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的美國夢,我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也就只是寫給自己的對話。
大約在四年前的此時吧,我還在科技業載浮載沉。
每天朝九晚九加上隨call隨到的驚喜,做著相同的工作,報著不知所謂的分析,應付著對桌的客戶,催促著和我沒什麼區別的另個工程師。
曾經我覺得我會這樣過上一輩子,有著差不多的工作、差不多的薪水、差不多的房子、差不多的壓力、還有差不多的人生。
也曾經我彷彿看到四十年後的自己,做得差不多的事情、也許說話大升了點,責任重了點、薪水多了些。
退休後的日子,和同學們聊著當初那些,我們進入業界前就早已窺知一二的往事。
好像有點無趣,我們的人生,長的好像、過地似乎一樣。

然後2016年,老婆(當時的女友)跟我說她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了。我們還年輕,我要闖闖,我要去美國唸書,不然會後悔一輩子。
在當時的我其實是很不知所措的。
沒有人可以幫你決定你的未來,一切都是出於你自己的心
家境的關係,即便我成績一直很好,我也從沒想過要出國唸書。即便我周遭的同學有20%都出國了,我仍認為我會一直待在科學園區,跟隨著大部份人的腳步刻劃我的人生。
但這可怎麼辦?我們彼此都是無法遠距的個性,過去10年間最久沒見面的紀錄是3個月。也就是說一個不小心這可就掰了。
所以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好猶豫的,加碼跟上。
於是乎在2016年中到2017年初,每天下班後的生活就是念英文,GRE、托福。幾個月的時間每天下班唸三到四小時,將英文考好後,SOP、CV搞好,丟出申請。
也許你會好奇我申請的學校是怎麼排的。其實很簡單,當時我老婆已經上了美中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工業工程系博班,所以我理所當然的以普度為中心,申請了四間最近的學校,分別是Purdue, UIUC, Penn state, OSU。
科系的選擇比較critical。當時我在科技業的職位是製程整合(PEI),需要用到大量的資料分析以及報告能力,所以我多方評估後,發現IE是一個比較接近實務以及數據的科系,對我來說也比較好發揮,由於有相關的工作經驗。
話雖這麼說,在申請的過程中其實也是膽戰心驚,畢竟這是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役。
在2017年8月送出申請後,我開始著手聯繫普渡的老師,詢問加入實驗室的可能性。唯一回應我的是一位韓國教授,他說我可以去找他聊聊。所以我二話不說,買了機票請了假,直飛芝加哥後飛奔普渡,和教授面談。
當時還趁機第一次去了芝加哥、看了小熊主場的季後賽,當時的投手是我最喜歡的達比修有。
Wrigley field
然後在回台灣前的幾天,我收到了錄取通知。
當場喜極而泣、淚流滿面。
不只是對老婆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目標實踐的成就感。
走到這一步了,這只是開始。那年是2017年的最後一天,我在12月31日,踏上美國的土地,零下負19度,但我的內心是沸騰的。
於是我開始知道,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
My favorite city in US, Chicago

我在晚餐時間追劇、睡前則和自己以及他人的文字打打交道。藉由這些碎念和雞婆,分享我對於生活的觀點,期待若能帶給世界一點點的改變那就足夠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第二場大獎賽回顧前,想談一個有趣的東西。 空氣動力套件 基本上一台賽車是由底盤、座艙、動力單元(引擎)以及空氣套件組成的。而F1主要的空氣套件大概分為三項:前鼻翼、尾翼、擴散器。 那這些設計其實就是指向一個功能,在極大化增加下壓力的同時減少阻力。
在經歷了四個月沒有F1的2020後,上周末迎來了本賽季第一場的奧地利大獎賽。 F1 2020 is back
初次造訪 第一次到聖地牙哥,那是2012年。在聽到美國都只喊得出加州紐約州的年少無知的階段。為了參加一個為期七天的會議,我有的機會踏上美國的土地。
中西部的心臟-芝加哥 相信很多人對於芝加哥的認識是來自於Michael Jordan,那個公牛隊的紅色光頭
一直很想去威尼斯海灘。 即便耳聞這不是個太好的地方、許多大麻、兜售CD的路人、以及夜幕壟罩的複雜。
Griffith Observatory,又是一個洛杉磯必去的地方。同樣地,我又是在GTA認識了這座地標。 第一次去的時候失敗了,因為晚上十點就是它的就寢時間。
在第二場大獎賽回顧前,想談一個有趣的東西。 空氣動力套件 基本上一台賽車是由底盤、座艙、動力單元(引擎)以及空氣套件組成的。而F1主要的空氣套件大概分為三項:前鼻翼、尾翼、擴散器。 那這些設計其實就是指向一個功能,在極大化增加下壓力的同時減少阻力。
在經歷了四個月沒有F1的2020後,上周末迎來了本賽季第一場的奧地利大獎賽。 F1 2020 is back
初次造訪 第一次到聖地牙哥,那是2012年。在聽到美國都只喊得出加州紐約州的年少無知的階段。為了參加一個為期七天的會議,我有的機會踏上美國的土地。
中西部的心臟-芝加哥 相信很多人對於芝加哥的認識是來自於Michael Jordan,那個公牛隊的紅色光頭
一直很想去威尼斯海灘。 即便耳聞這不是個太好的地方、許多大麻、兜售CD的路人、以及夜幕壟罩的複雜。
Griffith Observatory,又是一個洛杉磯必去的地方。同樣地,我又是在GTA認識了這座地標。 第一次去的時候失敗了,因為晚上十點就是它的就寢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自2017年7月來到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的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以及強盜演算法(Bandit Algo
Thumbnail
