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既難懂例外又多?關於文法 3 個你必須知道的層次,以及文法將如何幫助我們學習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文法裡的「法」字,總不免讓人與法律聯想在一起,大量的使用規則有如競賽中的禁止事項,彷彿一有冒犯輕則警告重則退場,不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印象並不能說錯,卻只反映了文法的某幾個面向

今天我們把話攤開來說,聊聊我們提到「文法」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會論及的三個不同的層次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文法是一種母語話者的直覺

這個層面最容易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情境。在使用外語向他人溝通的過程,或者是聽外國人使用我們的母語進行溝通時,我們可以憑藉直覺在當中發現一些「不自然」的地方,即使沒有專業的語言訓練,基於長年的使用習慣掌握了對於母語的使用知識,我們可以判斷這些用法違反了文法,這裡的文法指的便是「文法直覺」。

而文法的此種層面,也常常會是在網路上提問得到得回答,或是在實際使用中受到指正時經遇到的狀況。這種情境下,母語使用者時常會礙於沒有機會將「文法直覺」仔細梳理成有系統的知識,因此往往很難透過有系統的說明,來幫助對方理解為何某些用法可以,而另外一些用法則不行,也因此很容易會讓學習者感到挫折,產生學習之路困難重重的印象。

透過培養「文法直覺」來學習語言時,我們會需要大量接觸該語言用例的環境,並且長時間透過不斷的嘗試錯誤來掌握一個用法的使用習慣。這樣的訓練方式或許類似將小孩丟到游泳池裡,部份的小孩就會自然學會游泳的道理類似;但有時也會種下因曾經嗆過水而討厭游泳的遠因,是一種近於各憑本事的學習方法

文法是一種將使用案例分類整理的系統

關於這個層面,坊間大部分的教材以及文法書是很好的案例。例如文法書會告訴你日文動詞有哪些活用,動詞幾變該要接哪些助動詞,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或者,教材也會告入你不同的格助詞該怎麼使用在語句當中

這樣的分類整理幫我們省下了大量的時間去自行透過有意(或透過潛意識)的分析來得到這些結論,使我們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習得一定數量的表達方式

但是透過這種「分類系統」學習,最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例外,例外時常多到我們會開玩笑的說,只要文法有寫通常就可以找到例外。此外,有時類似的用法還會包含幾種直覺上難以理解的不同意涵,難以讓人產生較直觀的理解。

例如傳統日文文法書會告訴你:「動詞+ら/れる」的意思可以是耳熟能詳的:被動,尊敬,能力,自發,但通常不會進一步告訴你這四種語意之間有沒有任何關聯,又為什麼會有一模一樣的外觀
又例如文法書可能會告入你受到動作影響的對象可以用格助詞「」來標示,像是「財布を盗む」。可是,例如「校庭を眺める」當中的校庭並沒有受到影響,「一位を争う」當的一位更難說是受到影響的對象。更別提還有像是「公園を歩く」「空を飛ぶ」這種標示「所經路境」的用法。

這些不夠直觀,常常出現例外的分類方法學起來難免會讓人感到焦躁覺得沒有效率,導致此種「分類文法」時常給予人們繁複難解的印象

文法是一種解釋語言使用的集體智慧

作為一種對於分類文法不滿的反動,時至今日語言學家仍嘗試以各種例外為題材,試圖累積出一套能將語言的各種使用習慣解釋清楚的文法系統。筆者將文法的這個層面稱文「解釋文法」,目前這套系統仍在語言學家們的努力下逐漸成長,雖還沒有最終的定論,卻已經有許多的語言現象已經被逐漸被闡明。

例如筆者在試圖分析現代日文中「ている」的多重語意時發現了一篇2017年對於現代日文當中的「ている」用法的形成的論文:

這篇研究中作者首先考察了「いる」在各時代文獻中的含義,發現這個用法最早並不是用來表達現代日文中的「存在」,僅用來表達「坐」或是「靜靜的待在一個地方」。而古語中對應「動詞+ている」的用法也並不當作動作持續或是結果殘存的意思來用,而是當作「坐著的同時進行某動作」解釋,結構類似於「動詞+て+いる」。前方的動詞也大多是描述較為靜態的活動,例如想,說,思考,表情動作等等。

