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觀音法門涵蓋兩則心要

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
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

法門一共有七種

  1. 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
    自利,即修持一己的耳根圓通,圓滿覺慧。
    觀音法門的特性,即是聞,用耳朵、耳根聞聲。
    收攝心意,反聞聲音的自性,以及一切萬法的自性。
    萬法的自性即是空性,皆是因緣生,因緣滅。
  2.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3. 法華經、普門品:持名法門。
    方法簡單,隨時都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不出聲也可以。
    利他,即普門品示現,救苦救難,廣修悲濟。
  4. 六字大明咒
  5. 白衣大士神咒
  6. 延命十句觀音經:出自於高玉觀音經。
  7. 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大悲懺)
  8. 準提咒(另一體系的修持系統)

基礎的耳根訓練

該聽什麼聲音呢?
  1. 靜態的,可以依自己選擇環境。
    鳥的聲音、細微的雨聲、聽水。
  2. 將耳朵變成吸音板,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只是了了分明,心理不給它回應,那麼,便是一個真正會用功、會修行的人!
兩者是初步修行音聲法門,可以入淺定,可以避煩惱,但尚不能開智慧,不能得圓通。

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周遭聲音一概不復聽聞。
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此時,會見到柔和和清靜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他是由內視即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第二個層次: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反聞聞自性」,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意思是,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
放下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當進入了「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也超越了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是破執,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體解生命的元素

五蘊(色、受、想、行、識)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第六意識

  1. 和五識同時並現
    第六意識所賦予的分別,或是從記憶中,給它一個標示、記憶或名詞。
    單獨運作
  2. 夢中,與當前的外界、外境並沒有關係
    精神疾病,精神錯亂的時候,僅只是意識混亂之後,所產生的虛晃幻象。
  3. 禪定中,五官全放下了,五根也不用了,維細行蘊的狀態。

第七意識

把第八意識當成我,將八識所藏的種子,視為自己。自我的執著。
我們從入胎開始,為什麼而入胎呢?是由無始的無明煩惱,形成第八識,第七識便將之視為自我的本體而引發妄想的變動與連續。這即是「無明緣行」。

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不斷在變化、更動、形成中,類似於說,這個人是從過去來的,但已不是過去那個人,有了新的質與量的遞傳、流變。

心經中的時空觀

  1. 空間上分析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
  2. 時間上分析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有:一切都視為具體的存在、視為實存的有。
  3. 時空整合的我的生命
    五蘊

心經中的解脫觀

小乘:解脫輪迴。
斷無明,無明一斷,則老死永斷,輪迴永斷。
有無明,無明盡。有老死,老死盡。
大乘:覺醒有情。
連生死也是虛幻色心的起滅來去。不惑於生死,自然也無懼於生死。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無老死盡。
在於生死中,恆保安定,恆住清涼。

學習的過程中,大抵可劃分為四類階梯

  1. 並不特別了解,也不特別認識觀世音。
  2. 略略認識觀世音,也了解、學習了一點佛法佛理。
  3. 進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以及《楞嚴經》的「反聞聞自性」的階段。放下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
  4. 融入眾生和婆娑苦難中,和光同塵。於經驗人間各式各樣坎坷磨難,受苦受難的同時,也救苦救難,救悲撫濟。
但是,必須提醒的是,要避免傲慢心!
書名: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作者:聖嚴法師口述,梁寒衣整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佛教戒律的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戒的功能在於清淨與精進;律的功能在於和樂與無諍。
執著,是一種過分地在意、在乎和擔心,讓我們像緊繃的弦不能放鬆;常常自己感到痛苦,周遭的人也跟著痛苦。 放下得失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我們學佛,什麼時候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相對,相對的念頭斷掉,縱然你沒有證得真性,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也非常貼近了。
禪修重在體驗: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就是冥想的意思。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佛教戒律的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戒的功能在於清淨與精進;律的功能在於和樂與無諍。
執著,是一種過分地在意、在乎和擔心,讓我們像緊繃的弦不能放鬆;常常自己感到痛苦,周遭的人也跟著痛苦。 放下得失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我們學佛,什麼時候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相對,相對的念頭斷掉,縱然你沒有證得真性,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也非常貼近了。
禪修重在體驗: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就是冥想的意思。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佛菩薩中與聲音最有關連的,應該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觀世音菩薩,顧名思義,就是善於諦聽世間聲音的大悲覺者。 根據佛教傳統的說法,觀世音擁有聆聽各種聲音的能力,也能發出五種聲音,療癒世間。這五音就是法華經〈普門品〉中偈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其中所提到的妙音、觀世音、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佛菩薩中與聲音最有關連的,應該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觀世音菩薩,顧名思義,就是善於諦聽世間聲音的大悲覺者。 根據佛教傳統的說法,觀世音擁有聆聽各種聲音的能力,也能發出五種聲音,療癒世間。這五音就是法華經〈普門品〉中偈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其中所提到的妙音、觀世音、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