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某個週末,跟著主管到臺東出差──出有趣的差。我任職的出版社受邀參加臺東詩歌節,我們於是帶著自家的書,攙和在一伙文青裡擺起市集。我們後面的攤位賣自己寫的毛筆字,鄰近還有販賣手工皂和二手書的攤位。市集快到尾聲,我抽空到鄰攤買下兩只手拉坯茶杯。
在許多人眼中,我可能買回了無用的東西,因為我不會真的拿它們喫茶。嗯?那我為什麼買?首先,因為它們價廉;再來,我看它們是美的。
我第一個看上的茶杯,杯身有明顯的指痕,看起來是蓄意印上的,手法卻不是很高明,他處還有一些坑疤,像淨白素臉上的痤瘡,怎麼看也不算精緻。但我第一眼看那只茶杯,覺得它不完美得很真誠,樸拙得可愛。
曾經在大學課堂上,稍微了解過日本美學。當時不很明白「侘寂」之美──為什麼「短暫、無常、不完美、粗糙、不規則」也是一種美?我連小說,都偏愛傳統圓滿的結局。想不到過了一兩年,我忽然能夠愛惜一只不完美的茶杯;只因為,看它,如見自己。
至少,我自己的解讀是,不拘人或物,都因不完美而獨特。我們形貌上,或者性格上的瑕疵、缺陷都是不同的,我們當然因為出眾的特質為人稱道,但同時也因為這些幽暗的印記而與眾不同。我相信,我們終生的任務是不斷修補這些實質的不足,儘管這段過程至死方休;但我們同時也必須相信,不完美無損我們自己的寶貴。這是這只茶杯予我的啟示。
我再看上另一只茶杯,杯身提著「寒冬之心」幾個字;字不是特別好看,但是別具一番風味。看見的剎那,心中即有想要餽贈之人──下次回鄉,想要送給外公,送給肉身與心靈俱苦的他。也許有人嫌它俗吧。不過,這簡單的四個字,乃由一種向上的精神所貫穿。反正,我是想起宮澤賢治那首堪稱「日本國民之詩」的「不輸給雨」,想起這首詩最感動我的頭幾句:
「不輸給雨/不輸給風/也不輸給雪和夏天的酷熱/擁有強健的身體/沒有慾望/絕不發怒/總是靜靜微笑著……」
(《不要輸給風雨:宮澤賢治詩集》,商周出版)
事實上,我並非在書頁間邂逅這首詩,而是在日劇《重版出來》某橋段裡的朗讀中,為它憾動;此詩文字簡明,卻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這首詩在電視劇裡,被一位窮苦的青年所讀,從此成為他奉行一生的圭臬,他也因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於是在日復一日的勞動後,猶能勤跑圖書館借書讀,並透過自學扭轉命運,成為出版社的社長,生命也由此變得豐實。
這首詩透著生命的堅韌,字裡行間無一不在告訴我們:不要畏苦,不要畏苦,生命自有其美好。思及這種「向上的精神」,我聽聞過一位牧師的親身經歷;這位牧師在年輕時的修道生涯中,長達二十餘載都是在深山裡度過的。
他習於在公雞都還睏覺著的清晨禱告,為了領受從神而來的話語,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論風霜雨雪,始終如一。到了冬天,那座位處高緯度的山,理所當然地飄起白雪。在這樣的環境裡,他還是在戶外一處慣坐的地方禱告,免得自己在溫暖的室內打盹,說他「清晨身披白雪」也不為過,而他唯一的伴侶就是周遭嶙峋而沉默的石頭──這位牧師,後來成為信仰上著名的指導者,引導無數的人們認識、相信神……
殘缺與向上精神之美,藉由市集上購得的兩只茶杯,我體會到了。而我們生而為人,豈不比器皿更加貴重嗎?如果不起眼的茶杯,猶能因為它所象徵的意涵變得有價值,何況是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