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筆記】佛教入門【下】

【下篇】修持方法
  1. 學佛要有出離心,就是不執著。
  2. 學佛要有慈悲心,以智慧領指導慈悲。
  3. 學佛要有菩提心,清靜的自覺,防止我們走入歧途,堅定我們對佛法的信心。
平常生活:檢點自己,是否盡到了責任。
修行生活:離不開戒律。
修行的方法: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智慧: 聞慧-虛心學習。 思慧-縝密研究。 修慧-實際體驗。

定:
  • 第一層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堅定的信念。 冷靜的思考。 安詳的言行。 專注的精神。
  • 第二層次-坐禪的原則和要訣。 堅信修行的方法。 思考修行的情形。 調身,調深的姿勢。 調息,調息的呼吸。 調心,調心的專注。
三皈依:
  • 盡行壽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
  • 盡行壽皈依法,不皈依外道邪說。
  • 盡行壽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眾。
念佛三種人:
  • 第一種:人天善法。 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災祈福,解怨釋結。
  • 第二種:正信的佛子。 為了人間苦多樂少,生命危脆,所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至位階不退,再入娑婆,廣度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 第三種:上乘的利根。 相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佛國淨土,更不須向西方。這一等人,雖不求生淨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一不二,那時,時時處處都能見佛在說法,時時處處無非極樂國土了。
眾生的業深障重,在修行淨業時,一開始即以第三種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實際的;以第二種層次來修念佛法門,是最落實可靠的。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
  1. 原始佛教,釋迦佛尼佛在世的時候,及釋迦佛尼佛入滅之後的一段時間。
  2. 佛滅之後的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所謂部派佛教,便因此產生。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3. 大乘佛教,佛涅槃後五百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形態。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
  1. 是空的 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
  2. 是有的 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瑜珈學派。 根據為識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派。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
  1. ,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
  2. ,具備人天標準,再加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緣覺二層的層次。
  3.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書名:佛教入門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