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輔導》雙月刊看「同性戀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下文章原載於87年4月8日《自立早報》男男女女版
  「爸媽,我是同性戀!」「先打你一頓,再看看你敢不敢說自己是同性戀!」「老師,我是同性戀!」「你確信你是嗎?我不認為你真的是同性戀,你只是情境式的同性戀,長大後自然就會醫好的!」上述種種刻板的印象及對話在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所出版的學生輔導雙月刊(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五日出版,第五十四期,頁一二O至頁一二五)《你我算不算是一對戀人》一文中一覽無遺。

  這篇文章是一對高中女同性戀學生的個案輔導研究,文中的案主在被母親及兄姐發現後是一個同性戀後,便常給予一頓痛打。然而我們在這篇文章中能看到什麼 呢?大部份的同性戀者是沒有家庭的,因為家庭並不是同性戀者的避風港,只是另一個性別暴力的深淵。除此之外,同性戀者在學校裡也同樣的沒有立足之地,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持什麼樣的論調來看待同性戀學生。

  首先,這篇文章非常的強調「案主一直是男生追求的對象,然自高一與一學長交往,被母親嚴厲制止後,不再和異性交往,且對和異性肢體接觸覺得排斥而討 厭。」文章的作者及輔導老師似乎要將讀者的思路導向「情境式的同性戀」,意思就是說,案主本人並不是真正的同性戀者,只是和異性交往受挫,轉而發展同性情 慾。此外作者更說:「同性戀者目前比較傾向個人主義,所以歸類為個人行為,以不妨害他人為主要原則。」「在二十歲之前,青少年並無法確認他們是否為同性戀 者。」「父母角色之互動、失職均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我們從這些話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層一層父權的壓迫,首先他們認定孩子並不是真正的同性戀,她只是和異性交往受挫,在二十歲前都不能確定她是否為同性戀,最好快快改回正途成為一名正常的異性戀者;若真的是同性戀者,那最好不要影響且妨害他人,不要到處宣揚同性戀的好,同性戀是不正常的,且大多來自不正常的家庭,因為父母的陰陽角色失常易導致同性戀的發生。在篇末此輔導老師積極的勸說所有的父母該扮演好自己所應扮演的陰陽角色,使家庭「正常化」意圖消滅所有的同性戀並使同性戀不再發生,這就是本文作者及輔導老師的企圖,所用的觀念不僅老舊(比如用佛洛依德的父權中心精神分析學來解釋兒童的性別認知),且以異性戀霸權壓迫為中心,為什麼從沒一本輔導刊物說:「在二十歲前不確定為異性戀者…」這樣的話呢?而且作者模糊了問題的焦點,文中的案主是因為自己常被家人毒打而求助於輔導中心,並沒有說因為自己是同性戀者而很痛苦,想要改變自 己,而此文作者卻大量著墨於同性戀的成因、輔導,這是否意味著:「你只要改變,成為一個異性戀者,家人就不會毒打妳了!」

  這樣子的異性戀霸權輔導刊物,如何做好性/別及同性戀教育呢?當中所用觀念之老舊又如何給予學子們正確的同性戀概念呢?教改教改,教育部天天喊的話, 但教改並不是換湯不換藥。拿著這樣保守的性別教育的教條來輔導學子,如何做好性別教育改革?
