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評】《與神的契約》沒有神的所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與神的契約》是由被尊稱為美漫教父的威爾.埃斯納(1917-2005)於1978年創作的作品,此作放在埃斯納的創作生涯屬於後期作品,卻從此開展了埃斯納的另一波創作高峰,引領了圖像小說的發展,為當時傳統漫畫逐漸式微的美國注入一波新的動能。它可以活潑、嚴肅、寫實、奇異,當然也可以絕望。
《與神的契約》由4則獨立的短篇圖像小說構成,4則故事都發生在紐約布朗克斯區的卓普西大道(大道名為虛構)。背景是1930年代,一戰後的大量移民湧入紐約定居於此,他們的新生兒在美國出生並且成長,他們貧窮、居住在壅塞的公寓大樓裡。是的,這4篇故事是「虛構」的,但它們仍然含有埃斯納本人的自傳色彩——它們蘊含了埃斯納對那個年代的立場與看法以及他是如何解讀那個年代的。
與書名同名的第一則短篇〈與神的契約〉,或許最能完整說明本書的精神。故事描述弗林.赫許出生在一個俄國的小村莊,當時反猶太大屠殺橫掃全國,村裡的長輩們集資送弗林逃至美國以躲避大屠殺,因為他們堅信弗林是受到上帝眷顧的小孩。於是,在全知全能的上帝看照下,弗林與上帝立了一個契約。多年來,弗林謹守條約內容,行善奉獻,收養一名棄嬰將其撫養長大。接著,無預警地,上帝毀約了,弗林的養女生病去世。對弗林而言,上帝失信了,以背叛辜負了一位虔誠的信徒。遭到上帝背棄後,弗林成了一名心狠手辣的商人,冒用別人的債劵購買房屋,最後成為房地產大亨,這是以前的弗林絕對不可能做的事情。還是不滿足的弗林決定再給上帝一次機會,他到了猶太教堂找了最睿智的長老們,請求他們幫他和上帝訂定一份新契約,這次弗林比前一次謹慎得多,終於完成一份無懈可擊的公正契約。弗林決定遵照這份新契約,重新投入慈善事業,並結婚生養個女兒彌補他的缺憾。只是,在契約完成的當天晚上,弗林獨自待在房內,胸口發出劇痛去世。
上述的故事呈現出對上帝極不信任的觀點,事實上,當故事主人翁弗林違背教義成為不擇手段的商人時似乎才是他人生中最順遂的時候,任何對上帝的信賴與敬重只是反過來成為壓垮弗林的重擔。同樣的觀點我們也可以在另一則短篇〈自助渡假村〉看到,在這則短篇中,偽裝成有錢人想要騙取姻緣的2人最後都成功找到結婚對象(雖然過程有些曲折);詐騙少年情感的婦人最後繼續跟老公過著「性」福的生活;只有窮困的芬妮一家繼續過著他們更悲慘的人生。這2則短篇似乎在告訴我們一件事——人應該「自私」一點。這個非常道德不正確的結論必須擺回它的時代背景下來看,在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重創民生經濟,失業率攀升、治安敗壞、自殺事件頻傳,這樣一個時代,是被神所遺棄的一個時代;是神所不在的一個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人們只能「自救」、只能「自私」。如同〈自助渡假村〉的篇名一樣,那個年代人們只能「自助」而得不到「天助」。在另外2則篇幅較短的〈街頭歌手〉、〈管理員〉中,我們一樣可以看見這種絕望、無助的時代精神。
埃斯納在1978年創作的《與神的契約》緬懷了那樣一個時代。但那個年代畢竟過去了,至少對埃斯納來說,是應該讓那個年代過去了,所以他才將過不去的喪女之痛放進書裡讓它一起「過去」了。
【註】
《與神的契約》很不必要的被編列為限制級圖書。它活潑有力的畫風、嚴肅但易讀的故事應當很適合當作青少年讀物。
《與神的契約:百年冥誕紀念版》(大辣,威爾.埃斯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6會員
107內容數
電影是什麼? 電影的記憶、電影的未來、電影的空間、電影的啟示、電影的事件、電影的真實、電影的謊言、電影的模樣、電影的愛與死 看電影的人是一獨特的物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翔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要減輕社會兩極化的程度是美國(也是全世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任何具體有效的做法,再次犧牲少數民族權益是不可接受也無效的。問題再次回到主流政黨身上,除了盡力改善經濟以獲得多數選民認同外,要恢復容忍與自制的規範也必須從自己開始。
