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評】《正義》:體現的自由與實踐的可能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我們在探討一個社會是否正義時,就是在問這個社會如何分配我們重視的事物—收入與財富、機會與義務、權力與權利。在本書中,Michal J. Sandel主要依照福祉、自由及美德三條路來剖析不同樣貌的正義觀,並歸結出他所認同的觀點。在每個章節中,桑德爾教授透過多種議題、案例、故事以及假設性情況來帶領讀者進入思辨的空間裡。在這閱讀思辨的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到自己,也會發現我們的思緒裡,顯現出兩難的情境。
事實上,正義(Justice)不單單指涉經濟學上,對於有限資源如何公平(equity)分配的問題,其更指涉政治學上的問題意識。換言之,(不)正義是關乎一群人如何共同生活。從孔子所言的大同世界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其一直關注的就是怎樣的世界、社會或國家。不只是那些哲學家以及政治學家,我們作為活生生的有機體(organism)也會去想像世界的樣貌,繪畫出屬於自己的世界圖像。更重要的是,每次繪畫出的世界圖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對於正義的議題討論,多數人會擁有太多的價值判斷及非黑即白的立場。如同我前面所言,我們作為社會有機體(social organism)中的小小細胞(cell),其實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人的複雜性及交織(intersect)於我們身體的樣態—性別(gender)、種族(race)、階級(class)、地位(status)—所體現出的經驗具有多重樣貌性(Crenshaw 1991)。因此,在思考正義時,個體不同的時空脈絡及思考曲徑也會呈現出具差異性的模式。
然而,Sandel撰寫這本書,並不是要我們從中認識到正義是什麼樣貌,而是要讀者透過各個議題的思考及不同觀點的流派進行一場思辨之旅——也就是一場無煙硝的「腦中革命」。舉例來說,在閱讀的過程裡我試圖去釐清我的價值體系,從功利主義的辯論到自由主義的衝突,我時常會陷入兩難情境以及在結(knot)中不斷地來回不前。更詳細地說,在閱讀第二章功利主義的時候,我一開始蠻認同邊沁的想法—即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然而,書中「基督徒餵獅子」的故事情節,使我陷入兩難情境之中,並我瞭解到我並非一個功利主義者。此外,在閱讀第三章—自由至上主義—的時候,我作為自由愛好者,我卻不會反對政府強制人民騎摩托車得戴安全帽。我與Sandel的想法一樣,僅僅依靠功利最大化及保障選擇自由並不能前往正義的社會當中。功利主義上的最大缺陷是它把正義和權利變成數學問題,過度簡化使正義及權利本身抵消(neutralization)它們本身擁有的特質,換言之,正義及權利的內在真理價值就會消失。另一方面,建立在自由主義上的正義論,目標的道德價值、人生的宗旨意義及社群生活的性質品格皆無涉正義。我非全盤否認他們的觀點,而是它們可以成為一個準則或判斷的工具之一。或是,在我們理想的世界中,是其中的一環。就像,在我的世界圖像中,自由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essential)元素,比起平等權,我更重視自由權。舉例來說,我可能需要兩碗麵才可以吃飽,但有些人只需要半碗麵。每個人的滿足程度並不同,若資源平等分配,仍會有人感到不夠或是太多。因此,我們作為公民必須擁有自由權,才能起身去爭取更多我們擁有的東西。
Sandel在最後章節的文末,提出共善的新政治可能會有的樣貌—即公民精神、市場道德限制、公民品德及道德對話。正義如何可能?我想,答案是可能的。然而,我認為桑德爾忽略了同樣生存在生物圈的其他物種們的正義觀。事實上,在傳統社會學的批判理論思想當中,在談及「我們」的時候,早就不僅僅是包含人類的「我們」,也包含了非人類的「我們」。物種之間的互動及跨物種想像的思考中,如何共同生活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議題。因為比起上個世紀來說,我們或許更迫切的需要跨物種之間的情誼及挑戰。氣候變遷的效應,使我們不能只關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的物質及文化的動態交織,而是要去思考新氣候體制下的政治。
此外,我想特別說明文末章節的第四點中的道德對話,有些人會認為對於政治和法律不應牽扯進道德宗教糾紛中。事實上,當我們在思考過程中,會不知不覺進行價值判斷。所謂的客觀,並非是多數人的認定。即便我們看似擁有客觀的測量工具,但工具本身的客觀性是該被質疑的。根據Michel Foucault(1969)的知識與權力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知識的建構往往不是那麼的中立,而是牽涉到其所身處的立足點(standpoint)當中。因此,當我們再談個人的或是群體的公共議題時,本身就該將道德、宗教等向度納入討論當中,且是無可避免的。偏見的力量也並非往往是負面的,但它是得不斷檢驗的。就像社會學家Max Weber提出的「理想型」(ideal type),我們在研究這個社會時,不斷地在重新認識世界,重新的修正我們的知識價值體系。因此,這些偏見不是該被消除,而是被不斷地驗證其真實性。
最後,我想要用一句話來作為總結:「個人的(the personal)或許並非公共的(public),但會是政治的(political)。」理解政治的意義及美好人生的本質,是必須透過不斷的辯證及實踐才有可能。然而,以Sandel的思想,道德省思或許是邁向正義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 Michael J. Sandel著,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台北市:雅言文化。
