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如果毒品是萬惡之源 那禁毒呢?-《追逐尖叫》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有人愛著你,信任你,相信你,戒毒就已經夠難了,」她寫道:「何況我身邊一個人也沒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年摧殘歐洲的戰火,如今已悄然遠去,然而當年展開另一場大戰,卻至今難以平息。起源於曾經近乎將消失的美國聯邦麻醉品管制局,「毒品戰爭」百年來跟著山姆大叔的影響力,入侵各國國境,甚至成為聯合國的重要政策之一。然而,投注了大量的金錢與人力,毒品至今依舊尚未絕跡,難道是我們付出的還不夠?
曾經體驗枕邊人就是成癮者,英國記者約翰・海利抱著對於「毒品」與「反毒政策」的疑惑,經過1000多個日子的追蹤、橫跨9個國家,試圖找到成癮的原因,以及反毒政策為何註定失敗的答案。跟著他的腳步,我們也得以了解主流反毒,如何像是童話故事「北風與太陽」中的北風一般,越禁越讓成癮者緊抓住毒品不放。
多年後他寫道:「我忘不了那些尖叫聲。」(中略)
長大成人之後,該男孩為了阻止尖叫,遂把美國人懼怕的三件事情全攪和在一起:也就是少數民族、上癮,以及喪失控制力三項,再把它們導入一場全球戰爭。但最後他造成了更多的尖叫。今夜,地球上幾乎每一座城市都能聽見它。
跟著約翰・海利抽絲剝繭,讀者得以認識毒品戰爭的開創者 —— 前麻醉品管制局局長哈利・安斯林格、紐約幫派教父 —— 阿諾・羅斯坦,以及後者如何透過前者的反毒政策,讓毒品成為支撐地下社會的重要支柱。此後視角不斷延伸,不只有眾多希望能夠承繼其衣缽的「繼任者」,還有無數在期間犧牲的平民、罪犯及執法者,藉由各個角度,我們得以見到毒品戰爭的全貌。
包含禁令如何造就地下交易交易、種族歧視如何加速「毒品」污名化、成癮者的標籤化如何吸引民眾支持,並且讓成癮者更加難以離開毒品,在描述戰爭中人物的過程中,透過作者的歸納整理,我們也得以了解政策與現象成型的邏輯與脈絡。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只是作者陳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可以看到他記者的天性,不斷拋出疑問、追尋解答。
研究發現:「相對的失調現象,出現的比初次的毒品使用更早。」事實上,「毒品使用的問題,是個人與社會失調的現象,而不是原因。」
2016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上台後,積極推動反毒,甚至不惜給予執法者「當場擊殺」的殺人執照,3年多來至少造成2萬人喪生,但毒品卻依舊沒有消失,2019年台北電影節放映的《私法追緝》更是揭露反毒如何與貪腐共存,犧牲掉小老百姓。
毒品議題龐大,不論贊成或反對,都有其道理。《追逐尖叫》所表述的,並不是單純為毒品解套,而是以各種角度凸顯現今的反毒戰爭充滿矛盾與荒謬,甚至根本無法達到當初制定的目的。除了讓大眾更了解毒品生態,或許《追逐尖叫》更大的價值,在於摘除標籤,將成癮者帶到讀者面前,讓我們意識到他們也是人,而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唯有停止以污名化、忽視、刪除的過程,引發毒品戰爭、至今仍不斷響起的尖叫聲,也才會有停止的一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像極了愛情」是前幾個月風靡各大社群的話題,然而提到關於愛情的近代詩人,就不能不提到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是2011年,當時才32歲的葉青過世後出版的第二本書籍,書名取自於第一本詩集收錄的〈蝸牛〉一詩。
2017年出版的原著小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透過身為青年監工的特殊身份與視角,寫下主流社會長久忽視的底層勞工階層。比起改編後的戲劇,林立青的文字寫實許多,也更加未經修飾。相對於戲劇觸發的同情心,書中不只承載了對於弱勢的關懷,更有著因為藍領階級養尊處優的社會,無法輕易迴避的批判。
原文書名「或然率」(ความน่าจะเป็น),來自泰國的翻譯短篇小說集《(p)》,其中又以篇章〈括弧裡的或然率〉最具代表性。透過對於身處於現代社會的自我碰撞與質疑,被譽為泰國村上春樹的帕達・雲,以括號內的文字反客為主,不只挑戰了文學的表現方式,同時也讓讀者了解泰國文學蘊含的強大動能。
二戰期間,蘇聯投入超過一百萬女性進入戰場,她們是狙擊手、砲兵、坦克兵、護士、空軍飛行員、游擊隊員等,除了填補受到納粹德國重創的軍力空缺,也成為最後勝利的關鍵因素。然而,戰爭結束後,她們卻必須將所有的成就讓給男性,自願或被迫在充滿英雄主義、男性為主的「偉大」戰爭故事下噤聲。
2018年,英國民調公司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公布無知國家排名,其中台灣人民無知程度高居第三,不只引發國人缺乏國際觀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輿論認為國內媒體並未報導國際新聞,才是罪魁禍首。然而,點開求職網站,幾乎隨時能看到各大新聞台徵求各語言編譯人才。
一樁雪崩意外,兩個倖存者,卻出現彼此對立的言論。在形同開放式密閉空間的海拔6千公尺高山區,登山隊的罹難,究竟是單純的意外?還是精密謀畫過的謀殺?歷經劫難後的生還者,又背負著怎麼樣的命運?