在美國,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一定可以達到人生目標,這是美國夢。現在,中產階級似乎已認為,這真正只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想……。 一批批台灣的資訊業者抱著開天闢地的夢想,遠跨重洋、進駐矽谷。 他們有的名氣步步打響,有的卻在時間、資金虛擲後班師回台……。
無論你是剛來美國求學,還是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好幾年,這篇文章都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在美國的求學經歷,不僅能提升你的學術水平,還能讓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下面是我在美國求學7年中獲得的3個重大體悟。 ▋自我認識1 - 認識到自己的研究風格 從2017年開始, 我在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
自從2017年7月來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 以及強盜演算法 (Bandit Alg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一對夫妻從臺灣到沙烏地阿拉伯,再到美國,經歷從竹科工程師到MIT博士後研究員的轉變,最終成為矽谷雙工程師夫妻。這篇文章僅是前期提要,紀錄將持續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我在大學畢業十年後,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並簡述我決心提升英語能力的過程與方法。 比較意外的是我回國後,意外挖出大學時的交換計劃簡章,這個插曲好像在對我說:「有些事不管過多久,即使久到足以被遺忘,仍會在另一種契機下完成。」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職業生涯是一段很長的路,有些人就是註定要用工作來養家活口。而有些人,是用工作來鍛鍊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不足。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我們以實際的案例來襯托,工作的意義。 西方教育培養先天跨界。 我曾經在逢甲大學的3D Solid work製圖班遇到一位這樣的同學。他們家算還可以,就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自2017年7月來到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的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以及強盜演算法(Bandit Algo
Thumbnail
在美國,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一定可以達到人生目標,這是美國夢。現在,中產階級似乎已認為,這真正只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想……。 一批批台灣的資訊業者抱著開天闢地的夢想,遠跨重洋、進駐矽谷。 他們有的名氣步步打響,有的卻在時間、資金虛擲後班師回台……。
無論你是剛來美國求學,還是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好幾年,這篇文章都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在美國的求學經歷,不僅能提升你的學術水平,還能讓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下面是我在美國求學7年中獲得的3個重大體悟。 ▋自我認識1 - 認識到自己的研究風格 從2017年開始, 我在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
自從2017年7月來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 以及強盜演算法 (Bandit Alg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一對夫妻從臺灣到沙烏地阿拉伯,再到美國,經歷從竹科工程師到MIT博士後研究員的轉變,最終成為矽谷雙工程師夫妻。這篇文章僅是前期提要,紀錄將持續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我在大學畢業十年後,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並簡述我決心提升英語能力的過程與方法。 比較意外的是我回國後,意外挖出大學時的交換計劃簡章,這個插曲好像在對我說:「有些事不管過多久,即使久到足以被遺忘,仍會在另一種契機下完成。」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自從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能賺錢”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後就一直想著要開始練習紀錄和分享生活。但從“想”到開始已經是4年了。 從懷孕、小孩出生、回到職場然後又舉家搬到美國生活一年剛好4年的時間,今天這篇分享文著重在“美國”生活的感想,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先說說我個人背景:在台灣長大,
職業生涯是一段很長的路,有些人就是註定要用工作來養家活口。而有些人,是用工作來鍛鍊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不足。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我們以實際的案例來襯托,工作的意義。 西方教育培養先天跨界。 我曾經在逢甲大學的3D Solid work製圖班遇到一位這樣的同學。他們家算還可以,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