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死了,你就會聽見我想說的?/《誰是被害者》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警語,如果你現在心智軟弱,不要看這部電視劇,找些信任及讓你感到輕鬆自在的朋友陪伴你。)
跟多年前陳國富的《雙瞳》一樣有相同的軸心:連續命案的發生、以「死亡」作為信仰,去呈現人在渴望愛與學習愛之間的痛苦。差別在於《雙瞳》是殺人,而《誰是被害者》是自殺(教唆自殺),但目的都是相仿的,全都繞在「愛/被愛」這件事上。(有意思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雙瞳》這篇文章,還是一直被搜尋閱讀著,應該要來個經典數位上映才是。)
《誰是被害者》在NETFLIX上映時,身邊的朋友多少都跟著追,我因為當時還有其他線上影音的月費還在支付,就遲遲沒有把它找來看。一直到金鐘獎入圍公布時,才把它找來看(我有一種「要把入圍名單裡的片看完」的病)之後才又買來它的分集劇本讀。
這部電視劇說差也不差,但沒有驚喜,特別是「連續死亡」事件重複太多次,再帶到「自殺還願」的部分都太拖泥帶水,而尤其其中少掉了自殺者對於面對死亡時的恐懼、遲疑,都讓這部電視劇的步調太專注貼在懸疑、推理的殺人事件上走,而沒有真正達到「我希望我的死去,能讓你聽見我想說的、發現我內心的痛苦和渴望被理解」的目的。
人真的能夠透過「殺人」或「去死」而敲響那些警鐘,讓身邊的人都可以「多看自己一眼」嗎?我想是可以的。但人真的在「殺人」或「去死」,那些需要被看見的、聽見的內心,就能夠被了解嗎?我想那是否定的。就像是這部電視劇的幾個自殺的角色,看似讓人看見「我要說的事」,但事實上大部分的人沒有看見他們真正經歷的痛苦,而他們的死去,也就從此讓他們要說的事終止在他們生命死亡的那一刻。
劇裡倒是舖了海茵與母親(或父親)的心結,想要讓人從她觀看這些死者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去終結內在的痛苦」。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視劇將「人性的軟弱」徹底放大至死亡之上,但可惜的是因為在這些死亡事件的人物太多,無法抽絲剝繭讓故事更加完整地被敘述:
游誠皓除了父母不接受他的性別認同和在酒店被欺負外,他肯定還有更多更多更多一路在性別認同上被打壓時的內心壓抑和痛苦,也必然會一再經歷問著自己「我是怪胎嗎?」的自我質疑!蘇可芸除了在錄音間和雜誌上經歷的那些被議論的羞辱外,她的那些「努力」幾乎都在戲裡不被看見而減弱她選擇「死去」的動機。
其他像是莊秉榮、劉光勇、周洋,他們都少了內心更深的挖掘「我感到非常痛苦,所以我想要選擇死去」,大概唯有張聰健和江曉孟真正有比較足夠舖陳需要透過「死亡」來達到被聽見的目的!
但「內心想透過死亡」「結束痛苦」是可以拿來作為評比的嗎?「你比較痛苦所以你自殺是可以的」、「我沒有你那麼痛苦所以我應該好好活著!」……當然是不能以這樣的準則來作為「死亡的選擇」的依據。
只是,電視劇偷巧的繞了幾個彎,起先是為了「表達我想說的,要死去你才會聽見」,後來繞回去海茵去理解父親帶著一家人去死的時候內在的痛苦,以合理李雅均後來所言的:「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結束掉自己生命的權利!(尤其是當他們感到痛苦而不能活的時候。)」於是這部戲的盲點就出現了:
「你究竟是想因為自己的死去,讓人看見你沒有被看見的痛苦?還是你不想再承擔那樣的痛苦,所以選擇死去?」我認為在表現這樣的情緒時,只要沒有準確傳達,就會讓「自殺」這件事情成為在遇到「痛苦」的時候「理所當然」的成為一種「發聲」的選擇!甚或是像李雅均的教唆/協助自殺、江曉孟想要找到父親的助人自殺,好像都這麼理所當然的存在著!(劇本確實是想朝這個方向走,但怎麼把它拉回來「不死還有更多可能呢?」)
「死亡」是個非常大的命題。
自殺或殺人或用那種像是邪魔歪道的方式去迫使其他人選擇自己的生命,合理化最後出現李雅均這個主謀,我都認為那過分簡化「生死」這兩個字,尤其是最後李雅均的出現,像極了替江曉孟的意志作了絕大多數的辯解。更或者是說,在編劇的結尾,找不出更好的方法,讓江曉孟有機會讓自己跟父親重新來過,而有了李雅均這個主嫌!(她這個角色出來得太晚了,像強塞進去的。)
「不死還有更多可能!」最後海茵與李雅均的碰面,陳述著這些死去的人如果還活著會看見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風景,就像最後方毅任能和江曉孟一起撐著傘離開的那個畫面,卻在在地將這部電視劇最大的問題點出來了:
為什麼大部分的情節都是用「敘述」的給說完了。而不是以「劇情」舖陳?「為什麼想死」是用敘述的、「不死還能用更多可能」也是用敘述的,以致這部電視劇的厚度與深度都薄弱到只有描述了。
另外,那場趙承寬和妻女的戲其實連到劇本最末被刪了一場戲,在傳達著關心身邊的人的精神狀況、憂鬱關懷,可以連結回劇中每一個渴望死去的角色的精神狀態。如果這部戲最終的主旨在於「將你內心最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海茵跟方毅任說:「跟曉孟說真話!」)也許可以回頭看看前面的劇情裡,是不是真的有傳遞了一點真心交談的力量?如果有,會不會這些人就不會去死了?如果有,那麼「是不是我死了,你就會聽見我想說的?」就不成立了!
