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交友邀請:我的Facebook社群經營心得/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對於使用Facebook經營網路社群的人而言,處理「交友邀請」真的是個兩難的局面:想要擴大社群,提高社群價值,但是又沒有時間仔細篩選每一個「交友邀請」,只好照單全收,結果加進了許多「非目標客群」的人,造成不少困擾。本文就與讀者分享這方面的感想與經驗。

每天,我都會花一點時間刪除沒有互動的Facebook朋友,以便空出一些名額,讓我真正的目標讀者群加入。
由於Facebook不適合一對一的互動,都是透過Messenger傳訊來交流,所以這麼多年下來,我也累積了許多經驗:光是透過Messenger交流,就可以判斷對方是否有閱讀我的Facebook文章。
對於我的Messenger訊息,連續兩、三次不讀不回或是已讀不回的,當然就要刪除了。
有的雖然有回應,但是只用「表情符號」,或是稱呼「你」而不是「老師」的,有九成把握都是不看我的貼文,只想增加自己網友的,這也當然不會是我的目標讀者群。
用來刪除Facebook朋友的判斷,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接受交友邀請的判斷,就是比較大的挑戰了。

三無人員

這些年來,我試過很多方法,來決定是否該接受交友邀請,但都不盡如意;因為大部分使用者為了保護個資,都不顯示學歷、經歷、和居住城市,有的連大頭貼照都從缺。就姑且讓我們稱之為「三無」人員吧。
但詭異的是,這些「三無」朋友所貼的貼文、影片、照片,卻都把公司、同事、包含子女在內的家庭成員都透露無遺,有的還把辦公室、家門口、家裡的照片都分享在網上。這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意思嗎?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送給你交友邀請,卻不讓你知道他是誰,如果你閉著眼睛就接受,那麼你放心嗎?
當然,你可以到對方的Facebook去瀏覽一下,但是有很多人只開放給朋友看;既然你還不是朋友,你當然看不到。而有些人則選擇「開地球」,讓所有人看他的帳號內容,我就是如此。
只要是開地球的,我也確實一個一個去看,但是後來放棄了;一則太花時間,二則極有可能是來圈粉的。
我剛開始經營Facebook社群的時候,只要是交友邀請我都接受;但我也慢慢發現,有些是機器人、假帳號、做直銷的、來圈粉的,甚至有些是故意來找麻煩、踢館、發洩個人情緒的。
這樣做,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真正想要閱讀我文章、學習我經驗的目標讀者,反而就加不進來了。

共同朋友

Facebook上能夠看到的資料十分有限,除了自我介紹和「關於」的訊息外,「共同朋友」也是個可以用來幫助做決定的參考資料。
剛開始經營Facebook社群的時候,我偏好接受沒有「共同朋友」的交友邀請,認為這樣可以擴大我的朋友圈;否則,我可能都會一直守在自己的同溫層裡。
等到兩個帳號都滿5,000人以後,我發現共同朋友超過百人以上的,有九成都是來圈粉的;包含做網路銷售的、經營社群的、網紅、開直播的,未必都是追求終身學習、閱讀我的文章、分享我的經驗的目標讀者群。
有趣的是,我的Facebook朋友中名人特別多,領域橫跨產、官、學、研、媒體、影藝和宗教等等;所以,我有一段時間認為,共同朋友中有這些名人,等於就是一種背書保證。
後來我發現,這些名人的Facebook朋友也是三教九流都有,幾乎都達到5,000人的上限;這就和我一樣,未必每個人都認識。所以有名人作為共同朋友,也不見得是保證。
前陣子吃飯時,我特別請教我的好朋友藍教授;因為他的Facebook朋友也接近5,000人,所以我問他,如何判斷該不該接受交友邀請?
他的回答是:「只要是朋友的朋友,我都接受」。這等同於所有的交友邀請都會被他接受,基本上就是只要有「共同朋友」的,就全部接受。
看來,「共同朋友」的質和量,只能當作一個參考,不能拿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Facebook的交友推薦

