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編輯:柯語筑
「面無遮攔」的阿兜仔
3月18日,捷克成為首先規範人民戴上口罩的西方國家,四月起歐美各國紛紛跟進,其中包含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與美國部分州,其他如英國和加拿大等國雖不強制,仍建議民眾外出時配戴口罩。
但在新冠肺炎爆發、一路席捲全球之初,卻非這等光景,甚至口罩強制令頒布前夕,這些國家的人民出門仍是「面無遮攔」。
許多在外留學工作的臺灣人,都會感到困惑、擔憂,甚至恐懼—嚴峻疫情當前,歐美社會的警覺心與公共安全意識何以如此薄弱?在亞洲保護自身與他人的作為,怎會在此地成了引起集體恐慌的異行?
本篇將從「口罩」談談東西方在疫情當前,展現出防疫觀念與文化上之迥異。
戴與不戴,到底誰瘋了?
臺灣及其他東亞與東南亞國家於2003年歷經SARS疫情,讓大眾對新冠肺炎此類呼吸道傳染病餘悸猶存。戴口罩做為基本防護措施從彼時蔚為風潮,而後成為習慣,加上空汙、交通廢氣、季節性過敏等問題,戴口罩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然而,對亞洲國家而言,稀鬆平常的舉動,卻在歐美引起軒然大波。
一月疫情尚未在歐洲蔓延之時,本就耳聞病毒威力而人心惶惶的社會,看到亞洲面孔戴上口罩愈發憂懼恐慌。戴上口罩的人被視為帶原者,亞裔遭辱罵、毆打、拒絕往來、趕下車的歧視案件層出不窮。
此外,對口罩的排斥,似乎不限國籍或種族。2月26日一位義大利議員在議會配戴口罩卻反遭譏笑。「我這是在保護自己,也在保護你們,」他怒沖沖地回應:「瘋了,瘋了,真是瘋了!」
當亞洲掀起口罩搶購風潮,歐美國家的街道上戴口罩的面孔卻寥寥無幾。疫情之下,到底誰瘋了?
防疫觀念東西大不同
相較於亞洲口罩的高普及率,歐美國家只有醫療人員和高傳染力重症患者才會配戴口罩。世界衛生組織與歐美多國衛生部門強調,目前仍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配戴口罩能夠降低佩戴者被傳染的風險,口罩只能防止患者散布病毒,對健康的人無法起到保護效果。另外,配戴口罩還可能給人帶來假想的安全感,從而忽略如手部清潔等核心衛生措施。
多數歐美國家地廣人稀,人群密集接觸程度相對亞洲較低。西方觀念,生病在家休息乃天經地義,上司與老師不但不會責罵,還會「勸退」上班上學的病患;東方則將感冒請假視為懶惰或脆弱的表現,權宜之計自然是戴上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集體主義V.S.個人主義
戴口罩與否,更涉及東西方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分歧。
在亞洲,戴上口罩除了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同時擔負防止病毒擴散的社會責任。
日本口罩專家飯田幸子說,戴口罩維繫日本社會總體的安心與信任感。「戴上口罩,咳嗽起來不會給其他人帶來不便,」飯田說。「你在向別人表明你遵守社交禮儀,人們就會放心。」
相較之下,以個人主義為主流價值的歐美國家,口罩令被視為對自由權利的限制。
部分民眾以違反個人意願、不舒適等理由拒絕配戴口罩,故意對人咳嗽、吐口水甚至訴諸暴力。最極端的例子為美國密西根州一名平價商店的保全,因配合州政府規定要求顧客配戴口罩,進入商店消費,反遭襲擊,槍傷身亡。
而最早開始實施口罩令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之所以能迅速地使人民接受新的防疫政策,部分原因來自其共產主義遺產。
布拉提斯拉瓦政策研究所的社會學家米哈爾·瓦薛茲卡說:「人們學會在關鍵時刻服從。」強調集體主義國家的人民,往往會在大環境危機的天秤上,傾向維護整體社會利益,而非捍衛個人自由。社會主流價值影響政府決策與人民接受度之鉅,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