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食譜:茄餅(炸茄盒)

「茄餅」是父親小時候他的姑姑(我的姑奶奶)做的菜,有這道菜吃的時候,應該算是比較好的日子。吃茄餅,配的是綠豆稀飯(不加糖的)。半世紀前,母親還是父親的未婚妻,去青田七六我爺爺家作客,姑奶奶便做了茄餅待客,可見這道菜在他們心目中是頗上得了檯面的。母親說:外公外婆都是蘇州人,從小吃慣甜的,第一次吃到不加糖的綠豆稀飯,很不習慣,但和茄餅配著吃,確實相得益彰。
後來母親學會了茄餅的做法,我們小時候偶爾也會吃。做茄餅就像包餃子,是大陣仗的工程,一次總得做幾十個。一頓吃不完,剩的就冰起來,隔天進烤箱回烤一下,仍然好吃。母親也會拿茄餅給我們帶便當,照說學校蒸飯箱蒸過,餅皮都軟了,口感差矣,但我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二十幾年沒吃茄餅了,那天和母親提起,她便興致勃勃說要來做,邀我和夫人回去吃。娘家屋頂的菜園種了很漂亮的韭菜,正好拿來拌餡兒。
這回趁機學會了做法,並不難,成果非常好。放開肚皮吃了個飽,還帶了一大包回家。娘家的食譜用的油量並不多,說是「炸茄盒」,其實更近於油煎。
餅身和餡料:
茄子:三支,盡量選挺直少彎的,比較好切。 豬絞肉:600公克。 韭菜:一大把,洗淨拭乾或晾乾。 調味:醬油、白麻油、白胡椒、鹽。
麵糊:
中筋麵粉300–400公克、雞蛋兩顆、水。
先拌餡:豬絞肉加醬油,白胡椒、白麻油、鹽各少許,韭菜切丁,攪勻即可。韭菜可盡量多放,不用擔心,最後成品韭菜味兒不會太重,惟須瀝乾或晾乾再入餡,否則拌餡會出水。調味料份量視各人口味而定,醬油淋個三圈應該差不多。
再調麵糊:中筋麵粉加全蛋兩顆,加水調勻,大致調成筷子畫圈會留下痕跡的濃度,就差不多了。可參考這張照片:
處理茄子:整支洗淨,除去頭部的梗,斜刀分段切成茄餅的「餅身」:保持一刀切斷、一刀不切斷,兩刀距離約半公分。
把肉餡填到茄餅的兩片餅肉中間,盡量塞滿,可用筷子和手指整一整溢出來的餡料,弄出大概的形狀就行。
平底深鍋熱油鍋,油不用太多,約半指到一指高足矣。待微起油煙,調到中火,茄餅裹上麵糊入鍋,鋪滿鍋底為止,先不翻動。
等一面煎得差不多,再用筷子翻面。怎樣叫差不多?麵糊轉為金黃色就可以了。
等兩面的麵衣都轉為金黃,先夾出來放在瀝油架上瀝一下。若茄餅較厚,可以把它豎起來,煎一下側邊再起鍋。若茄餅量多得分批料理,記得換一批下鍋之前,先用濾浮沫的網杓把油鍋裡的渣渣撈掉,以免染上焦味。
瀝個一分鐘,盤子墊餐巾紙或吸油紙,把茄餅排上去,即可上桌。
大口咬下去之前,小心燙。配綠豆稀飯,可以解膩,一不小心就吃了七八個。小時候我們會調些醋醬油蘸著吃,今天什麼都不蘸,已經風味十足。
吃不完的茄餅放涼裝盒,下一頓放烤箱,200度烤十分鐘,一樣好吃。最好用錫箔紙稍微蓋一下,免得烤焦,但也不要包得死緊,變成蒸烤,麵衣就不脆了。也可以用平底鍋乾煎,效果亦佳,中火即可。
若幾天之內都吃不完,也可以放冷凍庫,吃之前室溫解凍再加熱。
【同場加映】另一種茄餅煎法
家母說,以前做茄餅,若要趕著上菜,會同時熱兩個鍋,一鍋用上述做法,另一鍋用類似「煎餃」的做法,優點是不必守著鍋子,蓋上鍋蓋讓它自己煎就是了:
鍋裡淋兩圈油晃一晃,轉中火,茄餅裹上麵糊放下去,蓋上鍋蓋稍微悶煎一下,待鍋底接觸面的麵衣凝固,從鍋邊倒一米杯的水,重新上蓋。等水蒸乾,開蓋,茄餅翻面續煎至金黃,即可起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