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一口日文書 | 絵本から擬音語擬態語ぷちぷちぽーん

嚐一口日文書 | 絵本から擬音語擬態語ぷちぷちぽー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にょぎにょぎ」
「そわそわ」

擬音語・擬態語的大量使用無疑是現代日文的一大特色。

從日常繪畫到內容創作,廣及繪本,漫畫,以及小說,這種獨特的表現可以很直觀的用來表達抽象的感受,往往可以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有趣的是,不同人對於這些近於「效果音」的語彙卻往往能有很相似的解讀,甚至沒有學過日語外國人聽起來也不例外。

例如 がさがさ、ざらざら 聽起來是不是可以聯想到表面粗糙且乾燥的感覺?
或是 にゅるにゅる、ぬるぬる 是不是一種表面濕滑的印象躍然紙上?

人們會在這些語音當中察覺相似的「材質感」,其實與先前提過的音象徵現象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而日文當中豐富的擬音語・擬態語用例,就成了研究音象徵的現成寶庫。

今天我們暫時不深入音象徵的議題,對於音象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延伸閱讀:老師,這個字聽起來比較圓 !

絵本から擬音語擬態語ぷちぷちぽーん・後路好章・アリス館

絵本から擬音語擬態語ぷちぷちぽーん・後路好章・アリス館

這本「絵本から擬音語擬態語ぷちぷちぽーん」是一本用平實的語言來介紹擬音語・擬態語入門書,當中不只介紹許多有趣的繪本如何使用擬音語・擬態語的巧思,也介紹了擬音語・擬態語在小說等非繪本類創作當中的角色,同時在當中適度的加入了一點點的歷史與一點點的統計研究,讓興趣讀者也有機會循線作更深入的閱讀。

如此讀起來可深可淺各取所需的編排,作為一本入門書可以說相當稱職。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書本內容:

擬音語和擬態語並非日文所獨有,但日文當中卻有相當豐富擬音語和擬態語是,數量是英文的3倍以上,而當中的擬態語在使用上不限於描述聲音,從外在樣態到內在心像都可以表達,廣見於一般日常用語當中,能製造出鮮活的臨場感,尤其容易被善用於廣告詞例如:

もたれやムカムカを改善

或是:

ドロドロからサラサラへ

除了廣告,在競賽的轉播或是關於運動的描述當中也時常見到他們的身影。文學方面,俳句詩人例如小林一茶也偏愛使用擬音語・擬態語入句,松尾芭蕉的俳句中也可以見到他們的蹤影。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書中提到有許多擬音語擬態語並未登錄在一般的日本字典中,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過於自然不需查閱,二是這些字詞有著如同流行語般的時代性因此彙整不易,三是被視為稚拙的永法而受拒於文學的大雅之堂以外

到了近代,擬音語擬態語在文學作家之間還是普遍被視為上不了檯面的用詞受到強烈的排斥,即便如此那些反對擬音語擬態語出現在作品中的作家,例如三島由紀夫也未能完全避免像是「うっかり」「しっとり」「くっきり」等字出現在自己的作品中。而大文豪宮澤賢治則是與主流意見相反,以文章中大量使用與創造出許多獨特的擬音語擬態語而因此聞名。

書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擬音語擬態語乍看之下好像天馬行空,層出不窮,但細數起來,在外觀上居然也存在一些規則性,例如「は」行起始的字最多然後是「か」「さ」「た」,無獨有偶,這些行都有濁音,或許有更深一層的理由。附帶一提廣辭苑當中最多單字的是「あ」「か」「さ」。此外在語尾上也有特徵,以「り」「っ」「ん」「ー」結尾的字在小學館的擬音語擬態語字典佔了64%。然後由疊字形成的也佔了40%。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日文的擬音語擬態語是做為副詞、將樣態的資訊補充,附著到動詞上,例如「にこにこ笑う」「にやっと笑う」;但英文當中的笑聲,用的是「giggle」「sneer」或是「grin」等等的動詞來表達,使用上限制較多。

日文的擬音語擬態語的使用可能也受惠於此種與可以和各種動詞結合的「便利性」,間接刺激了其語彙數量持續成長與廣泛使用

繪本的日譯上,採用擬音語擬態語取代直譯也是的一種很熱門的手法,也是譯者發揮個人巧思的工具箱,比直譯更容易被日本的讀者接受,甚至不時促成為繪本暢銷大賣的原因(之一),這種需要因地制宜的需求,正反映了擬音語擬態語是如何的深植在日本人的日常感受當中。

最後本書也推薦了許多「以擬音語擬態語為主軸」或是「將擬音語擬態語用的很好」的繪本作為延伸閱讀參考,因此選購時不論是將焦點對準標題的「繪本」,或是「擬音語擬態語」,買下來相信都會是一本不會讓人失望的好書。

推薦給大家。

avatar-img
嚐一口語言學的沙龍
23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文章整理了2021年三月決定挑戰同年日本語教育能力檢定之後準備的經過,一方面為自己留個紀錄,一方面也寫給沒有教育學或是語言相關背景,卻有興趣或是正朝向日語教育方向協槓發展的朋友參考。
每個語言對於句子裡的詞彙通常有個習慣的擺放順序,另一方面生活中卻也有各種不遵守這種順序的用法,像是「夠了喔你」「死定了我」「這個議題,我們將審慎檢討」等等充斥其中。倒裝句的使用究竟沒有什麼原則?倒裝句究竟有什麼效果,什麼時適合用,什麼時候又不該濫用?我們透過一些中英日文當中的例子一起來看看。
文法理的「法」字,總不免讓人與法律聯想在一起,大量的使用規則有如競賽中的禁止事項,彷彿一有冒犯輕則警告重則退場,不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印象並不能說錯,卻只反映了文法的某幾個面向。今天我們把話攤開來說,聊聊我們提到「文法」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會論及的三個不同的面向。
這篇文章整理了2021年三月決定挑戰同年日本語教育能力檢定之後準備的經過,一方面為自己留個紀錄,一方面也寫給沒有教育學或是語言相關背景,卻有興趣或是正朝向日語教育方向協槓發展的朋友參考。
每個語言對於句子裡的詞彙通常有個習慣的擺放順序,另一方面生活中卻也有各種不遵守這種順序的用法,像是「夠了喔你」「死定了我」「這個議題,我們將審慎檢討」等等充斥其中。倒裝句的使用究竟沒有什麼原則?倒裝句究竟有什麼效果,什麼時適合用,什麼時候又不該濫用?我們透過一些中英日文當中的例子一起來看看。
文法理的「法」字,總不免讓人與法律聯想在一起,大量的使用規則有如競賽中的禁止事項,彷彿一有冒犯輕則警告重則退場,不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印象並不能說錯,卻只反映了文法的某幾個面向。今天我們把話攤開來說,聊聊我們提到「文法」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會論及的三個不同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