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撕裂族群

八月八號發生水災,在這段期間正好也聽到了一個很常聽到的名詞,正所謂「撕裂族群」,好像講出某些事情,說了某一些話,就是一種撕裂族群的行為。嗯,這個名詞,筆者坦言,沒有在學術名詞中聽過。這其實不難理解,撕裂是動詞、族群是名詞,但是怎麼撕裂、又是甚麼族群,根本就沒有定義,那怎麼可能有撕裂族群的事情?
我們就不需要玩弄文字遊戲,直接去思考一個單純一點的問題,一個族群如果堅硬如鐵,要怎麼去撕裂?換言之,不就是因為這塊族群本身就不是鐵板一塊,才會給人輕鬆撕裂的空間啊。就算不予考慮這種問題,我們就從比較比較來看好了,假設今天一個國家有三個群體A、B、C,這三個群體的平均收入比例是3:2:1,而且國家的稅收所重分配的結果,依然是3:2:1,那麼可想見的是群體C不僅收入低,稅收的分配也是最少的。那麼群體C會很滿意這種結果嗎?不用說,群體A多半都會覺得這個結果很正常,或是滿意現在的這種分配狀況。
在這邊,筆者不予討論正義的問題,至於稅收的分配到底要如何處理,這也是另一個層面的考量。畢竟總會有兩派人,一派認為繳的稅多,國家的稅收分配回去比較多是理所當然,另一派則會認為要將稅收重分配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總之,這是另一回事,一樣不予討論。再者,稅收的分配也不見得是純粹的福利金,也有可能是透過政府建設、社會發展等許多政策面、產業結構面上所間接反應。
反正,最後的結果是,群體C收入最低,受到的照顧也最少,群體A則正好相反,收入高且受到的照顧也比較多。那麼,今天我們說這個國家的A、B、C三個群體,通通都是「一個族群」好了,甚麼樣的狀況下,會引發群體A、B、C的不滿?其實讀者應該都明白,最容易引發不滿的是哪一類的狀況。這種狀況我們在台灣見多了,那就是某人指稱某些群體是既得利益者,或是鼓動某個群體,說他們都是遭到其他既有利益者的剝削。
那麼,我們還是可以想一下,群體B會不會對A或是C的處境感到不滿?通常比較小,因為他們的收入與重分配的結果幾乎一樣,所以多半都是群體C不滿自身的處境,那麼這個處境是否是「客觀的事實」?也就是群體C是否在收入上偏低,且社會福利、階級的流動對他們都最為不利?
簡單的歸納一下,要讓某群體覺得不公平,必須要有
  • 客觀的結果不公
  • 此結果的不公平,在比例上有特定的傾向
換句話說,就是有某一個群體,他們普遍對自己的現狀有所不滿,而且這個現狀的落差是真實呈現的。若非如此,這個國家的三個群體就不會有那麼多給予人「輕易撕裂」的空間了。讓我們來猜猜看,甚麼樣的人最不願意承認這個現狀?想都不用想,群體A的人擁有與享有的最多,根據人類的天性,會承認自己是受到最多資源挹注的人通常不多。那麼,是哪一群體的人,最容易對「撕裂族群」的語言反應最大?
那些最不願意承認此現況「是否存在」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