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震」出的美食小舖

今日的小舖美食已成為來石岡的遊客必吃必買的名產之一。
今日的小舖美食已成為來石岡的遊客必吃必買的名產之一。
《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 災後生命歷程》
地震後的石岡鄉滿目瘡痍、百業蕭條,整體環境只能用破碎來形容。地震震垮了農村道路橋樑等基礎建設,也損毀了農村土地及農作,地方產業生產工具陷入崩解,連帶使得原本就業機會不多的鄉鎮雪上加霜。鄉內士、農、工、商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停擺,靠著政府與民間團體勉勉強強渡過緊急的災難時期。然而,面對斷垣殘壁的家園與漫天塵土、轟喧吵雜等紛亂的環境,重建的工作千頭萬緒,更重要的是需要大筆資金。即使災區婦女參加了短期就業的以工代賑以及各項短期認養工作補助,還是需要自主的、長期的經濟支援。
婦女一方面要收拾殘局,重啟生活秩序,應付裡裡外外的生活開銷;另一方面要面對緊接而來龐大繁雜的重建經費所需。災區的婦女不僅要勞心、勞力,更要為家庭生計與漫長遙遠的重建經費尋求出路。在初步整理居處之後,有些住在帳篷、組合屋,也有些繼續住在進行補強的危屋中,暫時有個遮風蔽雨的地方,接下來,便是要積極尋找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以獲得穩定的經費支援。可是山城地區原本就業環境不佳,鄉民的職業選擇不多,人口外流嚴重,加上傳統社會對於女性工作上的種種限制,即便地震讓伙房社會的結構崩解,對於婦女外出就業的環境依舊困難。
尤其災區婦女的年紀泰半已經中年以上,處在傳統農業社會的模式,又礙於自己的學經歷、社會經驗乃至於現代化的能力有限,加上既有的勞力市場兩性分配不均,或是謀職資源、工具基礎不足等等因素,一旦被迫外出尋找職業,往往選擇不多與處處碰壁。但在重建龐大經費的需求壓力下,客觀的環境已經超越了昔日主觀的認知,現實的急迫需求使婦女不再緊守「男主內、女主外」的刻板印象,「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也不再是「男女有別」難以跨越,多一份參與多一份挹注,家園重建就能早一點完成,這也是婦女們最大的期望。
我便觀察到,許多災區婦女比男性更能夠放下矜持,即使是年過半百阿嬤級的人物,也咬緊牙根,尋找機會,謀求新職。套句五十幾歲的劉媽說的:「歪嘴(zhoi53)雞還敢擇(tog54)食?」六十幾歲的林媽更直接:「我就是要錢。」
而讓我更好奇的是,透過什麼樣的時機點與背景讓婦女有機會進入這個範疇,有哪些協力給予協助扶起這個架構,怎麼樣的穿透力讓各個力量能夠匯集統整?而最重要的是,婦女在這轉換之間是如何的處理與面對,甚至在傳統飲食文化的議題上如何的融入安排?婦女如何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下選擇呼應環境的方式,經由災後生活重建的參與,積極尋找生存支持的契機,又是如何擷拾昔日的成長經驗,轉換成為破釜沉舟的力量,並且巧妙搭接婦女熟悉的生活經驗,結合客家傳統飲食文化與婦女廚房內的意象,踏出腳步,展開新的歷程呢?「石岡傳統美食小舖」給了我答案。
石岡傳統美食小舖委請專人設計的品牌標誌,以傳統石磨為形象,傳達 傳統米食產出的源頭。
本文摘自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 災後生命歷程》/作者:劉宏釗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版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Press
首頁 >人文與社會科學 >族群與客家系列 作者:劉宏釗 出版日期: 2016年09月01日 ISBN:9789866301926 庫存狀況:正常 定價:NT$ 350 元 優惠價: 79折 NT$ 277 元 廠商價: NT$ 350 元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102 一位身歷其苦的受災人, 用懷抱人文胸懷的觀察者之心,深入觀察與訪談, 紀錄一群平凡婦女在 921 也見證了客家婦女突破伙房限制、重新詮釋女性價值的可能。 後歸零、重生的生命歷程, 秒的百年大震, 17 年的重建之路, 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短短幾分鐘天地的劇烈翻騰,以南投縣集集鎮為中心,順著臺中盆地東邊與中央山脈西側的丘陵沿線區域,撕裂整個空間內自然與人為建構的物質環境,造成人員嚴重的傷亡,讓人們體驗到芮氏規模七點一數據的意義。人 透過劇變的 921 地震,穿越地域、族群與性別,一方面模糊化與拆解了鮮明的族群特性,另一方面卻擴大了族群性格的想像。 本書作者以人類學民族誌為理論與方法的基礎,針對石岡傳統美食小舖婦女於 921 災後的生活進行深度訪談、觀察、參與體驗。透過婦女口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歷程,進而發現客家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 拜讀宏釗老師的大作,我們看到了因崩裂而卑微的生命,竟因徹底的歸零而重生、而壯麗,無疑印證了「活著就有希望」的生命韌性與強度。──李永得 本書不僅是當代臺灣客家研究與書寫裡,極為突出的一部作品,也是以人類學民族誌,書寫人類社會面臨災難、無常之人性與處境的重要著述。  ──簡美玲 感謝宏釗,讓我了解女人,了解自己,了解田野。推薦《歸零與重生》給關心女人、糾結傷痛、自省清明、漂蕩田野或戀戀客庄的讀者。     ──羅烈師 作者簡介 作者 劉宏釗   臺中市石岡區土牛國民小學輔導主任,客家委員會客語薪傳師培訓講師,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 我想若不是自小仰望伙房公廳裡德馨堂下井然有序的巍峨昭穆與龕外鑲嵌玻璃內的博古花卉,乃至於書寫在大大門板上的「文章華國」、「孝友傳家」等箴言,就像基因符碼般的在幼小的眼睛裡流竄,啟蒙了我的感官世界,內化了我的精神靈魂,就不會在這山城東勢農村裡,一路走來自臺中師專美勞組、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教系美勞組,進而進入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這種種與環境、教育、藝術、生態及人文相關的主題為伍。 而隨著歲月洗滌,更具體地浮現所謂客家人的脈絡,註定要與這基因譜序交織而成的客家有所牽連,尤其是生活在這片以客家人為底的土地、河流、山脈下敬天謝神,卑微認命的人們,進行不斷的思考、反芻與實踐,算是給自己內在聲音的交代。 目次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 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