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社交雖疏遠,心卻不孤離(本篇不鎖文,歡迎閱讀)

孤寂,是生命很難迴避的感受和體會。幾乎在成長過程,我們都會有些生命階段,必然要體會到這種深刻的人生滋味。這種感受,來自一種人際上的孤單和寂寞感,發生的原因很多,像是地理上的距離導致的孤立,或是心理上的距離,所帶來的親密感失落和情感空虛。
而2020年一開始,全球陸續經歷了新冠病毒襲擊,為了防疫,許多人需要經歷自主管理和居家隔離,甚至隔離治療的歷程,一個人面對自我封鎖的狀態。不僅如此,各國採取鎖國還有封城策略,讓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遠,這也是一種人際孤立,面對疫情,我們經歷前所未有的孤寂狀態。
在新聞報導或是網路影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各國都有人忍受不了必須完全隔離在屋內,冒著被罰款或是刑期的危險,還是有人以各種想像不到的方式溜出門找朋友,或是逛街。真的要人類完全宅在家不出門,完全與人隔離,這對需要感受社群互動和情感來往的人類來說,都是一種可怕及恐慌的感覺。
當疫情嚴重的義大利,或是紐約封城時,有些影片透過空拍機,拍到了一處處空無一人的有名景點,全然的淨空、寧靜,像是時間暫停,不再有人群穿梭流動,一座座的空城,除了寧靜還有一種詭異的蕭條感和孤寂感。如果這時,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存在,沒有人可以和你互動、說話、回應,即使靜靜的相處都沒有這個人時,那真會讓人產生一種活著有何意義的感覺。
還好,這只是暫時的情況,我們仍知道在疫情嚴峻之下,還有許多人堅守崗位,也認真的保護自己,彼此提醒和鼓勵,一起度過這場疫情。就算是疫情讓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距離,減少見面互動,並且暫停各種人際社交群聚活動,但我們心中仍有關心的人,也接收到他人的關懷,讓我們內心仍有重要的對象,可以透過網路保持聯繫,不致於全然的隔離及疏離。
這場全球疫情,確實讓我們體驗到人類社交活動的改變,原本習以為常的人際互動被迫停止,疫情的變化,所引發的焦慮感和不自由感,考驗的是我們安定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自我支持和安撫,安頓自我心靈。
一時間的防衛機制可能會讓我們以無感和麻木來因應我們所面臨的處境,以避免自我接觸。我們可能會以各種外在的形式,轉移自我接觸,壓抑自我內在的真實感受及慾望,盡可能以各種「必須」及「應該」來讓自己毫無感覺,並習慣這種自我隔離及心理疏離。
心理的孤寂感並不是一種有益於人類生存的情緒感受,它對人體的危害,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導致我們的自我分裂,以一種難以自我統整的狀態活著,自我有如零散的碎片,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所以,即使是在必須孤立和疏離的狀態,但能和人有情感的連結,及共同經歷的相通感受,還是我們存活不可或缺的需求。所謂的存在感,除了是自我完整的統整後會有的感覺,某些部分,存在感需要依靠人際來的回應和連結,因為有人看見及重視,我們得到了存在感的體會。
所以,別因為疫情把自己的心門也關上了。雖然我們必須在此時保持人際界限和距離,以防止疫情擴散,但在心靈與心靈的交會上,我們仍能跨越地理環境的限制,和接觸距離的限制,以有品質的對話和心理交流,保持人際互動上的同在感。
保持對自己的關懷,也保持對其他人的關懷,關懷能讓我們內在仍具有溫暖,不至受社交的中斷而產生孤離感。因為恐懼和焦慮,是極具強烈能量的情緒,若是靠隱忍或獨自承受,我們內在的承接容量恐怕難以負荷。唯有我們透過交換經驗和交流感受,我們才能消除一點人際疏遠所帶來的寂寞感和孤單感。
你可以這麼做: 1. 分享疫情資訊,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2. 關懷自己的身心,每日保持問候自己,並體察自己的情感變化 3. 參與一些公共議題的網路社團,試著回應或是了解別人的觀點 4. 問候一些你關懷的親友,傳遞關懷的溫暖 5. 主動了解社會的需求,看看有沒有自己可以貢獻或付出之處 願你在自我管理的防疫階段,不論是獨處或是保持人際的連結,都能讓你體會一種安定和同在。
在防疫階段,即使社交暫停也不自我孤離
在防疫階段,即使社交暫停也不自我孤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