但是到了中世開始,也就是鐮倉幕府到室町幕府(1192-1573)時期,脫離此種語意的用法開始逐漸增多,首先的改變是「いる」成為了描述一個「存在」的動詞,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知存在動詞的意思。

也差不多是在這段時期,從室町時代開始和古語版的「て+いる」一起使用的動詞語意開始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不是可以和「坐」並存動作,在這些用法當中「いる」也不再是「坐」而是「存在」的意思

不過,此時期在用法上「いる」仍然受到存在動詞必須本著「出於意志」這個概念的制約,因此「て+いる」只會描述帶有意志的行為,很少出現類似現代日文中「窓が壊れている」這種擴及到非生物主語的用法

要等時間來到了近世之後,真正如同現代日文的「て+いる」的使用方法才在文獻中逐漸普及起來,我們才看到今日我們所熟悉的「て+いる」趨近完成。

這樣的過程其實有個很有趣的名稱,叫做「語彙的文法化是認知語言學(註一)用來分析語言變化的一種概念工具。除了日文「ている」之外,英文的「will」或是中文的「就」,都是從原本具有實質意義的語彙轉為執行文法機能的字

透過這段故事,讀者可以發現我們不只可以不用把「ている」當作一個文法語彙來死背,還可以透過把這個機能語順著上篇論文的觀點還原成「動詞+て+いる」並理解成「事情發生」後「持續存在」作為核心語意,來幫助理解文法書上ている多重語意(註二)之間的相關性。

像是「表達狀態改變的動詞+て+いる」,例如:花が咲いている,開花這個動詞在認知上沒有明確的動作過程,著重在成為花開狀態結果,於是造就了結果持續的完成式用法。

或是「可以持續的動詞+て+いる」,例如:走っている,跑步動作沒有明確的終點,過程也可以無限延長,於是與造就了過程持續的進型式用法。

從用例上,反覆的用法常常會在比較限定的情況,例如:次々と死んでいる,當中「次々と」人只能死一次的認知明顯衝突,導致在解釋這句話時死的必然得是不同個體,也或許因此促成了「反覆」這種例外用法的產生。但是從認知的觀點,走っている當中的過程持續,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跑步動作的不斷反覆,因此反覆或許可以理解為過程持續用法的延伸變化。

下圖為筆者為自己的分析所做的整理。

「一件事情發生+持續存在」,隨動作特質的不同,存續方式的解讀也有所不同。

「一件事情發生+持續存在」,隨動作特質的不同,存續方式的解讀也有所不同。

以上就是對於文法的第三個面向,也就是筆者稱為「解釋文法」的具體案例。用這樣的角度來學習文法,是以「文法直覺」或是「分類文法」為材料,更自由的去理解人們的在語言使用,甚至認知上的習慣

不只逐字逐句的文法分析,文法到了這個面向也很適合用來解析作家如何透過文字的使用在作品中(有意或無意的)營造出所企圖的文章效果,例如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海明威的文字會給人一種Hard-boild的印象(註三)

用這樣的面向來學文法,有沒有覺得似乎開啟了我們對於語言更遼闊的想像呢

這次的文章有點長,很感謝各位讀者能夠耐著性子讀到這裡,大家若是對於這樣的內容有興趣,也請透過留言或是like讓我知道,我會陸續分享更多這樣的分析。


#註一:認知語言學
近年來隨著語言學受到認知科學,心理學影響,逐漸將人類的心智運作模式被納入到語言研究的系統當中,一種稱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也隨之誕生。基於此種背景所產生的「認知文法」,當中就有許多方便的分析工具可以提供我們來解釋文法例外的背後所蘊藏的道理。推薦的入門書可參考下方延伸閱讀

註二:文法書上ている的多重語意
變化結果殘存(咲いている)
動作的進行(走っている)
狀態(窓が壊れている)
反覆(次々と死んでいる)
習慣(毎朝走っている)
恆常(地球は回っている)
完成(朝ごはんならもう来る前に),食べているよ)

#註三: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言語学から文学作品を見るーヘミングウェイの文体にせまる・倉林秀男・開拓社(出版社網頁