「像極了愛情」是前幾個月風靡各大社群的話題,然而提到關於愛情的近代詩人,就不能不提到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是2011年,當時才32歲的葉青過世後出版的第二本書籍,書名取自於第一本詩集收錄的〈蝸牛〉一詩。
2017年出版的原著小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透過身為青年監工的特殊身份與視角,寫下主流社會長久忽視的底層勞工階層。比起改編後的戲劇,林立青的文字寫實許多,也更加未經修飾。相對於戲劇觸發的同情心,書中不只承載了對於弱勢的關懷,更有著因為藍領階級養尊處優的社會,無法輕易迴避的批判。
原文書名「或然率」(ความน่าจะเป็น),來自泰國的翻譯短篇小說集《(p)》,其中又以篇章〈括弧裡的或然率〉最具代表性。透過對於身處於現代社會的自我碰撞與質疑,被譽為泰國村上春樹的帕達・雲,以括號內的文字反客為主,不只挑戰了文學的表現方式,同時也讓讀者了解泰國文學蘊含的強大動能。
二戰期間,蘇聯投入超過一百萬女性進入戰場,她們是狙擊手、砲兵、坦克兵、護士、空軍飛行員、游擊隊員等,除了填補受到納粹德國重創的軍力空缺,也成為最後勝利的關鍵因素。然而,戰爭結束後,她們卻必須將所有的成就讓給男性,自願或被迫在充滿英雄主義、男性為主的「偉大」戰爭故事下噤聲。
2018年,英國民調公司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公布無知國家排名,其中台灣人民無知程度高居第三,不只引發國人缺乏國際觀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輿論認為國內媒體並未報導國際新聞,才是罪魁禍首。然而,點開求職網站,幾乎隨時能看到各大新聞台徵求各語言編譯人才。
一樁雪崩意外,兩個倖存者,卻出現彼此對立的言論。在形同開放式密閉空間的海拔6千公尺高山區,登山隊的罹難,究竟是單純的意外?還是精密謀畫過的謀殺?歷經劫難後的生還者,又背負著怎麼樣的命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健忘的美國:當歷史一再重演,誰才是真正的重點? 美國的健忘症真是一種傳奇體質。不論是19世紀的鴉片戰爭後遺症,還是現代的阿片類藥物危機,這個國家對重蹈覆轍的熱情,實在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或許我們應該申請把這項技能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救命靈藥」到「社會毒藥」的速成班 19世紀的時候,醫生
Thumbnail
美國體制的精髓和主要目的是維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憲法不僅賦予人們充分的自由權利,而且社會的主流文化也確認每個人都有權决定自己的命運,這是最基本和不可剝奪的權利。 關於毒品,美國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告訴他們,毒品應該被禁止,但並非強制禁止。 吸毒屬於個人自由的範疇。 雖然這種觀點在美國社會不是主流,但它
Thumbnail
疾病與藥物寄生於戰爭之中 戰爭是靠吃藥壯大的!  人類的歷史既是戰爭的歷史,也是疾病的歷史。很多時候,兩者相互糾纏,同時推動著醫藥的發展。為了與死神拔河,許多醫療手段與藥物被發明出來,用於戰爭的前線補給,又或者治療受傷的士兵。在當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與戰爭促成或遺留下來的疾病及藥物共度。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台自慰機器。」 當我們指責那些乎麻的公眾人物、戒不了煙的癮君子和毒蟲酒鬼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過度消費、熬夜追劇、滑手機、暴飲暴食,也未嘗是一種該被正視的癮症呢? 追求無痛的世界? 1800年代的醫療主張一定程度的痛覺是健康的, 但現在大家對醫療的要求
Thumbnail
短時間讀了兩本有關毒癮的書,病人、犯人之間的拉扯都為著癮。究竟成癮是一種犯罪或是一種疾病,處遇的方法自然大不相同,而成癮物質的定義,以及濫用的定義,也因為化工的技術,一直不斷的變化當中。有機化學光一個有機鍵的改變,就會將A物質變成A+或A-物質,但刑法罪刑法定之下,這二種都不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總之是
Thumbnail
《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透過多樣的案例探討毒品在台灣社會中的多重面向。書中指出,毒品不僅是一種成癮物質,更扮演著社交工具、身分象徵甚至貨幣的角色。透過作者剖析不同族群使用毒品的背後動機,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提供了對成癮現象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書在書櫃上好一陣子,又因為默默接下讀書會很快的讀完這本小書。家中有吸毒的親戚在小時曾是個陰影,那個家人沒有回家的夜晚,和後來不斷的爭執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毒梟聽起來頗為驚人,但翻看全書覺得應該只能稱得上毒販,那數量要說毒梟有點多,或者這地下經濟查獲的終究比真正的少上太多,黑社會也流動的比破獲得快上許
