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步驟從主動變被動:日文助動詞「れる」與「迷惑の受け身」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あの泥棒が財布を盗んだ。

這是一個在文法教材的世界中很容易出現的事件,從字面上我們很容易可以想像出一個小偷,也就是事件主角,「偷」了一個錢包的畫面。

raw-image

想像我們把攝影機轉對準那個運氣不好錢包失蹤的可憐人,請他用受害人自己的角度來敘述這個事件的時候,中文裡我們很快會聯想到「被」這個字。語句裡「被」字的登場,意味著故事將由受到影響的角度述說,文法上稱「被動句」:我錢包被小偷偷走了

同樣的,日文當中的助動詞「れる」也具有這種扭轉畫面焦點的能力,當「れる」緊跟在動詞後方出現時,也同樣意味著故事正在以被動的角度述說著

今天我們發揮想像力來玩玩文字遊戲,想像「泥棒が財布を盗んだ」加上「れる」之後這個助動詞會怎麼造成文面上的變化,透過3個步驟將敘事由主動轉換為被動

1. 首先,當「れる」進入一個事件的之後,首先便會展開一個新的事件領域,這個事件將以「被」的觀點出發,但又必須保留原本事件中的角色(方框內為原事件)。

raw-image

2. 之後,「れる」會如先前所說把新事件的焦點,也就是主角,保留給被舊事給「影響的對象」。

raw-image

3. 為了決定誰可以搶到這個空缺,れる會接著比對新舊事件當中的角色被事件影響的角色一致時,れる可以將角色統合到新的語句中,並且以「が」來標示為事件的主角。同時因為一個語句只能有一個主角領銜原語句當中的主角只好降格被「に」標示作為事件的起點的角色存在。

raw-image

3.1. 又或者,整件事情以「被害者」作為新的主角粉末登場,原語句當中的主角降格成為事件的起點的角色,而沒有受到特別注目的「被偷物」留在原本的事件當中,受到「を」的標示維持著「被偷物」的角色。題外話,像這句這種自己現身說法的句子(主詞就是講話的人),主詞常常可以省略:泥棒に財布を盗まれた。

raw-image

上面 3.1 當中的用法與日文特殊的「受害的被動句(迷惑の受け身)」其實是類似的概念,受害的被動句的形成也同樣可以拆解成同樣的 3 個步驟。由於原事件當中並沒有「受到影響的角色(を格)」,受到事件影響的新主詞只可能是新加入的「苦主」,也就是因事件而蒙受損失的角色。

raw-image

以上就是作者想中「れる」將主動變成被動的 3 個步驟。

此外,關於許多日文「受害的被動句」的用法,大家很容易可以發現在中英文都不成立

小孩哭了。
我被小孩哭了。(X)
A child cried.
I was cried by a child.(X)

大家在看了主動變被動3 個步驟之後,有沒有覺得這種獨特的「受害的被動句」,似乎跟「れる」在上述與動詞句融合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受影響的角色」這個空缺有關呢

因為產生了這樣的空缺,除了原事件中直接受到動作影響的角色(錢包)可以成為主角之外,也同時保留了同時受到事件影響的「受害的角色」(我)進入成為事件的主角的彈性,再加上日文語言特性上著重共感的特性(請參考:關注起點的英文,著重共感的日文),或許就此造就了日文此種相當獨特的用法

