本文原載於民國1998年5月28日星期四《台灣立報》性別版
向來以吃著稱的中國人,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口味可說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但似乎從未聽說過,口味不同的人們相互視對方為變態,甚或歧 視、打壓口味與自己不同的人;更鮮少聽說,有哪位父母因為生出與自己口味不同的子女而感到羞恥。但生性傳統保守的中國人,只要一提到「性」這個禁忌的話題,甚至談到「性傾向」時,情況可就完全不同了。有一個族群,他們不敢向父母、師長、朋友說出自己的性傾向,甚至有的人因為性傾向而想放棄自己最熱愛的工作(教書),那就是我們這個族群──同性戀。
為了讓更多和我們有相同身份的朋友有個交心、交友的園地,更希望和一般社會大眾有個交流的管道,「教師同盟」在中山大學南風 BBS站成立了一個看版,從三月13日開版以來,貼在看版上的文章可說是非常多樣化,有人想認識老師、有人想知道如何在校園中進行同性戀教育、有人探討治學理念、終身學習及後現代主義的德育原理,但最引起我注意的,還是一篇題為「不知所措」的文章。
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他從國中時就發覺自己很容易對和自己同樣性別的男性感興趣,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同性戀,但同時又很怕自己真的是同性戀,因為一方面同性戀的世界離自己似乎太遠了,另一方面則是想到「固有的道德」,所以心裡有些掙扎、有些不知所措。
當我回說:「我所認定的道不道德是以不傷害他人為考量點的,我們愛自己之所愛,又傷害了誰呢」?原作者回說:「同性戀突破了傳統的思想,而且一男一女可生小孩 是『生』,一男一男或一女一女則是『滅』的開始」。我告訴他:「我自己在三十歲開始一男一男的生活後才開始了我的『生』,過往的三十年歲月對我而言,反而是 『滅』」。版上也有別的朋友回說:「一男一女所生的小孩,如果不是在愛的環境下長大,就不是創造,而是對生命的戕害了;一男一男或一女一女雖生不出小孩,但若能善盡對社會的義務,而且能視別人的小孩如己出,讓這個社會少些苦難,那就不是滅而是創造,而且比愛自己的小孩更無私,所以創造的問題可能不在於生不生得出小孩,而是能不能激盪出『愛』」。但原作者還是提出:「若世界立場轉換,同性戀人口大於異性戀,那還能創造嗎?那不就是滅了!」
雖說我並無意和原作者在「生、滅」的問題上打轉,但我還是回說:「如果世界演變成都是同性戀了,基於生物都有替自己找到『出路』的本能,所以到那時一定也能『同性生殖』了,因此實在不需要再為生不生得出小孩而煩惱」。但原作者還是提出:「等這天果真到來時,真不知該高興還是傷心,因為自己仍然是性向不明,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同性戀、異性戀還是雙性戀」!最後我只好告訴他:「不管這個世界大部份的人口是同/異/雙/?性戀,不管自己是同/異/雙/?性戀,日子總是要過的,何必太過杞人憂天,還是好好把握現在吧」!
最後這位作者寫信給我,他很高興在版上有這麼多朋友和他互動,讓他開心不少,也不再像以前那麼鑽牛角尖了,以後若再有「迷失」,會再來版上和大夥兒討論。雖然這位作者總算跨出了自己的一大步,但我還是在想,是不是還有很多人像這位作者一樣,迷失在自己的性傾向中呢?為什麼身為少數人口的我們要受到這樣的壓抑而無法「忠於自己」呢?是不是真的要等到社會大眾看待「性、性傾向」如「食物的口味」一般 時,我們才能快快樂樂的做我們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