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交網絡興起一陣「studygram」風氣。在IG搜尋 #studygram,會找到919萬個帖子。學生會開一個公開的戶口,在個人簡介中說明自己的現有學歷、學習目標等。以香港為例,孩子可能會說明自己在2021年應考中學文憑試,期望在文憑試中考獲多少分,目標要入哪所大學的哪個學系。然後,studygram的主人每天更新學習狀態,花了多少時間温習甚麼科目等。Studygram不只在中學生之間流行,也有大學生會用作紀錄閱讀reading和寫論文的進度。
2020年9月13日,有超過900萬個關於studygram的標籤
Studygram不只流行在香港,而是全球年輕人的共同趨勢。我們繼續以跟studygram有關的標籤去搜尋,會發現由亞洲國家如日本、泰國、印尼;歐洲國家如法國、西班牙、波蘭;南美國家如智利、巴西等,都有上萬個studygram用戶。在web 2.0年代,我們也有網誌和留言板等交流工具,但似乎這種學習日誌並不盛行(至少在香港不成氣侯),及至社交網絡往引人注意 (attention seeking)的方向發展,讚好數量大於一切,網絡學習日誌才發展起來。
「讚好」作為正向增強物 (positive reinforcement)
學習者需要動機來推動自己學習。這個動機可以是外在 (extrinsic)的,例如因為想得到別人讚賞、考獲A級後可以有禮物,從而推動自己學習;另一種是內在 (intrinsic)的,因為對知識有興趣、想滿足好奇心等出發點而去學習。沒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動機,哪怕你把學生囚困在課室,他也會瞌上眼睛,關上耳朵,拒絕你自以為是的一番好意。正常而言,學生會由外在動機開始,發現知識的美好與學習之樂趣,走向內在動機。用來增加外在動機的媒介,就是正向增強物,讓你在獎勵中保持好表現,力求進步。
相信不少studygram-er一開始開設戶口,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好。透過表現出努力,得到別人讚賞和認同,從而收獲滿足感。這些「讚好」,就是動機理論的正向增強物。因為有人讚,所以更願意每天温習,展示成果。間或覺得自己心散,也會出帖告解,無論是真情或是假意,studygram-er總不能每天懺悔,最終也能回到具生產力的日子。
這些正向增強完全是在學校以外的環境發生。當教師發現連小學生都不稀罕貼紙文具,中學生更是讚也不行、罵也不行,可以考慮跳出舊有的行為理論思考,想想在這個年代,包含attention-seeking成分的「讚」才能鼓勵學生努力。(我們暫不討論學習是學生本分,不應該獎勵學生做本分的事之類)
自主學習的歷程
自主學習近年在中港台教育界鬧得沸騰騰,相對傳統由老師設計並教授課程,學生可以決定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並會調適和反思學習。在學校場所,一般會以半自主的方式設計課堂,由老師給予大範圍的學習目標,再由學生自己決定小目標和學習方法,過程中老師會從旁監察和協助。也有部分學校混淆了「自學」,以為叫學生查字典、做預習功課就是自主,殊不知學生仍是被動地執行老師給予的任務。
Studygram也在體現自主學習的過程。老師完全沒有介入,由學生自行決定今日的學習任務、完成這項任務的方法,並從告解反思中調適學習策略。喜歡數理科的學子,會多放時間在解題上,還有觀看
Khan academy的課程來增進學科知識;喜歡文學的朋友,則會多花時間閱讀和背誦,也會搜尋更多與篇章有關的資料。加上為了「吸讚」,學生會展示精美而有系統的筆記,製作過程中探索不同整理學習內容的方法,並運用不同的組織策略。
進入內在動機
縱使學生一開始只是因為人有我有,或者想得到讚好,才開設這個戶口,但歷程中總能感受學習樂趣,從外在動機走進內在動機。在經營studygram時,學生會漸漸掌握不同的學習策略,釐清在學校無法解決的問題;心理上會覺得自己更能掌控學習過程,最後減少挫敗,獲得成功感,成為一個喜愛學習的人。
這部分只是對studygram-er的觀察,可能有些人會半途而廢,可能有些人會在一年半載後仍然只為呃like而存在。無論如何,經營studygram帶來的正面影響還是較多,各位老師同工不得不注意社交網絡在於促進學習正悄悄地起風,如果仍然留在「電子學習」就是對着簡報唸對白的思維,恐怕會跟不上時代,無法培育五年、十年後投身社會的人才了。
最後,歡迎參觀
我的IG(不是studygram)。
歡迎追蹤:
參考資料:
Petrova, E. (2017).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s on motivation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eople, 6(3), 6-15.
Ryan, Richard M, & Deci, Edward L. (202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fro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Definitions, theory, practi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 101860.
趙志成(Chiu, C. (2014). 香港推行自主學習的探索. 教育學報(香港), 42(2),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