參考文獻:
畠山真一(2017)日本語の存在動詞イルの成立と シテイル形式の文法化,尚絅大学研究紀要 A.人文・社会科学編,巻 49 号 p. 29-42

延伸閱讀:
高橋英光(2010)言葉のしくみ - 認知言語学のはなし,北海道大学出版会
谷口一美(2006)まなびのエクササイズ認知言語学,ひつじ書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嚐一口語言學的沙龍
23會員
10內容數
2022/01/03
這篇文章整理了2021年三月決定挑戰同年日本語教育能力檢定之後準備的經過,一方面為自己留個紀錄,一方面也寫給沒有教育學或是語言相關背景,卻有興趣或是正朝向日語教育方向協槓發展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2/01/03
這篇文章整理了2021年三月決定挑戰同年日本語教育能力檢定之後準備的經過,一方面為自己留個紀錄,一方面也寫給沒有教育學或是語言相關背景,卻有興趣或是正朝向日語教育方向協槓發展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1/03/10
每個語言對於句子裡的詞彙通常有個習慣的擺放順序,另一方面生活中卻也有各種不遵守這種順序的用法,像是「夠了喔你」「死定了我」「這個議題,我們將審慎檢討」等等充斥其中。倒裝句的使用究竟沒有什麼原則?倒裝句究竟有什麼效果,什麼時適合用,什麼時候又不該濫用?我們透過一些中英日文當中的例子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2021/03/10
每個語言對於句子裡的詞彙通常有個習慣的擺放順序,另一方面生活中卻也有各種不遵守這種順序的用法,像是「夠了喔你」「死定了我」「這個議題,我們將審慎檢討」等等充斥其中。倒裝句的使用究竟沒有什麼原則?倒裝句究竟有什麼效果,什麼時適合用,什麼時候又不該濫用?我們透過一些中英日文當中的例子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2021/03/02
”財布が盗まれた” 像這樣日文當中的助動詞「れる」具有扭轉畫面焦點的能力,當「れる」緊跟在動詞後方出現時,意味著故事正在以被動的角度述說著。今天我們發揮想像力來玩玩文字遊戲,想像「泥棒が財布を盗んだ」加上「れる」之後這個助動詞會怎麼造成文面上的變化,透過3個步驟將敘事由主動轉換為被動。
Thumbnail
2021/03/02
”財布が盗まれた” 像這樣日文當中的助動詞「れる」具有扭轉畫面焦點的能力,當「れる」緊跟在動詞後方出現時,意味著故事正在以被動的角度述說著。今天我們發揮想像力來玩玩文字遊戲,想像「泥棒が財布を盗んだ」加上「れる」之後這個助動詞會怎麼造成文面上的變化,透過3個步驟將敘事由主動轉換為被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文言文在國文教育中所占比例再度成為討論焦點。這個議題和我多年有興趣的研究息息相關。透過分析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和特性,我的結論是:文言文並不適合用來培養邏輯思考和精確表達的能力,教學更多文言文也不利於現代人所需的因果、演繹、歸納等分析能力。
Thumbnail
文言文在國文教育中所占比例再度成為討論焦點。這個議題和我多年有興趣的研究息息相關。透過分析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和特性,我的結論是:文言文並不適合用來培養邏輯思考和精確表達的能力,教學更多文言文也不利於現代人所需的因果、演繹、歸納等分析能力。
Thumbnail
英文文法從何學起? 好像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翻開文法書裡面會有條不紊的告訴你,有哪些該學的跟從何學起,文法書非常的有架構,你也可以拿很多本來比較,不同的作者會對於這個學科有不同的意念。 語言當中一定會談到的就是時間啦 ,在英文裡的時間就是「時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時態的樣貌吧。 英文裡的時態有「
Thumbnail
英文文法從何學起? 好像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翻開文法書裡面會有條不紊的告訴你,有哪些該學的跟從何學起,文法書非常的有架構,你也可以拿很多本來比較,不同的作者會對於這個學科有不同的意念。 語言當中一定會談到的就是時間啦 ,在英文裡的時間就是「時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時態的樣貌吧。 英文裡的時態有「
Thumbnail
