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看文章前看個小故事
一天雨後,小男孩在馬路上撿到了一隻小蝸牛🐌,輕輕的把它放回草叢中。小男孩興高采烈的看向奶奶 說:「奶奶,我救了蝸牛。它在馬路上可危險了!現在我把它送回家了~」
奶奶覺得很無趣,就說:「你救了蝸牛但蝸牛不知道你救了它,這事不白做了嗎?而且誰會知道你救了一隻蝸牛呢?」
小男孩:「我知道就可以了啊。我救了一隻蝸牛我很開心。」
在小朋友的腦海裏,做事情並不是為了別人,做了一件好事亦不需要讓其他人知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做這件事情會讓自己感到快樂,可能只是一件舉手之勞的事,做了卻讓他更認可自己了。
其實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甚至是在人生中也經常性的會岀現一些不一樣的聲音。比如「父母反對的聲音」、「同儕之間的不認同」等。可能今天你做岀了一個決定,但身邊充斥着反對、不認同的聲音,這時候你就會因為這些聲音而選擇妥協。那個好不容易下定的決心就這樣被壓抑了。
尋根究柢,這根源來自於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及認可。至少,大部分人都覺得她們需要,所以才會選擇去做一些別人「認同」的事,不是嗎?
看到這裏,造夢忍不住想問小伙伴們一條問題「妳的存在是為了別人而是自己?」
舉個栗子:以前在香港學鋼琴🎹在升小學的面試中是加分數的項目,然後一堆家長就因為「會加分」送孩子學彈琴去了。我記得去年聽的一個關於「小孩認知」的座談會,那一位 超級帥氣x100 的講者就說小時候他超級討厭上鋼琴課和練琴的,因為他不喜歡也不覺得這值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扮演了故事中奶奶的角色。成年人的世界很多時候做事情都會先以功利心來衡量值得不值得、該或不該做。隨着時間長了,我們的功利心也放大了,慢慢的就扭曲了自己的行為。幫助一個人的時候總想對方會回報會感恩,最少也應該有一個謝謝甚至乎讚美。若是沒有,你還真不要想會提出幫助~
不可否認,獲得他人的贊美與認可,這有着不一樣的意義。但最大的幸福不應該是我們做了一件自己認為值得的事因此而感到快樂、因此更認可自己嗎?生而為人,最重要的不應該是你自己嗎?愛自己,需要的是我們自己的靈魂、內心快樂。如果不是,就算你今天明天後天獲得100句贊美,你依然不會快樂的。
送上你終將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書中的一句話:儘管客觀上不會得到你認為的好處,但我們仍需盡力的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蝸牛不知道小男孩拯救了他的生命,但小男孩自己知道就足夠了。
你好,我是造夢
願 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