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業、愛情、社團(活動)」這似乎已經變成了大學常用諺語了,偶爾拿來開開玩笑無傷大雅,但實際上真正認真去探討過的人所見不多,畢竟沒有人會想在夜衝夜唱的時候,好好地討論這看似自討無趣的問題,而真正要拿出來討論的時候,又因雜多而不知所措,這裡就精簡地依照此架構,分析優缺勢。(詳細的,就見面聊吧)
課業
對受過國民教育的各位,想當而然是最熟悉的一個項目,而大學的課更是多采多姿。
從校定必修的通識、國文、英文、體育、服務學習等(如果你是成大生還有踏溯台南),到系定必修、選修的專業課程,再到系外選修的各系課程(尤其綜合大學更為多元),最後還有其他各種花式修法:「雙主修、輔系、跨領域學分學程、教育學程、第二外語、華語課程、微學分、募課等」
再來是師資的部分,有些老師很努力但教學上不盡理想,有些老師重心於研究但教學也未必差,當然也有其他各種狀況。而老師是由大學教授來擔任,因此必須認知到他們或多或少都會需要花時間在研究/計畫上,也沒有被規定要受到一定程序的師資培育,雖說都是取得博士資格的人,但「會教跟會學從來都是兩回事。」
而說到我對於課業的看法,就在於自己的興趣程度和能不能畢業。
聽起來既抽象又現實,簡單來說,就是「了解規則後依然能夠學自己想學的。」
規則是一種框架,是為了讓制定者方便管理,除非你擁有創造制度的能力,否則多少了解一下,對於自己的權益也是有不小的幫助,也不會因為無知而導致一些麻煩的後果。
而像是雙主修、輔修,這類課程能夠在文憑上增添幾分公信力、也能了解不同領域之間的合作可能性,但相對來說,自己就得犧牲更多的白天和課後時間,好好地把多出來的學分修完,當然實際上也有更多問題例如衝堂、擋修,在時間規劃上也必須更為精確自律,否則很容易就得再多讀一年。(延畢絕對沒有好壞,但不知所以然地延畢,大多是吃虧的)
至於學分的多寡,可以好好地估算自己每科會花的時間作為依據,或可以試想,「如果所有科目的期中考都在同一週的時候,你承受的了嗎?」
最後是關於大學補習的部分,在台灣的整體教育環境下,很多學生會因為沒辦法及時掌握知識而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或是希望能夠更快速地去了解這個學科,雖說補習能夠達成這些目的,但我相信一件事情能夠獲得大量的好處,其背後肯定會有犧牲的部分,也就是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或許從幼稚園到高中,我們能夠透過補習來考一間「好」大學,但在此同時,我們是否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或者當失去了補習班的幫助,你是否還能夠獨立面對這些艱難的學科?更遠地,如果出社會所遇到的職場問題時,你是否依然要繼續「補習」?
因此,我會把補習比喻成一種能量飲料,他能夠短暫加強你的即戰力,但長期飲用卻造成身體的負擔。
其實關於課業有很多面相可以討論,所以我也鼓勵新鮮人能夠多多跨域去了解不同學院的課程,雖然不保證你不會修到雷課,但如果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敢嘗試,那也是蠻可惜的。同時,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必須意識到「課業確實是學生的本分,但你可以定義何謂課業,並且怎麼執行。」
(當然你也可以不把學生的角色看那麼重,但相對就得找出自己更喜歡成為甚麼角色)
愛情
這部分其實蠻猶豫要不要寫的,因為愛情是沒有對錯的,但對於彼此而言,卻會依照內心的價值觀來判斷好壞,所以如果單用理性或感性去描述,對每個閱讀此文章的人來說,都是無法解釋清楚的,也難以解釋的。(預防針打好打滿)
雖說如此,但我肯定的是「大學可以談戀愛,但不要以此為目標。」
會鼓吹大家談戀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學的環境已經相對單純許多,等到出社會後要顧慮的事情太多了,或許到那時候才開始學習怎麼經營關係,會讓你感到十分吃力。
至於為何不能當成目標?因為我覺得感情這種事是
可遇不可求,你當然可以期待,但
談戀愛應該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你要追求的終點,過度目標化感情會讓你在交往的時候變成一種絕對義務,進而稀釋掉感性的部分;又或者說把談戀愛當作目標來看,你在意的卻是
脫魯的狀態(只拿來掛在臉書上的那種),那麼你想要的其實只是一種成就感,或是你只希望對方能夠滿足你的需求,而非能夠一起互相扶持、持續走下去的人生伴侶。(延伸影片:
何為真愛?)
