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書|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這本書已經買了有段時間,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地讀完它。一個原因是來自這個podcast節目(聽了四遍以上):
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新北高中教甄聯招。現在回顧起,會覺得好像從一踏入試教與口試的教室開始,便都是錯的。
《甄嬛傳》第45集
《甄嬛傳》第45集
在試教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評審對於我那十五分鐘是如坐針氈,結束後接續著口試,第一個問題便是「你知道現在108課綱的核心是問題導向教學嗎」?
老天,那之前在課堂上學生說不敢發言是因為「我會一直追問下去」是多麽的平行時空。也連帶著對我的教學經歷興趣缺缺,雖然我自認我的經歷是漂亮且有內涵的。
好,應該要向內歸因,停止向外歸因。或許是我在那十五分鐘未能將這樣追問的景象重現,或許我的自認都只是野人獻曝。
經過這一場像是撿到的教甄,讓我重新思考,究竟我想要考到公立學校的想法是什麼?
實質層面,不外乎公立學校薪資穩定、按照法規來、不會有一些奇形怪狀的強迫研習、也不會有讓人非常不舒服的差別待遇感(a.k.a.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教學層面,目前的學校很是自由,可以嘗試許多在學科教學上的想法,但換句話說,「自由」也意味著無人管束、沒有資源(沒有加深加廣選修)。
但如果真的到了公立學校,一切都會如同想像的這樣嗎?當初從公立代理「逃」出來的感受,不正是大多數公立學校的樣態嗎?
在目前少子女化的情形下,同樣是社區高中,為何學生要選A而不是B?108課綱的理想下自然是看「校本課程」與「特色選修」,但公開的秘密是:
榜單
學校的圍牆再也不是壁畫,而是紅紅的榜單;跑馬燈上寫的不再是學校的活動宣傳,而是考上醫科、考上法律系。那麼公立學校所要求的老師條件究竟是?
在看藍佩嘉這本書之前,我對於教育的想法一直是「想讓資源均等化」(順帶一提,當教甄口試提到這項想法時,我看到評審的表情不甚認同),但愈讀這本書愈感到「結構」這件事所帶來的無力感以及束縛。然而正是因為難的事情才需要去做,比起目前學校裡的其他同事,我至少擁有最基本的入場券——教師證,而考到公立學校,我目前相信「教育理念」會大過「實質層面」的誘因。
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不可能在任何場域消失,因此當我想要對這個結構、體制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必得踏入那個體制中。所以接下來的時間,我要好好學習這個體制的對話習慣,理解這個體制的邏輯。正因為我有不同的經驗,更能夠將不同的面相折射出來。
只要不忘本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