avatar-img
17會員
637內容數
邀請台灣、香港、中國三地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雖然都是華人,但有著不同性別、不同性傾向、不同成長經歷。但都符合一些人性原則:「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珍貴、美好的」、「生命的傷口,也是生命的窗口」、「真實自我,幸福人生」。期許通過「生命陪伴生命、生命感動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一起生命學習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屘寶💞熟年男伴 的其他內容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4月4日《聯合晚報》 愛人,捲起千堆雪     老師看到帥學生 心動…不敢行動 同志,打造疏洪道     老師要清除障礙 苦澀…不再獨嘗   青少年男女因為同性戀情自殺、殺人的悲劇一再發生,一群同性戀教師為了協助更多的校園同志戀情走出困惑陰影,也為彼此支持,最近合組
以下文章原載於 1998年3月13日週五《台灣立報》新兩性/同志風雲版/「教師同盟」論壇   今年是「婦女權益行動年」,台北市政府特別在婦女節期間(3月7日至14日)舉行了「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為了共襄盛舉「教師同盟」特別參加了3月 9日的論壇:女性與去商品化,研討的主題是「性與身體:愛的勞務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3月4日《自立早報》男男女女版   二月廿五日的晚報刊載了一則消息:台北兩名高中男同性戀學生被一方家長發現了。在此,身為「教師同盟」(同性戀教師團體)負責人的我,不禁想對這位母親說一些話。   報中刊載說:您曾驚懼憂傷交加的要您兒子下跪認錯,並打得他皮開肉綻,甚至請到了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元月號《同言無忌》   校園之中,除了學生,第二大的族群便是老師,在校園戀情這個話題中,老師自然很難置身事外,因為他們目睹、八卦、防止、甚至參與一場場的校園戀情,有趣的是,所有老師也曾經當過學生,如今角色互換,他們是如何看待學校中日以繼日的愛情故事呢?尤其是同志之間的愛情故事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元月號《同言無忌》   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開始注意到老師兩腿之間那一包鼓鼓的東西(因為上課的時候老師走來走去,坐著的我們,因為高度的關係,臉就一直得面對那個東西)。有著那一包鼓鼓的老二的老師,好像頂多被人家謠傳性騷擾女學生,那些一定存在的男同志老師 ,到底在哪裡呢?
以下文章原載於 1998年6月號 108期 人本教育札記    當您學生告訴您說:「老師,我喜歡上(同性別)某某同學!」時,您會如何處理呢?您會不會也像其他大多數的老師回說:「那是同性戀耶!你真的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嗎?你的年紀還小,怎麼能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呢?你要不要先回去想想清楚!」我不清楚這樣回話的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4月4日《聯合晚報》 愛人,捲起千堆雪     老師看到帥學生 心動…不敢行動 同志,打造疏洪道     老師要清除障礙 苦澀…不再獨嘗   青少年男女因為同性戀情自殺、殺人的悲劇一再發生,一群同性戀教師為了協助更多的校園同志戀情走出困惑陰影,也為彼此支持,最近合組
以下文章原載於 1998年3月13日週五《台灣立報》新兩性/同志風雲版/「教師同盟」論壇   今年是「婦女權益行動年」,台北市政府特別在婦女節期間(3月7日至14日)舉行了「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為了共襄盛舉「教師同盟」特別參加了3月 9日的論壇:女性與去商品化,研討的主題是「性與身體:愛的勞務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3月4日《自立早報》男男女女版   二月廿五日的晚報刊載了一則消息:台北兩名高中男同性戀學生被一方家長發現了。在此,身為「教師同盟」(同性戀教師團體)負責人的我,不禁想對這位母親說一些話。   報中刊載說:您曾驚懼憂傷交加的要您兒子下跪認錯,並打得他皮開肉綻,甚至請到了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元月號《同言無忌》   校園之中,除了學生,第二大的族群便是老師,在校園戀情這個話題中,老師自然很難置身事外,因為他們目睹、八卦、防止、甚至參與一場場的校園戀情,有趣的是,所有老師也曾經當過學生,如今角色互換,他們是如何看待學校中日以繼日的愛情故事呢?尤其是同志之間的愛情故事
以下文章原載於1998年元月號《同言無忌》   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開始注意到老師兩腿之間那一包鼓鼓的東西(因為上課的時候老師走來走去,坐著的我們,因為高度的關係,臉就一直得面對那個東西)。有著那一包鼓鼓的老二的老師,好像頂多被人家謠傳性騷擾女學生,那些一定存在的男同志老師 ,到底在哪裡呢?