不過在沒有經過相當的驗證之前不妨把這篇的說法當成作者大開腦洞的產物,為學習日文過程增添一些趣味的想像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嚐一口語言學的沙龍
23會員
10內容數
2022/01/03
這篇文章整理了2021年三月決定挑戰同年日本語教育能力檢定之後準備的經過,一方面為自己留個紀錄,一方面也寫給沒有教育學或是語言相關背景,卻有興趣或是正朝向日語教育方向協槓發展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2/01/03
這篇文章整理了2021年三月決定挑戰同年日本語教育能力檢定之後準備的經過,一方面為自己留個紀錄,一方面也寫給沒有教育學或是語言相關背景,卻有興趣或是正朝向日語教育方向協槓發展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1/03/10
每個語言對於句子裡的詞彙通常有個習慣的擺放順序,另一方面生活中卻也有各種不遵守這種順序的用法,像是「夠了喔你」「死定了我」「這個議題,我們將審慎檢討」等等充斥其中。倒裝句的使用究竟沒有什麼原則?倒裝句究竟有什麼效果,什麼時適合用,什麼時候又不該濫用?我們透過一些中英日文當中的例子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2021/03/10
每個語言對於句子裡的詞彙通常有個習慣的擺放順序,另一方面生活中卻也有各種不遵守這種順序的用法,像是「夠了喔你」「死定了我」「這個議題,我們將審慎檢討」等等充斥其中。倒裝句的使用究竟沒有什麼原則?倒裝句究竟有什麼效果,什麼時適合用,什麼時候又不該濫用?我們透過一些中英日文當中的例子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2021/03/03
文法理的「法」字,總不免讓人與法律聯想在一起,大量的使用規則有如競賽中的禁止事項,彷彿一有冒犯輕則警告重則退場,不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印象並不能說錯,卻只反映了文法的某幾個面向。今天我們把話攤開來說,聊聊我們提到「文法」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會論及的三個不同的面向。
Thumbnail
2021/03/03
文法理的「法」字,總不免讓人與法律聯想在一起,大量的使用規則有如競賽中的禁止事項,彷彿一有冒犯輕則警告重則退場,不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印象並不能說錯,卻只反映了文法的某幾個面向。今天我們把話攤開來說,聊聊我們提到「文法」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會論及的三個不同的面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都很熟悉自動詞及他動詞是表示 "情況 "和 "動作",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另一種自動詞和他動詞。 這兩類動詞有兩種劃分方法。 "情況 "還是 "動作"? "我自己 "還是 "他人/事物"?
Thumbnail
大家都很熟悉自動詞及他動詞是表示 "情況 "和 "動作",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另一種自動詞和他動詞。 這兩類動詞有兩種劃分方法。 "情況 "還是 "動作"? "我自己 "還是 "他人/事物"?
Thumbnail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即使在「校園」,也是如此啊! #導師的修煉 之 學生掉錢了…… 真的很難抓到小偷, 若不是現行犯, 通常只能錯放,不能錯殺。 最後沒弄好還衍生出更多學生被誤會、標籤、心理陰影、懷疑、陰謀、背叛、毀謗等,將會使事情變得麻煩。 內賊? 外賊?
Thumbnail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即使在「校園」,也是如此啊! #導師的修煉 之 學生掉錢了…… 真的很難抓到小偷, 若不是現行犯, 通常只能錯放,不能錯殺。 最後沒弄好還衍生出更多學生被誤會、標籤、心理陰影、懷疑、陰謀、背叛、毀謗等,將會使事情變得麻煩。 內賊? 外賊?
Thumbnail
A. V的動作,在從該動作的接受者(N1) 的立場敘述時使用。 B. 如果N1是說話者或某人,則可以省略「N1は/が」。 C. 於陳述社會事實。 在該情况下,不確定動作主(N2)。
Thumbnail
A. V的動作,在從該動作的接受者(N1) 的立場敘述時使用。 B. 如果N1是說話者或某人,則可以省略「N1は/が」。 C. 於陳述社會事實。 在該情况下,不確定動作主(N2)。
Thumbnail
"自動詞"和 "他動詞 ",事實上,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那麽,為什麽日本人對 "責任 "如此拘泥? 要理解這一點,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歷史。
Thumbnail
"自動詞"和 "他動詞 ",事實上,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那麽,為什麽日本人對 "責任 "如此拘泥? 要理解這一點,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歷史。
Thumbnail
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很執著於將動詞自他屬性分個明白 在初學時期它是個利器,幫助快速記憶許多動詞 但當你開始需要寫作文時 這個文法概念卻會變成限制詞彙運用的枷鎖。。。 我希望這是篇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的文章 如果你根本還不知道什麼是自他動詞 沒關係,天竺鼠車車會載著你超越它XD
Thumbnail
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很執著於將動詞自他屬性分個明白 在初學時期它是個利器,幫助快速記憶許多動詞 但當你開始需要寫作文時 這個文法概念卻會變成限制詞彙運用的枷鎖。。。 我希望這是篇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的文章 如果你根本還不知道什麼是自他動詞 沒關係,天竺鼠車車會載著你超越它XD
Thumbnail
本書主要僅是將傳統條列式文法書白話重述成「非條列式」的敘說手法,有前進動線,有順序由易至難的,可以一句一句讀下去的型式。對於傳統「條列式」文法書的實際內容及絕大部份術語,則照樣使用,並無變動。 但本章為破例,將以作者的新重組、新歸類方式來敘說動詞句型,因為若非如此,則很難讓初學者消化。
Thumbnail
本書主要僅是將傳統條列式文法書白話重述成「非條列式」的敘說手法,有前進動線,有順序由易至難的,可以一句一句讀下去的型式。對於傳統「條列式」文法書的實際內容及絕大部份術語,則照樣使用,並無變動。 但本章為破例,將以作者的新重組、新歸類方式來敘說動詞句型,因為若非如此,則很難讓初學者消化。
Thumbnail
”財布が盗まれた” 像這樣日文當中的助動詞「れる」具有扭轉畫面焦點的能力,當「れる」緊跟在動詞後方出現時,意味著故事正在以被動的角度述說著。今天我們發揮想像力來玩玩文字遊戲,想像「泥棒が財布を盗んだ」加上「れる」之後這個助動詞會怎麼造成文面上的變化,透過3個步驟將敘事由主動轉換為被動。
Thumbnail
”財布が盗まれた” 像這樣日文當中的助動詞「れる」具有扭轉畫面焦點的能力,當「れる」緊跟在動詞後方出現時,意味著故事正在以被動的角度述說著。今天我們發揮想像力來玩玩文字遊戲,想像「泥棒が財布を盗んだ」加上「れる」之後這個助動詞會怎麼造成文面上的變化,透過3個步驟將敘事由主動轉換為被動。
Thumbnail
為什麼英文不愛被動句? 為什麼日文有獨特用來強調受害的被動句:「子供に泣かれた」? 這兩個問題之間意外的關聯性又是? 一起來瞧瞧語言學如何描繪每個語言獨特的個性。
Thumbnail
為什麼英文不愛被動句? 為什麼日文有獨特用來強調受害的被動句:「子供に泣かれた」? 這兩個問題之間意外的關聯性又是? 一起來瞧瞧語言學如何描繪每個語言獨特的個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