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認識朋友等於建立人脈嗎?―與青春對談系列9之6

    「總算快開學了!沒有那麼多聚餐或活動了!」雙胞胎女兒姊姊A寶嘆了口氣說。
    妹妹B寶吐槽A寶:「你不是認為人脈很重要,很喜歡交朋友嗎?」
    A寶轉頭跟我求救:「是那麼說沒錯,但是我也很想用難得的假期好好看些書學些東西。爸爸,你有沒有什麼既可以維持友誼又不用花太多時間的好方法?」
    我回答:「首先要先做好時間分配,依各個學習成長階段的需求,約略估計每個星期或每個月可以花費多時間在與朋友來往這個項目,現在你們與朋友聯絡的工具方便許多,除了必要時實際碰個面,平常可以透過網路與通訊平台保持聯絡。我建議最好定時定量,只在每天或每週的特定時間上網,最好是選精神狀況不太好或零碎時間,而且最好要用碼表定時,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花太多時間。至於實際碰面聚會也非常重要,有無數的研究都顯示,人只有在跟人面對面接觸,才會更有創意、生產力,也才會快樂,但是與人碰面又很花時間,所以要有策略的,以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效果。」
    A寶追根究柢:「什麼是用有限時間發揮最大效果?」
    我想了想才回答:「其實跟朋友維持聯繫,我比較喜歡採取主動且正面積極的態度,而不是只跟著大家一起吃吃喝喝或喝咖啡聊是非。也許平常朋友的吃吃喝喝閒聊我們沒空出席,但只要我們一出現總會想辦法幫大家主動做點什麼事,讓一場也許行禮如儀或平淡無奇的聚會,留下難忘的回憶或創造一些正面的價值。」
    停了一下,我才開始吊書袋:「朋友乃屬因緣聚合,有事相聚,無事則散。孔夫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雖然有點功利取向,但也提醒我們,若朋友相聚總是沒做什麼正經事的話,難免流於酒肉朋友之嫌。所以,如何創造出朋友相處之間的「事」,是現代繁忙人際往來、應酬寒喧之餘,必需思考的,或許這也是我習慣號召朋友一起參與一些公益團體,創造為理想而努力的機會。而且,我也認為到公益團體擔任志工認識的夥伴比較容易變成一輩子生活上的好朋友,因為會當志工的人,都是很熱情很良善,值得我們交往,而且參加公益團體也不太需要花錢,所以有錢沒錢並不是建立人脈的必要條件。」
    B寶很敏銳地發現我的話中話:「你說的花錢建立人脈是不是隱射前些年有個企業家建議年輕人要跟父母拿錢去建立人際關係?」
    我哈哈大笑:「其實戴董事長說得也沒錯,他是提醒年輕人不要宅在家哩,要多出門到真實的世界體會與歷練。」
    A寶也想起這個當年喧騰一時的話題:「人際關係真的這麼重要嗎?」
    我嘆了口氣:「我不太喜歡用人際關係這個名詞,因為這好像是鼓勵你跟別人交換名片,比賽認識了多少人,其實真正有用的人際關係是你有好的人緣,也就是大家都喜歡你,信任你或敬重你,當他們有困難或有需要時,知道你願意幫忙,也幫得上忙,或者你有需要時或糟遇困難,朋友願意幫忙,這種人際關係才是真正有用的人脈。」
    B寶想起看過的書:「前些年有一本暢銷書,談到我們必須要有八種朋友的類型,分別是推手、支柱、同好、伙伴、中介、開心果、開路者與導師。」
    我搖搖頭:「老實說,以這麼多面向的功能來期待朋友們,未免太沈重了。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彼此是不是能夠變成好朋友就看緣份,那能這麼工具性的去設計呢?不過心理學家黃光國老師卻這麼提醒,人際關係其實總含有工具性與情感性。完全純感情,現世難覓,完全純工具,別人也不可能如此被你利用,人與人之間總是混合著這兩種。不過工具與感情各有其行為規範,否則關係就不容易持久。例如「情感性」就著重要忠實,不能背叛,至於工具性則要求要信守承諾。」
    看她們若有所思的樣子,最後我鼓勵AB寶還是要盡量參加一些朋友的聚會:「其實就算有許多聚會或活動我們真的幫不上什麼忙,也似乎無法主動做些什麼事,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在跟朋友的聊天中,透過主動提問,學到一些之前不懂的事,畢竟每個人生活圈不一樣,看的書看到的電影不一樣,一定有些事你沒接觸過的,所謂人脈,並不只是你認識那些人,而是你還得知道你認識的朋友有什麼專長,他們知道哪些訊息,以及他們還認識誰。好不容易彼此見面,若只是亂聊些有的沒有的,其實是有點可惜的!」
    ....…刊載於青春共合國雜誌的專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