點開Facebook行動版app畫面右下角的「漢堡選單」、再點開「朋友」欄目,就可以看到「交友邀請」和「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兩個清單。
前面我針對「交友邀請」方面分享了很多經驗;至於「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則是Facebook建議你主動去加朋友、送出「交友邀請」的對象。
我試過用Messenger去問傳來「交友邀請」、但跟我之間並沒有「共同朋友」的人,是如何知道我的;有好幾個人回答「是Facebook建議的」,其實他們並沒有閱讀過我的文章、也沒有瀏覽過我的帳號。
這就讓我相當好奇:不知道Facebook是用什麼樣的演算法,來推薦這些彼此都不認識的人互相加朋友?
由於我有兩個個人帳號,用的都是本名,因此我仔細觀察了兩個帳號的「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名單,90%以上的都有「共同朋友」,多的數百,少的1人;但是仍然有幾個人,是沒有任何「共同朋友」的。
仔細看看這些Facebook推薦、而又沒有「共同朋友」的帳號,實在看不出任何頭緒;只能說,任何算法都會有漏洞吧。所以,很多人擔心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這個日子或許離我們還很遙遠。

假帳號

最近,我的兩個帳號都收到了許多來自假帳號的交友邀請,平均每天都有三到五個;這些邀請都有共同點,請朋友們要小心,不要加了以後才出現一些問題。
  1. 都使用女性名字、美女的大頭貼照。至於女的讀者,是否會收到帥哥的,我就不知道了。
  2. 百分之百都是「三無」人員。
  3. 沒有「共同朋友」,只有個位數的朋友,而且都是外國人居多。
  4. 在「關於」欄目的個人資料裡面,幾乎沒有什麼基本資料;但是卻有「追蹤名單」,也一定有追蹤我的Facebook帳號。

非誠勿擾

試過很多方法以後,我決定對於每個「交友邀請」,只要不是上面描述的、明顯的「假帳號」之外,都會先送出Messenger訊息,附上以下這段話:
「我的帳號是為終身學習,和閱讀我的原創文章的朋友而成立的。如果你是因為如此而加我為好友的,請先用Messenger回覆我一聲,我再加你。謝謝!」
話講的非常直白,只差沒有把「非誠勿擾」這四個字加上去而已。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回覆訊息,認為我這段文字給人太「高傲」的感覺。
我這個終極辦法,卻節省了我大量的時間。我不再去檢視對方的個人資料和Facebook帳號,也不用在蛛絲馬跡之間找線索,試圖判斷是否假帳號、機器人、圈粉的、還是直銷的。
只要回覆我的Messenger訊息,肯定是「真」人;能夠忍受我這段「高傲」訊息的,肯定也是真的為了終身學習、和閱讀我的文章,而加我為朋友的。
只是有一點我始終不明白的,就是十有八九的交友邀請者,都不會回覆我的訊息,而且連閱讀都沒有閱讀。但只要是回覆我的Messenger的,都是很快回覆、而且是真心來學習的;所以,我也會馬上接受他們的交友邀請。
曾經有Facebook朋友告訴我,我以上的Messenger訊息被送到「陌生訊息」裡,所以才沒有及時回覆。這也提醒了我:沒有回覆的,很可能就是因為我的Messenger訊息被擋住了,送進「陌生訊息」裡面。
於是我到我的Messenger「陌生訊息」裡面去查看,發現其中又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你可能認識」,另一個則是「垃圾訊息」。
過去我很少去檢視我的「陌生訊息」;即使偶爾去看,也只會看「你可能認識」的部分,既然是Messenger認定的「垃圾訊息」,我就不花時間去看了。
趁這個機會,我就進去檢視了一下「垃圾訊息」,發現Facebook確實為我擋住了許多亂七八糟的訊息;可能高達九成以上,都是被拉進莫名其妙的Messenger群組,而我完全不知道。
也有一些個人發訊息給我,而被Facebook擋住,而送到了「垃圾訊息」裡;也有不是我朋友的人,不斷發長輩文、雞湯文、不當影片等給我的,而被我設定「略過訊息」的,也自動跑到「垃圾訊息」裡。
我不得不承認,Facebook確實為我做了大量的訊息過濾和篩檢,省了我很多時間、也降低了許多風險。
但是,如同世間事,有一好必有一壞,很難兩全其美;我相信我發出的訊息,有許多也都被送到「陌生訊息」的「垃圾訊息」裡去了。
難怪十有八九的「交友邀請」都收不到我回覆的Messenger訊息,當然也都沒有閱讀、沒有回覆了。
我只能透過這篇文章呼籲各位讀者,偶爾去檢視一下你Messenger裡的陌生訊息和垃圾訊息,看看是否有重要的Messenger訊息被Facebook誤判,而永遠都收不到了。
我更要呼籲,曾經送給我交友邀請的朋友們,請檢查一下你的「陌生訊息」,尤其是「垃圾訊息」部分,如果找到我的Messenger訊息,請你回覆我一聲。

