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Follower v.s. Buyer

跟隨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顧客
跟隨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顧客
萬人響應,一人到場,最後他還沒有買!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虛榮指數的陷阱」,這篇文章差一點被選為高中測驗的參考書文章,可惜到最後一刻被高中老師說太難,所以被抽換了,不過我還是很感謝這位訂閱者,把這麼好的文章拿去教育高中生(真敢說 哈哈)。今天要來說的簡單一點,白話一點,再次挑戰教科書上榜 傳達重要的觀念給大家。
  • Follower 是「跟隨者」,包括臉書粉絲數、YouTube 訂閱數、IG 追蹤者、Podcast 下載數、Clubhouse followers,再嚴格點,臉書好友數 + 追蹤者、Email 名單數。
  • Buyer 是「買家」,會跟你買東西的人,就這麼簡單。
這兩者會重疊,所以很容易混淆。一般來說,大家以為擁有很多跟隨者,就會有很多買家,但這真的不一定,中間有很多變數,來決定他們的重疊性有多高。
我們該有的第一個認知:你賣什麼商品,就去哪裡玩。如果你是一個健身教練,你應該玩臉書還是抖音,當然是臉書,你在抖音上穿得很少,大力秀肌肉,很快累積粉絲,但你的這些追隨者會跟你買健身課程嗎?想也知道不可能,這些年輕人怎可能會花錢買課程。商品單價越高的產品,越應該去玩老人才玩的東西,臉書使用者比抖音老、比 IG 老,你在抖音和 IG 上就算有 10 萬追蹤,也可能抵不過臉書上的 1 千追蹤,那如果是這樣,你就好好經營臉書就好,因為這才是買家聚集地
你要熟悉你目標客戶(TA)的習性,如果你是一個商業顧問,你的 TA 是老闆們,那些願意為你的服務支付每小時一萬元的人,你認為這些人會坐在他們的辦公桌前關注 IG 上的心靈小語嗎?
不,他們比較可能在 Twitter 上追蹤大師,或是在 LinkedIn 上找員工,在台灣,很少人想玩 LinkedIn,因為沒人在玩,重點不是玩什麼工具,而是不要陷入「大家都玩這個,所以我也來玩這個」,不一定的,也許你的 TA 是出沒在非主流工具上,你能避開競爭就是好事。社群媒體的新手,和公司的行銷人員天真的認為,只要他們設法聚集很多追隨者,那些追隨者就會跟他們買東西,但事實並非如此,那些都叫「虛榮指數」(vanity metrics)。你在「錯的平台」做行銷,花時間花錢,基本上就是在錯的路上努力,是在和空氣打架,白費力氣。
第二個認知,「買家導向」和「跟隨者導向」是完全不一樣的經營方式,我們看到很多大大,YouTuber 都有很多人追蹤,但千萬不要以為因為一個人有很多粉絲就認為他賺很多錢,不一定,粉絲數是虛榮指數,客戶才是實質指數,真正賺錢的都是低調的。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在台灣有很多購物網站都是賺錢的,這些電商老闆多數沒有在累積什麼社群追隨者,他們有空會貼一些心得,但根本不在乎多少人看、誰看、多少留言或分享,他們有時根本不回覆留言,這可是犯了「跟隨者導向」經營的大忌啊,怎麼可以不回覆讀者留言?但他們在乎嗎?一點也不,他們的「本業」是直接賣東西給客戶,他們所重視的是客戶數,不是粉絲數,這些跟隨者若不跟他們買東西,一點意義也沒有,沒必要搞什麼情感的羈絆,或體貼粉絲的舉動。
多數的個人品牌經營者、創作者、YouTuber 都是「跟隨者導向」,他們是先有了「人」才去搞「商品」(更別提多數人還停在賺廣告費),所以要花心思做大流量,養大粉絲數,刺激跟隨者,參與最新最潮的平台,才能抓到平台紅利。
在這條路上,如果能擁有一點「買家導向」的思維就更好了,以「銷售」為前提來操作流量,重點放在轉換率,就不會缺乏聲量而患得患失。實際做法是,確定你的 TA 會在哪裡出沒,選擇對的平台,然後把你既有的產品置入到其中(所以你產品要多),你的做法就像一個電商老闆,他們不會親自產生內容,製造流量,而是直接下廣告,而現在,你身兼自媒體和產品廠商,通路和商品全是你的,你可以用最佳的廣告方式來接觸最精準的客戶,拳拳到肉的命中要害。
蜜多不甜,油多不香,粉絲數多真的不見得好,如果他們沒有化成「實質意義」的話,寧願慢慢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重視轉換率,重視客戶滿意度,「不紅,但錢夠用」比「很紅,但沒錢」好太多了。不要為了虛榮而窮忙,好好充實自己和其產品,耐心的走在「買家導向」的路上,步步為營。

👉 立即追蹤專題不錯過新文章通知!2/28(日)23:59前凡付費訂閱還享早鳥優惠,額外加獲一個月的免費閱讀權限。每月$199,定期接收 10 篇涵蓋個人品牌、社群行銷、國內外大師案例、產業趨勢等豐富內容,助你發展創作者事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