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會以我自己做筆記的經驗,附上大量舉例或文章來補充說明~
每天在醫院讓醫師學長姐教學,一定會在筆記本上記下各種零碎的知識,當下通常來不及整理,強烈建議回家之後一定要整理到「電子筆記」上,譬如evernote、onenote、notion 等等。
電子筆記的優點太多了:不怕筆記亂丟不見,分類 查詢 修改超方便,靈活度比活頁紙還高100倍,也可以和同學互相分享。所以非常推薦使用電子筆記。
但隨著筆記量慢慢增加,總是會出現幾個問題
.
<筆記很多該如何整理?>
像我的筆記高達500多則,需要有系統的分類,才能在特定情境下翻出給我最大幫助的筆記。這裡可以參考電腦玩物的兩個做法,雖然都是以evernote為例,但其他筆記軟體應該也有類似功能。
1. 用記事連結建立目錄頁
.
2. 用標籤實現多重分類
譬如說有一則筆記是關於呼吸音,就會很糾結要分類到胸內 還是 PE。只要用標籤系統標上 #胸內 #PE 問題馬上解決~
隨著筆記越做越多,心中難免會出現一個大哉問,做筆記真的會變強嗎?做筆記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為什麼做了很多筆記但覺得沒有用?
雖然自己的evernote裡筆記有500多則,但真正能帶給我幫助的恐怕不及十分之一。舉個例子,這篇GI bleeding的筆記 (
https://reurl.cc/o99RN3) 是我從Harrison整理下來的,現在打開看完全不知道當時的自己在想什麼。
是想要把重要知識背起來嗎?但後來也沒背
是想要增進對疾病的理解嗎?但是沒也寫下任何自己的想法。
是想要在未來可以應用嗎?但沒有歸納出任何 flow chart 或是 SOP
完全看不出這則筆記的用處,究竟能給未來的我什麼服務。當這樣子的筆記越來越多,就會覺得做筆記是一件沒有效率的事情。
所以要如何寫出有意義的筆記呢?可以從一些常見的筆記方式推測背後的邏輯,譬如「黃金三分法筆記」、「康乃爾筆記法」架構都是:事實→解釋→行動。
根據這個脈絡,還有我之前讀的一些筆記書,歸納出筆記最重要的兩個功能:「深入思考」和「指引行動」。
1. 深入思考
腦袋中的思考範圍有限,但是當資訊記錄下來,思考就可以一步一步往外無限延伸。舉個例子,一般人可以做簡單的心算,但是複雜的四則運算一定要在紙上進行,紙上的運算規模一定比心算更加龐大。透過筆記將資訊記錄下來,大腦就可以放下記憶,騰出空間來思考。因此做筆記如果只有複製資料擷取重點就太可惜了,應該更進一步思考每個段落的前因後果,把稍縱即逝的想法或疑問記錄下來。
舉例:
這篇是我某天在研究DMi藥物guideline寫的筆記,裡面包含我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還有guideline中文翻譯
這篇是關於O2 therapy,是我筆記的巔峰XD 幾乎每個專有名詞的解釋我都嘗試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所以可以侃侃而談
2. 指引行動
常常作筆記的當下覺得這個東西好像很重要,但事後翻閱卻忽然沒有感覺。可以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重要?」「我在什麼情境下會用的這一則筆記?」譬如我會建立值班筆記,裡面單純的紀錄步驟,萬一忘記可以快速查閱。另外還有教學筆記,裡面有疾病的基本介紹,還有教學的稿子。
舉例
作筆記前先想好它會給未來的自己什麼幫助,也會更有動力喔~
.
小結
平常還是可以建立「單純只有資訊」的筆記,有空再慢慢的把資訊加工成思考或行動。不強求一步到位比較不會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