最後,交往前,先學會如何分手吧
同樣的我還是要打預防針,怕各位客官誤會我的意思QQ
「學會分手,不代表就要分手。」這是兩回事,希望大家能夠釐清這兩者的差別。
那麼為何要學會分手?其實第一次談戀愛就像你去彩卷行思考了很久,選了一組號碼下注,但能夠中獎的機率到底能夠多高?我不知道。只能說,過度期望一次定終身,會讓你把自身的好壞,完全投注在對方的手中。(再次強調,我沒有說這樣不好,但我要告訴你這是事實)
學會分手,就是了解交往的本質
不讓你片面化對於交往的想像,也不會讓對方有太大的壓力,有人說這是一種佛系,但拿得起、放得下,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
這時再看看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就不難理解在感情中相對的概念,既然有交往,就得預期到分手的可能。
社團活動
這部分大概也是有些心得,只因我喜歡嘗試各種不同性質的活動,除了跨出原本的舒適圈外,也藉此了解不同學生組織系統的優缺勢。
大學活動也是非常的五花八門:友會、系會、社團、營隊、自治組織、系隊、舞會、大型(跨系)活動、獨立組織、校外組織、演講、工作坊等。
因為有太多可以參與的課外活動,所以就不全部列出來了。不過以上提到的基本上我都有參與過(除了系隊,畢竟體育細胞不是很好),所以算是可以深入聊聊的部分,雖然不會把所有部門拿出來介紹,但提一些
大家決定參與組織前可以思考的面向。(延伸閱讀:
五分鐘,聊聊我的大一生活)
在參與這些活動時,我會思考目的為何,只要了解自己內心的why,基本上就解決了一半的問題。(別小看動機的力量)
如同文章最前面所提,為了興趣消遣、為了自我實現、為了增進技能、為了聯誼、為了促進思考、為了幫助他人、為了培養軟實力、為了開心,都可以是你的目的。當你確定目的後,你可以注意以下兩點:
- 你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真正持續幫助你達成目的?如果沒有的話,是為何跟你預期有落差?
- 你參與的活動會不會超支(金錢、時間、能力、情緒)?還有你願意為此犧牲甚麼(健康或睡眠、課業成績、體力、人際連結)?
這兩點大概是我整合了所有遇到兩難的夥伴能夠去釐清思緒的面向,別看這些問題這麼簡單,因為簡單的概念,往往就是最難的。
同時,我也推薦正在閱讀此文章的你,好好把正在執行的專案、參與的活動、一週的固定事項、其餘彈性的行程等,寫在一張紙上(打在電腦上也可)。
寫下清單(Listing)有助於釋放大腦的空間,讓你有辦法慢條斯理地思考接下來的決策。都21世紀了,大腦已經不是用來記東西的,而是拿來做創意思考的。
當你記錄下來後,很多問題就消失了,很玄吧?
這就好像你找老師問問題,結果在表達的過程中解答了自己的問題。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你說出來/寫下來的過程中,就再思考了一次,很多時候東西只用想的,跟好好地寫下來去想確實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你現在知道為甚麼數學老師都說不要只心算了吧。你以為是粗心?卻只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地運算。
話說到此,有聽過大學「選修三學分」嗎?
前面提那麼多俗話說的大學必修三學分,那麼選修三學分你有聽過嗎?
我想應該沒有,因為這個詞是我自己發明(定義)的,也就是:
二一/被當、分手/失戀、黑掉/被討厭
這些是我親眼看過發生在身邊朋友上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東方文化避諱不講不吉祥的事情,還是說沒有人願意當黑臉,生活中很少會聽到身邊朋友聊這些。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一樣,講了大家就避之不及。
可是當一件事情我們只講好卻不講壞,只會造成我們不願意去面對後果。別忘了,每件事情都是擁有多面性,端看你怎麼詮釋,然而當我們界定了成功,相對的也定義了失敗。
必修三學分聽起來好處多多,相對的也就產生了我們不想面對的選修三學分。後果其實是可以防患未然的,只是不注意就容易忽略。最簡單的方式,其實就是了解自己的目的,知道實踐手段的優缺點,通常在理性決策下,是不會在知曉方法的好壞處後,還硬要選那個會帶來很多麻煩的方法。
當然,人生也是充滿著意外,如果可以的話,慢慢地學習如何與不確定共處,甚至是享受不確定,會讓你面對快速變遷的未來時,有很好的臨場反應。
其實說這些的本意不是希望嚇讀者,而是冀望身為大學生,不再單純地只看光明面而不想面對黑暗面。失敗是難免的,我也鼓勵大家勇於面對失敗(試錯),有時候人生的轉捩點就是在一次重大的打擊中快速成長,也算是一種震撼教育吧。
最後的最後,做就對了
其實問那麼多問題,只是害怕失敗,但沒有實踐,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台灣的教育環境中,我很少感受到老師願意鼓勵學生面對失敗,甚至有一種感覺是我好像沒有失敗的空間。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到底是在追求什麼呢?跑贏了「比賽」就代表人生可以結束了嗎?那你怎麼確定你比的是百米短跑,而非長途馬拉松?
這些問題我也留給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尤其是新鮮人、或是國高中生,你是否看過比賽只贏不輸的人?你是否看過只成功卻沒失敗的人?如果沒有的話,那為何要逃避失敗?
如果能夠從失敗中學到教訓,如果能從不完美中成長,又如果能從挫折中了解自己是多麼的不足,這真的有那麼差嗎?
包含這篇文章,我也是正在學習寫作的路上,但我絕對不會認為這是一篇最完美的文章。人生而不完美,我們並非如同神一樣全知全能,但因為我們擁有智慧與經驗,使人類在世界上發展出各種偉大的文明。在演進的過程中,我相信肯定有著大量的失敗堆砌而成,但只因去脈絡化的理解過程,使我們過於關注成功的結果。
成功關鍵點在於習慣,而非目標。
這是出自於《原子習慣》這本書的概念,我們對於目標的理解,有時候只是想要那個結果,而不想體驗中間的過程:「有些人想要減肥,但不知道減肥過程的辛苦。」那麼我們不會認為「他想成為一個以減肥為習慣的人」,也就是說,他對於自己身分認同還不夠了解,所以設定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目標。
如果有這些心態的話,其實成功不難,難的是你願不願意持續做下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