Thumbnail
本書揭示了中共毒品走私對美國的嚴重影響。該書包括豐富的歷史事件和對美國政治人物的指責。這份文章的內容涵蓋了從中共毒品走私的歷史到當前的芬太尼危機。還有為何一些美國重量級政治人物對此默不作聲
Thumbnail
毒品,先說一下我的個人感受,它本來並不壞,而是遭人濫用後才變成壞東西,事實上許多藥品都是如此,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減輕痛苦和壓力,卻遭到濫用,心理素質較差,無法敵擋其所帶來的放鬆感,變得有依賴性、逃避現實,或者產生各式各樣的狀況和戒斷症。 今天的案件主角還未被列入毒品,不過這玩意兒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比其
Thumbnail
健忘的美國:當歷史一再重演,誰才是真正的重點? 美國的健忘症真是一種傳奇體質。不論是19世紀的鴉片戰爭後遺症,還是現代的阿片類藥物危機,這個國家對重蹈覆轍的熱情,實在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或許我們應該申請把這項技能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救命靈藥」到「社會毒藥」的速成班 19世紀的時候,醫生
Thumbnail
美國體制的精髓和主要目的是維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憲法不僅賦予人們充分的自由權利,而且社會的主流文化也確認每個人都有權决定自己的命運,這是最基本和不可剝奪的權利。 關於毒品,美國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告訴他們,毒品應該被禁止,但並非強制禁止。 吸毒屬於個人自由的範疇。 雖然這種觀點在美國社會不是主流,但它
Thumbnail
疾病與藥物寄生於戰爭之中 戰爭是靠吃藥壯大的!  人類的歷史既是戰爭的歷史,也是疾病的歷史。很多時候,兩者相互糾纏,同時推動著醫藥的發展。為了與死神拔河,許多醫療手段與藥物被發明出來,用於戰爭的前線補給,又或者治療受傷的士兵。在當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與戰爭促成或遺留下來的疾病及藥物共度。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台自慰機器。」 當我們指責那些乎麻的公眾人物、戒不了煙的癮君子和毒蟲酒鬼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過度消費、熬夜追劇、滑手機、暴飲暴食,也未嘗是一種該被正視的癮症呢? 追求無痛的世界? 1800年代的醫療主張一定程度的痛覺是健康的, 但現在大家對醫療的要求
Thumbnail
短時間讀了兩本有關毒癮的書,病人、犯人之間的拉扯都為著癮。究竟成癮是一種犯罪或是一種疾病,處遇的方法自然大不相同,而成癮物質的定義,以及濫用的定義,也因為化工的技術,一直不斷的變化當中。有機化學光一個有機鍵的改變,就會將A物質變成A+或A-物質,但刑法罪刑法定之下,這二種都不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總之是
Thumbnail
《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透過多樣的案例探討毒品在台灣社會中的多重面向。書中指出,毒品不僅是一種成癮物質,更扮演著社交工具、身分象徵甚至貨幣的角色。透過作者剖析不同族群使用毒品的背後動機,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提供了對成癮現象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書在書櫃上好一陣子,又因為默默接下讀書會很快的讀完這本小書。家中有吸毒的親戚在小時曾是個陰影,那個家人沒有回家的夜晚,和後來不斷的爭執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毒梟聽起來頗為驚人,但翻看全書覺得應該只能稱得上毒販,那數量要說毒梟有點多,或者這地下經濟查獲的終究比真正的少上太多,黑社會也流動的比破獲得快上許
Thumbnail
本書揭示了中共毒品走私對美國的嚴重影響。該書包括豐富的歷史事件和對美國政治人物的指責。這份文章的內容涵蓋了從中共毒品走私的歷史到當前的芬太尼危機。還有為何一些美國重量級政治人物對此默不作聲
Thumbnail
毒品,先說一下我的個人感受,它本來並不壞,而是遭人濫用後才變成壞東西,事實上許多藥品都是如此,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減輕痛苦和壓力,卻遭到濫用,心理素質較差,無法敵擋其所帶來的放鬆感,變得有依賴性、逃避現實,或者產生各式各樣的狀況和戒斷症。 今天的案件主角還未被列入毒品,不過這玩意兒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比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