這是一本因死亡而誕生的作品。如果不是因為作者劉宸君的「死」,這本書不會出現,或至少不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
    這是一本關於「性」的方方面面,曖昧邊界的小說。也是一本告訴我們在「性」及其他事情上,永遠有「我」以及「非我」的空間在,永遠要有這樣的認知,不要再對誰誰誰露出「我不懂你」的表情,不懂要謙虛,甚至應該慚愧,這是平等的意義。
歡迎來到字的迷宮,意義的迷途、離散與重返之地,這裡是《字母會》。
    《大裂》一書收入了作者胡遷於2012~2016年完成的15篇中短篇小說,這15篇小說具有高度的一致、同質性,共享相同的世界觀。閱讀這15篇小說,能幫助我們理解胡遷小說世界中所一致體現的共同憤怒與批判。
《從噁心到同理》給了我們一個很不一樣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觀念與啟發,那就是,法律的制定、乃至法律的執行,應該要包含想像力與同理心。瑪莎•納思邦認為,沒有運用想像力來想像個別不同個人或族群的立法、沒有運用同理心的法律執行,不能保障人民的權利,會對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造成重大的威脅。
要減輕社會兩極化的程度是美國(也是全世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任何具體有效的做法,再次犧牲少數民族權益是不可接受也無效的。問題再次回到主流政黨身上,除了盡力改善經濟以獲得多數選民認同外,要恢復容忍與自制的規範也必須從自己開始。
這是一本因死亡而誕生的作品。如果不是因為作者劉宸君的「死」,這本書不會出現,或至少不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
    這是一本關於「性」的方方面面,曖昧邊界的小說。也是一本告訴我們在「性」及其他事情上,永遠有「我」以及「非我」的空間在,永遠要有這樣的認知,不要再對誰誰誰露出「我不懂你」的表情,不懂要謙虛,甚至應該慚愧,這是平等的意義。
歡迎來到字的迷宮,意義的迷途、離散與重返之地,這裡是《字母會》。
    《大裂》一書收入了作者胡遷於2012~2016年完成的15篇中短篇小說,這15篇小說具有高度的一致、同質性,共享相同的世界觀。閱讀這15篇小說,能幫助我們理解胡遷小說世界中所一致體現的共同憤怒與批判。
《從噁心到同理》給了我們一個很不一樣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觀念與啟發,那就是,法律的制定、乃至法律的執行,應該要包含想像力與同理心。瑪莎•納思邦認為,沒有運用想像力來想像個別不同個人或族群的立法、沒有運用同理心的法律執行,不能保障人民的權利,會對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造成重大的威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約翰是其中一個主戰派 某天疲憊不堪時 他扔著硬幣 心道:我跟上天賭 賭我總是會做出善良的選擇。 (後來,人類因為善良而愈趨繁榮。)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基本在畫自己的奇怪造型而繪製成的童年版艾森,第一話的供品食物擺到爛與母親失蹤等一些後續劇情,多少參雜作者的童年經歷,迷信的人真的很多,不但浪費資源還時常用自己狹隘扭曲的宗教世界觀隨意給他人貼標籤,或未經驗證的"大"道德去綁架他人照他們的意思去行動,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但真的遇見這類"毒人"我的