永遠試著用「具體」、而且是盡可能大量且充沛的具體,來理解「抽象」概念。
Thumbnail
永遠試著用「具體」、而且是盡可能大量且充沛的具體,來理解「抽象」概念。
Thumbnail
文法如果不懂,會覺得它是很複雜的東西,讓你在英文的世界窒礙難行。文法是基礎,而且處處是文法,當我們看到一句話時,會先去想它是怎麼用正確的文法構成的。 我們大一老師一直在教的最基本的文法,就是句子的結構。主詞S、動詞V、受詞O,還有子句當中的主要子句、附屬子句,這些元素它們在句中的位置、用法。
Thumbnail
文法如果不懂,會覺得它是很複雜的東西,讓你在英文的世界窒礙難行。文法是基礎,而且處處是文法,當我們看到一句話時,會先去想它是怎麼用正確的文法構成的。 我們大一老師一直在教的最基本的文法,就是句子的結構。主詞S、動詞V、受詞O,還有子句當中的主要子句、附屬子句,這些元素它們在句中的位置、用法。
Thumbnail
這篇我想聊一聊創作英日文教學文章的歷程。要寫一篇我認為有質有量、有細緻度且同時能用接近聊天的語調來潛移默化的外語教學文,在製作過程中需要經歷哪些關卡。這類文章背後有哪些獨自作業的挑戰需要克服?邀你來一窺我的創作秘辛。
Thumbnail
這篇我想聊一聊創作英日文教學文章的歷程。要寫一篇我認為有質有量、有細緻度且同時能用接近聊天的語調來潛移默化的外語教學文,在製作過程中需要經歷哪些關卡。這類文章背後有哪些獨自作業的挑戰需要克服?邀你來一窺我的創作秘辛。
Thumbnail
日文中看似越簡單的動詞,往往意思越多樣化 基本動詞ハンドブック是日本「国立国語研究所」所開發的網站,有附有發音、圖像和簡單的例句,很適合初級玩家學習。
Thumbnail
日文中看似越簡單的動詞,往往意思越多樣化 基本動詞ハンドブック是日本「国立国語研究所」所開發的網站,有附有發音、圖像和簡單的例句,很適合初級玩家學習。
Thumbnail
文法理的「法」字,總不免讓人與法律聯想在一起,大量的使用規則有如競賽中的禁止事項,彷彿一有冒犯輕則警告重則退場,不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印象並不能說錯,卻只反映了文法的某幾個面向。今天我們把話攤開來說,聊聊我們提到「文法」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會論及的三個不同的面向。
Thumbnail
文法理的「法」字,總不免讓人與法律聯想在一起,大量的使用規則有如競賽中的禁止事項,彷彿一有冒犯輕則警告重則退場,不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印象並不能說錯,卻只反映了文法的某幾個面向。今天我們把話攤開來說,聊聊我們提到「文法」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會論及的三個不同的面向。
Thumbnail
       本文 用接近白話+我的文言文 基本上直翻 就能知道意思了 ( 說句實話不不太喜歡現在教育部教導文言文的方式 字中字義 取詞為材 為新曲卻無骨接 )    不知道的不勉強看 這裡幾乎都以知識的濃縮 有空我會打在這裡作為分享/參考/介紹   若想知道或不懂得可以想知道 可以跟我說 那些文法
Thumbnail
       本文 用接近白話+我的文言文 基本上直翻 就能知道意思了 ( 說句實話不不太喜歡現在教育部教導文言文的方式 字中字義 取詞為材 為新曲卻無骨接 )    不知道的不勉強看 這裡幾乎都以知識的濃縮 有空我會打在這裡作為分享/參考/介紹   若想知道或不懂得可以想知道 可以跟我說 那些文法
Thumbnail
除了英語以外,日語也算是最多台灣人學習以及使用的第二外語,那麼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土生土長的外語環境,到底該如何簡明地表達語意,順暢地與外國人溝通呢?在這期間,到底鬧了多少語言笑話,多少次把自己置身在不知所以的尷尬情境呢?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痛,那麼這次要推薦的專題,也就是這樣一本極為實用的打怪指南。
Thumbnail
除了英語以外,日語也算是最多台灣人學習以及使用的第二外語,那麼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土生土長的外語環境,到底該如何簡明地表達語意,順暢地與外國人溝通呢?在這期間,到底鬧了多少語言笑話,多少次把自己置身在不知所以的尷尬情境呢?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痛,那麼這次要推薦的專題,也就是這樣一本極為實用的打怪指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