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04 重在持續…雖一曝十寒可矣2

    第二個故事屬於學術領域,發生在我從青年到中年的階段。
    和許多親友對我的看法相反,從小學到大學,我其實都很討厭讀書,唸建中多少是因為虛榮,考大學和碩士班則純粹為了求職就業。
    然而,我有一個特點:好奇心重,願意花時間找答案,也敢於詢問質疑。這個特點並非無敵,但確屬同儕中少見,所以在研一的分組課前討論中,經常是只有我準備了參考資料,其他人幾乎全部是空著手。而在上課過程中,偶爾會聽到我主動提出、而且聽起來相當有深度的問題,例如企業文化究竟為何以及與既有知識有何關聯(我對司徒的回答五體投地),又如為何業者對於技術分析頭尖形態的重視程度迥異於某本經典等等。
    久而久之,至少有一部分同學對我產生好學多聞的印象,例如畢業若干年後,一位擔任廠長的同學在某圖書館和我不期而遇,他在找標竿運動(benchmarking;將特定活動與績優業者比較以求改善)的資料,寒暄後開口就是「你看得比較多,知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另一位擔任公職的同學則可能是忙昏了頭累到不行,居然拿著法律術語「正面/負面表列」來問我那是什麼東西,我當時當然都答不出來…相信他們對我的刻板印象也因此破滅!
    雖然我的好學多聞只是假象,但經年累月後還是堪稱累積豐厚,因此,博士班的第一堂課就能夠在沒有事先準備下打臉任課教授,其後甚至在論文指導課程中打臉自己的指導教授(後來在統計問題上被打回來)。也因此,在博士班僅此一次的課前測驗中,我的成績高於其他四位同學的總和,最後以第一名畢業,並獲頒原本以為只能一輩子仰望的斐陶斐榮譽獎章…。
    同樣的,這個故事的寓意也只有一點…只要堅持,至少會有一點小成就。我並沒有很聰明,也完全稱不上好學不倦,而許多親友都以為我很聰明好學,而且在許多議題上,我也確實擁有遠比一般博士更為豐富的素養,導致博士班的一位老師開玩笑的說,任課教師碰到我就要有被打臉的準備。
    而在自己後來的教師生涯中,我也因此可以隨意就丟出多個論文主題給學生,在審查自己或別人指導的學生論文時,更能夠輕鬆指出許多重大致命的錯誤。老實說,若非少子化衍生的高等教育危機,我可以過得相當輕鬆滋潤的…。這些並非源自先天的智力或後天的努力,完全是點點滴滴的長期隨興累積使然。
    所以又如標題所言,重在持續…雖一曝十寒可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不限範圍,因為生活事件而衍生的省思,自己覺得有保留並分享的價值。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