殺人、自殺,一定都有它內在必然會「成形」的理由。簡化了這個部分,故事就容易扁平,如果連著五六個都一樣,就必然只會剩下「完成一個作品」,而少去那個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演員的部分還是非常喜歡張再興這個演員。王識賢很會演正派但像兄弟的角色啊!(《鑑識英雄》可以看看。)馬念先和陳為民的角色設定都有讓人眼睛一亮。張孝全和劇本的確強化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特質,只不過戲裡太刻意地被提起了!(劇本沒有出現,也許是現場即興?)
又。張孝全在《女朋友‧男朋友》之後,真的跳進爸爸的角色了!
再又,劇本的銅版紙的文字部分小到難讀又反光。這點大概是所有做影劇書的人從來不想考慮的事。

《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2020
導演:莊絢維、陳冠仲
編劇:梁舒婷、徐瑞良
原著:天地無限
演員:
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李沐、張再興、馬念先、林心如、黃河、陳家逵、丁寧、夏靖庭、鄭人碩
圖片來源:Netflix Facebook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4K會員
862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說嚴良和普普及老陳的結局,是被假想出來放在最後帶給觀眾一陣美好的劇情,我更相信除了朝陽之外,整個故事都是從他心裡長出來的善與惡。當他抬起頭的那刻,也許是他想要抵抗那個失去父親和愛人的母親,讓他在腦海中演繹一場他渴望的完美與毀滅!他畫出美好的友情和父親的父子交心,他毀了數學和父親的家庭。而他仍然望
前篇從《做工的人》講起文字改編這事,也跟最近新認識的舞台劇編導聊起台灣劇本的薄弱,以及編劇在戲劇界的處境,她問我:「你知道編劇在台灣很沒有地位嗎?」我說我知道。「編劇專業不受尊重」也還真不是現在才有的事!
台灣這幾年真的很想從文字改編替文字和影劇結合的可能,但是小說語言是小說語言啦,影視又是另一回事啊!劇本寫得好,就讓文字都活了起來,劇本寫不好,很多情緒、故事推進就會不到位,也就很難帶動收視了!
不得不說最後那一句:「陳韻如,是妳對世界的期待太多!」根本就像跟所有憂鬱症的病患說:「是你太不知足!」一樣殘忍;而陳韻如因為莫俊傑拉了她一把,順勢接受黃雨萱這個說法:「認為過去都是自己不夠活潑、外向、開朗讓人難以靠近,漸而改變自己。」讓黃雨萱意識到自己才是毀滅陳韻如的安排,少了一點力道,多了一分理所
如果說嚴良和普普及老陳的結局,是被假想出來放在最後帶給觀眾一陣美好的劇情,我更相信除了朝陽之外,整個故事都是從他心裡長出來的善與惡。當他抬起頭的那刻,也許是他想要抵抗那個失去父親和愛人的母親,讓他在腦海中演繹一場他渴望的完美與毀滅!他畫出美好的友情和父親的父子交心,他毀了數學和父親的家庭。而他仍然望
前篇從《做工的人》講起文字改編這事,也跟最近新認識的舞台劇編導聊起台灣劇本的薄弱,以及編劇在戲劇界的處境,她問我:「你知道編劇在台灣很沒有地位嗎?」我說我知道。「編劇專業不受尊重」也還真不是現在才有的事!
台灣這幾年真的很想從文字改編替文字和影劇結合的可能,但是小說語言是小說語言啦,影視又是另一回事啊!劇本寫得好,就讓文字都活了起來,劇本寫不好,很多情緒、故事推進就會不到位,也就很難帶動收視了!
不得不說最後那一句:「陳韻如,是妳對世界的期待太多!」根本就像跟所有憂鬱症的病患說:「是你太不知足!」一樣殘忍;而陳韻如因為莫俊傑拉了她一把,順勢接受黃雨萱這個說法:「認為過去都是自己不夠活潑、外向、開朗讓人難以靠近,漸而改變自己。」讓黃雨萱意識到自己才是毀滅陳韻如的安排,少了一點力道,多了一分理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懸疑錯亂感十足,但收尾卻為結尾而結尾的一齣電影。 關於幸,與不幸。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x2023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Netflix新上線❗️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懸疑錯亂感十足,但收尾卻為結尾而結尾的一齣電影。 關於幸,與不幸。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x2023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Netflix新上線❗️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