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筆記】心的經典【上】

經的結構,分成三個段落 第一段:序分(序言、序論) 第二段:正宗分(本文、本論) (一)人類觀:五蘊。 (二)宇宙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三)人的三世因果觀:人在生來死去之中就是解脫自在。 (四)菩薩的境界:解脫自在最好的範例。 (五)佛道:菩薩的理想和目的,解脫自在的終極圓滿。 第三段:流通分(結論)

心經禪解(講於紐約東初禪寺,著重於佛學思想及禪觀)
  • 心經,通稱為「般若心經」,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它也是般若經的中心。
  • 心經是通攝大小三乘的總綱,可以當作佛法概論來看。
  • 佛法的精粹在於智慧,離開智慧講佛法,只是世間的知識和學問。釋迦佛尼佛成佛之後所說的法,都是由智慧產生的,而說法的目的,是希望聽聞佛法的人,能經由他所傳的修行方法得到智慧,只有得到智慧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所以佛法是從智慧產生,同時也能幫助人產生智慧,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心經》就是智慧的經典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
  • 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在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 意思有二 一、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 二、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
  • 只要用修行的方法觀照,就能夠得自在。
自在
  •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
菩薩
  •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
  • 用的意思,當智慧產生作用時就是行
深般若
  • 無相、無願、不生不滅
  • -由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一定是畢竟空,從因緣觀來看,一切現象都是空的。
  • 無相-心相及物相,這兩種現象都是由於人在執著、分別。執著就是有相,就會不自在,不執著就是無相,就是自在。
  • 無願-有願時自我還在,不管是客觀的、主觀的、自私的、自利的,只要有眾生可度,我一定是相對存在的。
波羅蜜多
  • 波羅蜜多是出離、超越、解脫的意思。就是離開煩惱和苦,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整句話來說就是: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精進度眾生方法有四 一、已造的惡業趕快斷。(悲心,使眾生離苦) 二、未造的惡業永不造。(悲心,使眾生離苦) 三、未生的善業趕快生。(慈心,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 四、已生的善業要增長。(慈心,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
照見五蘊皆空
  • 智慧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智慧產生作用時,對菩薩自己來講是斷除一切煩惱,對眾生來講是菩薩普度一切眾生。
度一切苦厄
  • 苦:身心受到煩惱而感到不安的狀態
  • 修行人在修行時一定要先把對身體的執著放下,再放下心裡的妄念,當心理和生理的自我都放下時,就是五蘊皆空,雖然還不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在這一刻就是在禪悅及法喜之中。證得五蘊皆空後,身體還在,由於智慧具足,對於一切的苦難及災難,都不會產生那就是苦厄的感受了。
舍利子,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舍利佛的名字,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心經是以舍利佛為聽眾代表而說的。
  • 色不易空:肉體的生命,不離生、老、並、死的四苦。
  • 空不易色:一切物質現象,雖然自性皆空,卻又不妨礙因緣而有。
  • 禪修觀想第一步是觀一切空,第二步要運用假有的現象,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進而成佛。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現象雖然是念念生、念念滅,過程還是有的。
  • 淨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一切法相的事物現象,本無垢、淨之分。
  • 地球上並沒有因為死了一個人就增加了什麼或減少了什麼。
書名:心的經典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