果瓜成佛記第三十九願:沒有拜物主義,沒有玩物思想。這一章是說阿彌陀佛認錯,他讓佛弟子生活沒有目標,給他們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的生活,吃喝玩樂,荒廢人生。西田修也要認錯,他不是一個日本人,也不是一個中國人,他是大馬人。如果大家覺得西田修用漢字書寫不是很適合,同樣的道理,西田修用日文書寫,一樣能夠寫出自己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洛伊德對性與婚姻的觀點,以及在當時社會的反響。透過著名作曲家馬勒的婚姻問題和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案例,呈現了性與愛的糾葛。 文章透過歷史故事呈現對於佛洛伊德的思想和分析觀點,並引用他的名言,為讀者串聯出婚姻關係中問題的核心。
Thumbnail
閱讀打開眼界,這本書對我而言便是如此。 作者丹尼爾.艾弗列特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他一開始進入皮拉哈部落是為了傳教佈道,翻譯《聖經》,試圖改變皮拉哈人的信仰文化,而最後改變的卻是他自己的信仰。 本書的前半部分,便是敘寫他於皮拉哈部落的生活,後半部分則寫皮拉哈語對於語言學有何影響。 皮拉哈人的價值
葛楚·史坦,巴黎花街二十七號,畢卡索,馬蒂斯,海明威。如果你曾經讀過《流動的饗宴》,年老的海明威談論起年輕時的巴黎印象裡,葛楚的教母形象如此鮮明,也深深影響年輕的創作者。這當然是不能可再次重現的時代了,一個美國實踐了法式沙龍,在巴黎的核心地帶,出現一個圈子,孕育了「作品」。 這本書特殊的地方,不僅
Thumbnail
也許世界終究不能缺少作為整合的風,埃利亞這麼想著。
Thumbnail
約翰是其中一個主戰派 某天疲憊不堪時 他扔著硬幣 心道:我跟上天賭 賭我總是會做出善良的選擇。 (後來,人類因為善良而愈趨繁榮。)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基本在畫自己的奇怪造型而繪製成的童年版艾森,第一話的供品食物擺到爛與母親失蹤等一些後續劇情,多少參雜作者的童年經歷,迷信的人真的很多,不但浪費資源還時常用自己狹隘扭曲的宗教世界觀隨意給他人貼標籤,或未經驗證的"大"道德去綁架他人照他們的意思去行動,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但真的遇見這類"毒人"我的
果瓜成佛記第三十九願:沒有拜物主義,沒有玩物思想。這一章是說阿彌陀佛認錯,他讓佛弟子生活沒有目標,給他們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的生活,吃喝玩樂,荒廢人生。西田修也要認錯,他不是一個日本人,也不是一個中國人,他是大馬人。如果大家覺得西田修用漢字書寫不是很適合,同樣的道理,西田修用日文書寫,一樣能夠寫出自己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洛伊德對性與婚姻的觀點,以及在當時社會的反響。透過著名作曲家馬勒的婚姻問題和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案例,呈現了性與愛的糾葛。 文章透過歷史故事呈現對於佛洛伊德的思想和分析觀點,並引用他的名言,為讀者串聯出婚姻關係中問題的核心。
Thumbnail
閱讀打開眼界,這本書對我而言便是如此。 作者丹尼爾.艾弗列特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他一開始進入皮拉哈部落是為了傳教佈道,翻譯《聖經》,試圖改變皮拉哈人的信仰文化,而最後改變的卻是他自己的信仰。 本書的前半部分,便是敘寫他於皮拉哈部落的生活,後半部分則寫皮拉哈語對於語言學有何影響。 皮拉哈人的價值
葛楚·史坦,巴黎花街二十七號,畢卡索,馬蒂斯,海明威。如果你曾經讀過《流動的饗宴》,年老的海明威談論起年輕時的巴黎印象裡,葛楚的教母形象如此鮮明,也深深影響年輕的創作者。這當然是不能可再次重現的時代了,一個美國實踐了法式沙龍,在巴黎的核心地帶,出現一個圈子,孕育了「作品」。 這本書特殊的地方,不僅
Thumbnail
也許世界終究不能缺少作為整合的風,埃利亞這麼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