以下文章原載於 1998年6月號 108期 人本教育札記    當您學生告訴您說:「老師,我喜歡上(同性別)某某同學!」時,您會如何處理呢?您會不會也像其他大多數的老師回說:「那是同性戀耶!你真的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嗎?你的年紀還小,怎麼能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呢?你要不要先回去想想清楚!」我不清楚這樣回話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我是L,33歲女同性戀,日系短髮,穿著不是黑就是白,臉上表情大多是淡漠。 16歲那年,我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初戀,對方是大我兩歲的學姊,娃娃音、嬌小的身材,讓我有滿滿的保護欲,也許也是從那時候讓我懂得什麼是愛。 不幸的是,我的家庭跟大部分家庭一樣很傳統,在戀愛沒多久,我的母親就發現藏在抽屜及衣櫃的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他從小就不覺得自己是女生。 不管是喜好、行為舉止,尤其是愛掀裙子常被大人訓斥,他覺得自己跟所謂的“女生”沾不上邊。
Thumbnail
  外遇的對象不外乎小三或小王,但若外遇的對象是同性戀,如果女人的情敵是男人,那麼配偶會是什麼感覺?憤怒?絕望?還是一種不曾被真正愛過的感覺?而作為兒子,又會是什麼感覺呢?   先談談兒子會是什麼感覺;對於兒子,父親的愛,並不因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外遇讓父愛變質了;外
Thumbnail
「現在想想,那個年紀的男生們,或許是沒有勇氣與喜歡的女生搭話吧。」Robin雲淡風輕地說。對於那些高中男同學來說,偷看與私下討論心儀的女性如同《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劇情般青春熱血,但當時的她卻不知道怎麼成為沈佳宜。因為在學會兩性相處前,她擁有的只是性別焦慮與自卑。這是她的性別創傷起點。
打從國中起,我就渴望有異性朋友,暗戀補習班裡一個英氣逼人的同學,甚至還到訓導處要求班級改成男女合班,不過這個願望並沒有在當時實現。高中時讀女校,更不用指望甚麼男朋友了。 大學時代,我因為身心科疾病而鬱鬱寡歡,居然也有機會談雖然是荒腔走板的戀愛。我談過兩次網戀,但和男生通信一年後都是見光死。在教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成長經歷,從小時候對愛情和婚姻的抗拒,到出社會後遇到一位學妹的故事。作者透過與學妹的互動,改變了對感情和提供協助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我是L,33歲女同性戀,日系短髮,穿著不是黑就是白,臉上表情大多是淡漠。 16歲那年,我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初戀,對方是大我兩歲的學姊,娃娃音、嬌小的身材,讓我有滿滿的保護欲,也許也是從那時候讓我懂得什麼是愛。 不幸的是,我的家庭跟大部分家庭一樣很傳統,在戀愛沒多久,我的母親就發現藏在抽屜及衣櫃的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他從小就不覺得自己是女生。 不管是喜好、行為舉止,尤其是愛掀裙子常被大人訓斥,他覺得自己跟所謂的“女生”沾不上邊。
Thumbnail
  外遇的對象不外乎小三或小王,但若外遇的對象是同性戀,如果女人的情敵是男人,那麼配偶會是什麼感覺?憤怒?絕望?還是一種不曾被真正愛過的感覺?而作為兒子,又會是什麼感覺呢?   先談談兒子會是什麼感覺;對於兒子,父親的愛,並不因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外遇讓父愛變質了;外
Thumbnail
「現在想想,那個年紀的男生們,或許是沒有勇氣與喜歡的女生搭話吧。」Robin雲淡風輕地說。對於那些高中男同學來說,偷看與私下討論心儀的女性如同《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劇情般青春熱血,但當時的她卻不知道怎麼成為沈佳宜。因為在學會兩性相處前,她擁有的只是性別焦慮與自卑。這是她的性別創傷起點。
打從國中起,我就渴望有異性朋友,暗戀補習班裡一個英氣逼人的同學,甚至還到訓導處要求班級改成男女合班,不過這個願望並沒有在當時實現。高中時讀女校,更不用指望甚麼男朋友了。 大學時代,我因為身心科疾病而鬱鬱寡歡,居然也有機會談雖然是荒腔走板的戀愛。我談過兩次網戀,但和男生通信一年後都是見光死。在教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成長經歷,從小時候對愛情和婚姻的抗拒,到出社會後遇到一位學妹的故事。作者透過與學妹的互動,改變了對感情和提供協助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