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年節即將到來,往往在一片濃濃的年味當中,有更多心靈是充滿焦慮和不安的。
特別在現今社會,這種含有傳統習俗及家族團聚意涵的節期,遇到了社會上的個體,集體性的想要掙脫傳統束縛及框架,想要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風氣潮流,就容易在我們內心形成一種衝突及對立的拉扯和震盪。
有時,家是還沒回,心卻開始亂了、乏了、倦了。
這種預期性的糾結和衝突拉扯,正是顯示我們內在所「期待」或「渴望」的,和所存在的家庭環境、社會文化、道德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衝撞和不一致,因此我們兩難,不論怎麼靠邊站,都無法安撫及接受這樣的自己。
在家庭期待、社會文化框架下的我,真的可以是我自己嗎?
舉例來說,深受傳統儒家思想深烙的你,覺得自己「應該」回家,去做傳統認定的一個乖順聽話孝忠的兒女,討好父母,不讓父母失望或煩心;然而,在你要如此扮演別人所期待的樣子和形象,有著那些別人所期待的表現和行為時,你內心壓抑不住滿腹的委屈和牢騷,更有滿滿的火大和不滿⋯⋯
長久以來,都是你在配合演出,一直努力的扮演和討好,一直以來,只有你做不夠,卻沒有你「已經做得夠了」。
所以,你總是可以預期這一場年度大戲,沒有什麼新鮮事,只有每一年都一樣的劇情和戲碼,不是讓你氣到七竅生煙,就是讓你麻木無奈,撐過所有你不喜歡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