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歪文系 張國勳
公視即將推出的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後簡稱《天橋》),是改編自作家吳明益的同名短篇小說集。吳明益是個特別的台灣當代作家,他不僅是文青們的最愛,在學院裡被廣為討論,面對市場也頗被大眾接受。他的新書常常登上網路書店的排行榜(吳明益2015年的《單車失竊記》,當時一出版就衝到博客來的銷售排行榜前幾名),也會引起社群網站不少人的討論。
這本被改編成影集的《天橋》,是吳明益由自然書寫逐漸轉向探求歷史記憶的一本短篇小說集。整本小說是九個獨立成篇的故事,但每個故事的主角共享同一主題:中華商場與魔術師。他/她們都曾經生活在已被拆遷的中華商場裡,對天橋上販賣魔術道具的魔術師,都有那麼一點印象,或曾與他有互動。
中華商場緊鄰西門町,前後建造拆遷時間也不過三十年(1961-1992),卻屬於某一部分台北人的共同記憶。影集耗費大量成本重現當年場景,而消失與再現,也是小說中的一個核心命題。在影集即將開播前,我們可以先一窺吳明益在《天橋》,又是用怎麼樣的方式,重現他心裡念想的那個「中商華場」與時代吧。
消失是記憶的開始
「有時候你一輩子記住的事,不是眼睛看到的事」
──〈天橋上的魔術師〉,p.27
消失,是《天橋》其中的一個核心命題(預告看來影集也以這作為著力點)。人在擁有的當下鮮少珍惜,我們都在事物消失後才突然感覺到它的重要性,因此當「消失」發生,我們才會開始從腦海中不斷挖掘消逝事物的模樣,拚命地從記憶中拼湊出它的氣味與溫度。這就像是家鄉,當我們離鄉了,才能漸漸指認什麼是家鄉裡才存在的物事。
《天橋》這本小說的開端,建立在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事物「中華商場」上。作者吳明益因為中華商場的消失,開始懷想關於中華商場的種種景象與一切,進而書寫這本小說;小說中的各個章節,主人翁們都曾經是生活在中華商場的孩子,他/她們描繪從前中華商場的模樣與輪廓的起因,不是因為身邊有人不在了,就是以長大後已遠離中華商場的角度,娓娓道出過往發生的大小事情。
「消失」,迫使我們記憶消逝之物的模樣。中華商場的拆遷,讓有經歷過的人開始細數記憶中的商場究竟該長什麼樣、有什麼氣味,從而抓住都市變遷中,一閃而過、已經消失的城市記憶。眼睛已看不見的商場,轉變成他們一輩子記得的事。
寫實又魔幻的中華商場
這樣聽來《天橋》似乎是本關於消逝的城市地景的小說,可能有人會誤以為小說裡面能看見「中華商場」的種種歷史沿革、細緻場景,是部關於懷舊的、寫實的作品。但《天橋》以中華商場為背景,裡頭其實發生許多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事物,是一本帶有魔幻寫實色彩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