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語言對於句子裡的詞彙通常有個習慣的擺放順序。
例如中文,英文是走「我愛你 / I love you」的主詞,動詞,受詞的順序;而日文是以「我你愛」的主詞,受詞,動詞為典型。姑先且不論這些習慣是是怎麼形成的,另一方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也常常聽到各種不遵守這種順序的用法,像是「夠了喔你」「死定了我」「才不管你咧他」,這些用法都可以歸類為廣義的倒裝句。
若猜這些用法可能是源自於日常語言使用習慣過於隨便的將錯就錯,在正式場合卻又能聽到像是「這個議題,我們需要更審慎的檢討」這樣的句子,而實際上聽起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說明即使倒裝句明顯與一般中文習慣的語句順序大不相同,倒裝句卻是一種合法出現在各種場合的表達方式。
無獨有偶,在日文的日常對話當中也有很多倒裝的用法:
在口語使用之外,日文小說當中也很常可以發現到裝法的蹤跡,例如下面摘錄自短篇小說開場的句子裡,小說作者也把「每天都點海帶芽烏龍麵女学生」這個被眺望的對象,安插到了「雪子」這個主題之前:
毎日わかめうどんばかり頼むその女学生を、雪子はいつしか自分の娘として眺めるようになった。
〜《うちの娘》・青山七恵
同樣的,在英文的小說裡也可以找到倒裝用法,像這樣的句子筆者讀起來似乎更有在閱讀文學的感覺:
But Johnsy he smote; and she lay. scarcely moving, on her painted iron bedstead, looking through.....
~《The last leaf》 O. Henry
不過,透過下面另外的兩個例子也可以發現,邏輯上相同的語句在透過倒裝重述之後似乎會傳遞出額外的語意:
I have a cup of coffee everyday morning. → It is a cup of coffee that I have everyday morning.
I have a cup of coffee everyday morning. → It is everyday morning that I have a cup of coffee.
倒裝的句法好似在「一杯咖啡」(上句),或是「每天早上」(下句)打上聚光燈,暗示著他們藏著天大秘密。若是這沒有打算要營造出這種聚焦的效果,選擇平舖直敘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誤會。
話又說回來,倒裝句究竟為什麼會給人這種很「聚焦」的暗示?或者說這背後沒有什麼原則可以幫助我們來決定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又不該用倒裝句?
我們來看看英文當中還有一種把時間,地點,或路徑放在句首的常見用法,這個用法雖然沒有如 But Johnsy he smote 那麼戲劇化,廣義來說也屬於一種的倒裝句型:
Over on the east side this ravager storde boldly, smitting his victims by scores, but his feet trod slowly through the maze of the narrow and moss-grown “place.”
~《The last leaf》 O. Henry
邏輯上,這句話與 ”This ravager storde boldly over on the east side....” 是一樣的意思,但比較敏感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這兩句在我們腦中勾勒出來的畫面似乎不太一樣,怎麼說呢?
原來,我們在日常中閱讀文字時會有順序上的慣性,像是現代英文來說便是由左至右由上而下,即使偶有跳躍,大方向來說我們的閱讀仍是按著線性依序掃過語句的每個字彙,因此每個字彙自然得依循被安排在語句當中的順序,依序浮現到我們意識中。
例如當讀到 ”Over on the east side....” 這個句子時,讀者的心中很自然會先浮現出整個描述當中的空間與路徑;而相對的讀到 ”This ravager..... ” 這個句子則會先勾起一場災禍的形象,然後大搖大擺的輾過 east side 這個背景空間。
想像閱讀中故事畫面隨之遞移,是不是和我們從影片中感到時間流動相當類似呢?
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的故事分鏡,故事分鏡即是電影畫面的設計藍圖。
(圖片取自網路)
用這樣個想法來分析這篇文章一開始提到,同樣摘自《The last leaf》的另一個例子: Johnsy (受詞) he (主詞)smote (動詞)就是畫面先特寫了 Johnsy 被誰給襲擊,然後帶到襲擊Johnsy的兇手是 he ;而回復成正常語順的 he smote Johnsy 則是直白的給了一個 he 襲擊人的畫面,然後鏡頭才帶到那個被襲擊的人是Johnsy 。
同樣的在日文短篇小說《うちの娘》的例子裡,我們也可以想像畫面中首先看到了一位每天都點海帶芽烏龍麵女学生,然後在以這個女学生為主的畫面裡發現了雪子正在某處眺著女學生的情景。
同樣的如果我們把順序回復正常,「雪子はいつしか,毎日わかめうどんばかり頼むその女学生を自分の娘として眺めるようになった。」讀起給人位於畫面中央的雪子,正在眺望位於畫面某處的女学生一樣的印象。
到這裡我們或許可以說:倒裝是陳述者選擇在事件的主角或主題進入畫面之前先行導入事件其他相關資訊:例如受詞,時間,地點,路徑等等,藉由文字順序來「掌鏡」,進而控制畫面呈現的一種表現手法。
這樣類比,就不難理解倒裝句為何也時常會引出強調語意,例如比起「我們需要審慎檢討這個議題」的平舖直敘,「這個議題,我們需要審慎檢討」就是透過讓本來的受詞(這個議題)成為句中第一個進入意識的成分來促使聽講者聚焦,受詞也就因此成為了整對話的「話題/主題」。
日文也時常有透過倒裝來呈現「聚焦」效果:
(私は)あの本をかいましたよ。 → (私は) あの本は買いましたよ。
部分讀者可能比較習慣將上面這種「可以用は也可以用を,但語意微妙不同」的討論放在「格助詞交替」的框架下來討論,不過透過本文所提出的畫面鋪陳角度來思考,這種「什麼時候用は,什麼時候用を」的問題或許也可以當作一種廣義的倒裝句來幫助我們理解兩者之間語意微妙的差異。
語言學裡也提供用來分析詞彙在語句的先後順序結構來解釋文法或語言使用習慣的概念工具(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參考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中川奈津子(2015)日本語話し言葉における情報構造と語順,第7回コーパス日本語学ワークショップ予稿集
楊尤媛(2015)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