結語

我所採取「優化Facebook朋友結構」的行動,應該都是合乎邏輯,為什麼會沒有改善呢?一個多月前,我忽然頓悟,我告訴我自己:「笨蛋,問題就出在你新加的朋友」。最基本的道理:「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我都忘了。
對於使用Facebook經營網路社群的朋友們,這真的是個兩難的局面:想要擴大社群,提高創造的價值,但是又沒有時間檢視、篩選每一個「交友邀請」,只好照單全收,非目標客群的人也都加進來了。
佔著稀缺的Facebook朋友機會,又不閱讀又不交流,還算是小損失;糟糕一點的會碰到假帳號、機器人、盜用個資、盜用帳號,或是加了憤世嫉俗、專門發廣告、人身攻擊的人,更是煩惱。
畢竟Facebook只是一個網路社群平台,讓用戶與朋友、家人和其他人聯繫,分享相片和影片、傳送訊息並掌握最新消息;但也有越來越多KOL利用Facebook這個網路平台,建立社群、傳播理念、分享知識、傳承經驗。
Facebook本身希望的是,不論是為商業或公益目的,經營社群或網路影響力的,都透過Facebook粉絲專頁來達成;個人帳號則用在純粹交友、聯繫、分享私密照片和訊息上。
Facebook公司是一家美國社群媒體傳媒集團,必須要透過生意模式來盈利;區分粉專與個人帳號,比較能夠兼顧商業盈利與用戶體驗,我們可以理解。
但是,根據我這麼多年的Facebook社群經營經驗,我發現「人性」還是最大的挑戰:
  1. 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將個資公開,因此許多Facebook用戶都是「三無」人員,甚至連「大頭貼照」都從缺。
  2. 如果在Facebook交友,有粉專和個人帳號,大都會挑個人帳號,如果個人帳號有「朋友」和「追蹤」,大都會挑選「朋友」。
  3. 「人明我暗」,Facebook朋友的個資知道越多越好,可是自己的個資讓別人知道得越少越好。
  4. 既然到Facebook來交朋友,那麼朋友就越多越好,只要是稍有名氣的都加,Facebook建議的也加。
雖然Facebook也會透過AI幫用戶把關,過濾掉一些Messenger垃圾訊息,對於「交友邀請」的接受與否,還是要靠用戶自己決定。而我也只好在接受「交友邀請」之前,先送訊息來交流,確定是「真人」的邀請、也確定交友的目的是「學習和分享」。
誰知道訊息過濾的功能反而幫了倒忙,把我送出的Messenger訊息都屏蔽掉、送進「陌生訊息」的「 垃圾訊息」裡了。
藉著本文再次呼籲,要交我Facebook朋友的人,請你先送私訊給我,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我許多的時間。
這些新增的社群經營經驗,也藉此文分享給我的朋友和讀者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外界關於「Apple Car」電動車的傳聞仍然甚囂塵上,所以現在就讓我們繼續談談這件事情的各種可能性。雖然整個狀況仍然還不明朗,不過從Apple高階主管最近的談話中,我們或許可以嗅出一點風向。
這完全是一場意外的巧合。有一款大家都很熟悉的啤酒品牌,叫做「Corona」,也就是「皇冠」的意思;這名稱原本取得不錯,也頗有高級感。但很倒楣的是,它卻跟大家聞之色變的「新『冠』病毒」撞名,遭受了一些無妄之災。
當你扮演好越多人的「配角」時,成就就越大;而當你只顧著追求自我、扮演主角的時候,你所能服務的人數就變少了。所以,演好配角、成為別人人生中的貴人,反而更能幫你成就自我。
江湖傳聞又來了。據說Apple將會推出一款電動汽車,而且聽說還會是蠻厲害的一款設計,這些傳聞是否真的有憑有據?如果這款車子是真的,你覺得Apple會創造出的是一輛「更好的Tesla」、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可信度」是對個人承諾的達成度;不是單一時間點、單一事件,而是「時間軸的累積」,是「對所有事件的承諾」。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事情重不重要,都會被計入;因為,重不重要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而是在於你接觸的對方。
有些批評出自好意,但卻可能來自誤解。有些批評的人怕的是,如果沒有人出來反駁你、或是你比他們受到更多注意,就會比他們過得更好;而他們表現這種恐懼的方式,就是把你的夢想批評得一文不值。
外界關於「Apple Car」電動車的傳聞仍然甚囂塵上,所以現在就讓我們繼續談談這件事情的各種可能性。雖然整個狀況仍然還不明朗,不過從Apple高階主管最近的談話中,我們或許可以嗅出一點風向。
