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本書已經買了有段時間,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地讀完它。一個原因是來自這個podcast節目(聽了四遍以上):
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新北高中教甄聯招。現在回顧起,會覺得好像從一踏入試教與口試的教室開始,便都是錯的。
《甄嬛傳》第45集
在試教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評審對於我那十五分鐘是如坐針氈,結束後接續著口試,第一個問題便是「你知道現在108課綱的核心是問題導向教學嗎」?
老天,那之前在課堂上學生說不敢發言是因為「我會一直追問下去」是多麽的平行時空。也連帶著對我的教學經歷興趣缺缺,雖然我自認我的經歷是漂亮且有內涵的。
好,應該要向內歸因,停止向外歸因。或許是我在那十五分鐘未能將這樣追問的景象重現,或許我的自認都只是野人獻曝。
經過這一場像是撿到的教甄,讓我重新思考,究竟我想要考到公立學校的想法是什麼?
實質層面,不外乎公立學校薪資穩定、按照法規來、不會有一些奇形怪狀的強迫研習、也不會有讓人非常不舒服的差別待遇感(a.k.a.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教學層面,目前的學校很是自由,可以嘗試許多在學科教學上的想法,但換句話說,「自由」也意味著無人管束、沒有資源(沒有加深加廣選修)。
但如果真的到了公立學校,一切都會如同想像的這樣嗎?當初從公立代理「逃」出來的感受,不正是大多數公立學校的樣態嗎?
在目前少子女化的情形下,同樣是社區高中,為何學生要選A而不是B?108課綱的理想下自然是看「校本課程」與「特色選修」,但公開的秘密是:
榜單
學校的圍牆再也不是壁畫,而是紅紅的榜單;跑馬燈上寫的不再是學校的活動宣傳,而是考上醫科、考上法律系。那麼公立學校所要求的老師條件究竟是?
在看藍佩嘉這本書之前,我對於教育的想法一直是「想讓資源均等化」(順帶一提,當教甄口試提到這項想法時,我看到評審的表情不甚認同),但愈讀這本書愈感到「結構」這件事所帶來的無力感以及束縛。然而正是因為難的事情才需要去做,比起目前學校裡的其他同事,我至少擁有最基本的入場券——教師證,而考到公立學校,我目前相信「教育理念」會大過「實質層面」的誘因。
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不可能在任何場域消失,因此當我想要對這個結構、體制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必得踏入那個體制中。所以接下來的時間,我要好好學習這個體制的對話習慣,理解這個體制的邏輯。正因為我有不同的經驗,更能夠將不同的面相折射出來。
只要不忘本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考教甄是一條漫漫長路,有些人很幸運也很有實力的應屆上岸,但也有些人在教學上有不錯的實力,可是在讀書方面可能沒那麼擅長,導致屢屢挫敗在教甄的筆試上,想藉由分享我自己當時準備教甄時的讀書規劃,希望能給予尚未上岸的老師們一些幫助。
Thumbnail
一、前言 有考過教甄的人都知道準備過程的煎熬,筆試的內容幾乎是沒有範圍,考的層面很廣;而準備複試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在期限內極限挑戰,完成多課的教案設計、課程安排,甚至是教具製作,若今天是一人單打獨鬥,面對這樣的歷練時,更容易心力交瘁、內心徬徨,頓時迷失了方向。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聯電課輔用心辦理了教甄模擬面試~共幾大類問題:廣泛題、班級經營、教育哲學、學生問題、突發狀況、時事、目前推崇的政策!記錄一波!
Thumbnail
當孩子五六年級開始,媽咪就和一般家長一樣,會去探討、查詢公立國中、私中資訊、學校路程 媽咪會先和孩子溝通:公立國中、私立國中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每個家庭教育方式、觀念不同,這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孩子在小二開始,就決定說:我想讀私中 小五時就說:媽咪我偏科了,我喜歡數學,我要讀數理班。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考完了然後勒 考完試以後,大部分高中生大學都會有幾個機制, 第一個是甄試簡單來說就是學校版的職場面試, 你必須準備你的被審資料還有參考正式的衣服前到學校來面試, 我那個時代真是一共有三個學校可以選,通常好的學校都會有甄試第二個就是填學校, 一共會有100個空格,依照你的成績機率來選學校,第
Thumbnail
「為什麼你總是可以說出專業完整又合評審口味的回答?」剛聽完我針對教甄口試的演練回饋,一位夥伴提出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對於在教育現場用心又努力的老師,因為未通過教甄關卡,而受現實的逼迫及委屈。無法穩定陪伴孩子,甚至最終轉換跑道的結局,內心感到十分惋惜。也許因為看過老師們在教室裡閃閃發光的樣子,所以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考教甄是一條漫漫長路,有些人很幸運也很有實力的應屆上岸,但也有些人在教學上有不錯的實力,可是在讀書方面可能沒那麼擅長,導致屢屢挫敗在教甄的筆試上,想藉由分享我自己當時準備教甄時的讀書規劃,希望能給予尚未上岸的老師們一些幫助。
Thumbnail
一、前言 有考過教甄的人都知道準備過程的煎熬,筆試的內容幾乎是沒有範圍,考的層面很廣;而準備複試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在期限內極限挑戰,完成多課的教案設計、課程安排,甚至是教具製作,若今天是一人單打獨鬥,面對這樣的歷練時,更容易心力交瘁、內心徬徨,頓時迷失了方向。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聯電課輔用心辦理了教甄模擬面試~共幾大類問題:廣泛題、班級經營、教育哲學、學生問題、突發狀況、時事、目前推崇的政策!記錄一波!
Thumbnail
當孩子五六年級開始,媽咪就和一般家長一樣,會去探討、查詢公立國中、私中資訊、學校路程 媽咪會先和孩子溝通:公立國中、私立國中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每個家庭教育方式、觀念不同,這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孩子在小二開始,就決定說:我想讀私中 小五時就說:媽咪我偏科了,我喜歡數學,我要讀數理班。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考完了然後勒 考完試以後,大部分高中生大學都會有幾個機制, 第一個是甄試簡單來說就是學校版的職場面試, 你必須準備你的被審資料還有參考正式的衣服前到學校來面試, 我那個時代真是一共有三個學校可以選,通常好的學校都會有甄試第二個就是填學校, 一共會有100個空格,依照你的成績機率來選學校,第
Thumbnail
「為什麼你總是可以說出專業完整又合評審口味的回答?」剛聽完我針對教甄口試的演練回饋,一位夥伴提出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對於在教育現場用心又努力的老師,因為未通過教甄關卡,而受現實的逼迫及委屈。無法穩定陪伴孩子,甚至最終轉換跑道的結局,內心感到十分惋惜。也許因為看過老師們在教室裡閃閃發光的樣子,所以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