2. Crenshaw, K.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 43(6): 1241-1299.
3. Foucault, Michel著,謝強、馬月譯,1998。《知識考古學》。台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avatar-img
1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e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在此文當中,我想借助異質連結的觀點,來思考後同婚時代下,遊行的意義。
接續第一篇的生態議題,來談談珊瑚的存亡與其他物種的共生性,以及人類在其中的角色。本文強調具備生態系思考。
一個新的Podcast頻道:必去島Bitch Island上架囉!
以《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台鐵殺警案》來談,障礙者的汙名與媒體再現。
在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在此文當中,我想借助異質連結的觀點,來思考後同婚時代下,遊行的意義。
接續第一篇的生態議題,來談談珊瑚的存亡與其他物種的共生性,以及人類在其中的角色。本文強調具備生態系思考。
一個新的Podcast頻道:必去島Bitch Island上架囉!
以《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台鐵殺警案》來談,障礙者的汙名與媒體再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對康德「正義」觀點之我見 -《Justice.正義》讀後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J Sandel邁可.桑德爾所著《Justice-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陳信宏譯),內容描述的論證方式,邏輯推理循序漸進,是部解構一般人對社會公平正義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我們要發出的是從自己的觀看視角處最該發出的聲音,來讓真正有決策權的人無法假裝自己無知。當越多處於不同社會處境的人都能以自己的角度吶喊時,我們才能共同編織出那條不得不看到的巨大的「全知之幕」。當它透過網路、媒體、書籍、各式具啟發性的文藝作品散布到全世界時,甚至是最為極權的政府也無法完全不給出回應。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三、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理想的開放社會,是建立在思想言論自由之上的,即保有各種紛歧多樣的意見公平競爭的空間。然而,實際的社會現況,常是空有思想言論自由;即嘴上說著尊重他人的意見,卻常以人廢言,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不同意見的原意。而更多的是僅待在同溫層選擇喜歡聽的意見,而拒絕任
Thumbnail
火報名家 / 冷楓 人權,是作為人類與生俱來因該享有的權利,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事實上,世界上很多的衝突,都是圍繞著人權所爆發的,像是種族平等,性別平等,死刑,宗教,LGBTQ,種種都是以一方群體的權利遭受侵害所發展開來的,那麼,人權牽扯到這麼多議題,人權究竟是甚麼?以及如何實施真正的人權? 至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對康德「正義」觀點之我見 -《Justice.正義》讀後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J Sandel邁可.桑德爾所著《Justice-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陳信宏譯),內容描述的論證方式,邏輯推理循序漸進,是部解構一般人對社會公平正義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我們要發出的是從自己的觀看視角處最該發出的聲音,來讓真正有決策權的人無法假裝自己無知。當越多處於不同社會處境的人都能以自己的角度吶喊時,我們才能共同編織出那條不得不看到的巨大的「全知之幕」。當它透過網路、媒體、書籍、各式具啟發性的文藝作品散布到全世界時,甚至是最為極權的政府也無法完全不給出回應。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三、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理想的開放社會,是建立在思想言論自由之上的,即保有各種紛歧多樣的意見公平競爭的空間。然而,實際的社會現況,常是空有思想言論自由;即嘴上說著尊重他人的意見,卻常以人廢言,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不同意見的原意。而更多的是僅待在同溫層選擇喜歡聽的意見,而拒絕任
Thumbnail
火報名家 / 冷楓 人權,是作為人類與生俱來因該享有的權利,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事實上,世界上很多的衝突,都是圍繞著人權所爆發的,像是種族平等,性別平等,死刑,宗教,LGBTQ,種種都是以一方群體的權利遭受侵害所發展開來的,那麼,人權牽扯到這麼多議題,人權究竟是甚麼?以及如何實施真正的人權? 至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