這完全是一場意外的巧合。有一款大家都很熟悉的啤酒品牌,叫做「Corona」,也就是「皇冠」的意思;這名稱原本取得不錯,也頗有高級感。但很倒楣的是,它卻跟大家聞之色變的「新『冠』病毒」撞名,遭受了一些無妄之災。
當你扮演好越多人的「配角」時,成就就越大;而當你只顧著追求自我、扮演主角的時候,你所能服務的人數就變少了。所以,演好配角、成為別人人生中的貴人,反而更能幫你成就自我。
江湖傳聞又來了。據說Apple將會推出一款電動汽車,而且聽說還會是蠻厲害的一款設計,這些傳聞是否真的有憑有據?如果這款車子是真的,你覺得Apple會創造出的是一輛「更好的Tesla」、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可信度」是對個人承諾的達成度;不是單一時間點、單一事件,而是「時間軸的累積」,是「對所有事件的承諾」。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事情重不重要,都會被計入;因為,重不重要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而是在於你接觸的對方。
有些批評出自好意,但卻可能來自誤解。有些批評的人怕的是,如果沒有人出來反駁你、或是你比他們受到更多注意,就會比他們過得更好;而他們表現這種恐懼的方式,就是把你的夢想批評得一文不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是老同學的專屬閒聊社團、每月不定時更換社團群組連結 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被踢掉就無法在+進 所以以下規範務必遵守: 1.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2.友善討論並禁止辱罵、人身攻擊等字眼 3.禁止發布陌生連結、外部廣告等
Thumbnail
對於交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條件及要求。當你遇到想在一起的人,多少會投以期待。但也許你並不是對方最想要的選擇。 我們都有自由選擇自己想要交往的對象,也有拒絕的權利。收到別人的拒絕時,要明白對方拒絕的是這個選項,而不是你這個人。 不用因為對方的選擇而否定自己、而你因此升起的難過、情緒,都只是因為沒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假如我問你,你有多少朋友,,在第一時間你會想到多少人?從哪個角度判斷的呢?
Thumbnail
早前小誌分享,因緣際會,說起社交圈子的事。 社交上,我幾近是飢不擇食。小弟生性孤僻,喜歡宅在家中,甚至未必每天都會出外,社交活動自然匱乏。由是僅餘的友人和活動,於小弟而言,如同久旱總逢甘露。 小弟聽聞他人能夠篩選朋友,頗為驚訝。有人選擇我做朋友,小弟求之不得——我不是常有選擇朋友的權利。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是老同學的專屬閒聊社團、每月不定時更換社團群組連結 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被踢掉就無法在+進 所以以下規範務必遵守: 1.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2.友善討論並禁止辱罵、人身攻擊等字眼 3.禁止發布陌生連結、外部廣告等
Thumbnail
對於交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條件及要求。當你遇到想在一起的人,多少會投以期待。但也許你並不是對方最想要的選擇。 我們都有自由選擇自己想要交往的對象,也有拒絕的權利。收到別人的拒絕時,要明白對方拒絕的是這個選項,而不是你這個人。 不用因為對方的選擇而否定自己、而你因此升起的難過、情緒,都只是因為沒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假如我問你,你有多少朋友,,在第一時間你會想到多少人?從哪個角度判斷的呢?
Thumbnail
早前小誌分享,因緣際會,說起社交圈子的事。 社交上,我幾近是飢不擇食。小弟生性孤僻,喜歡宅在家中,甚至未必每天都會出外,社交活動自然匱乏。由是僅餘的友人和活動,於小弟而言,如同久旱總逢甘露。 小弟聽聞他人能夠篩選朋友,頗為驚訝。有人選擇我做朋友,小弟求之不得——我不是常有選擇朋友的權利。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