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散文 | 咖啡課,第一次。

攝/作者
攝/作者
/ - 昨天上了一堂我一直有所計畫也夢寐以求的咖啡課,一直以來我都有早上一杯黑咖啡的習慣,但都是為了提神,對豆子的要求也只是不要太酸而已,對於果香、花香的手沖咖啡也是有喝沒有懂,只是覺得多了一種氣味。 - 老師從磨粉開始教起,萃取的時間長短與濾杯的深淺還有整體的公克數都實實在在的影響著咖啡的風味。而我為什麼用「風味」來形容呢?接下來老師煮了三種萃取時間長短不同的濃縮咖啡要我們試喝。 - 老師說因為咖啡豆烘焙之後會有一種「氣」,所以根據氣候與濕度的不同,需要時常調整萃取時間,那天,17.2公克成了一種公開的密碼,只要粉是17.2公克之後就用填壓器壓實,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因為太密會讓熱水進不去粉裡,太疏又無法完全運用粉。 - 第一杯是老師說最標準的「風味」,有可可的香味,苦中帶甘甜,酸味不會太過,而我品的當下,覺得舌尖一時受到了些刺激,前段是苦味但中段變成煙燻的感覺,而後段是真的有些甘甜,當下的我開始有些自信,覺得我的味覺應該還算正常,但當第二杯開始時,我就開始懷疑自我了。 - 第二杯是比第一杯的萃取秒數多了四秒,照道理來說會有煙燻味,第三杯又是不一樣的萃取時間,會帶有酸味,在老師的言詞之間,我才間接知道咖啡品的是在嘴裡的味道,而不是喝下去的時候,所以有「吐杯」這個東西,而在第二杯與第三杯之間,對我來說舌尖都是一致的苦味,是刺激的發麻,但口腔裡第三杯時卻可以感覺到酸氣包覆在口齒之間,之後當舌尖的苦沾染了口腔內的酸,綜合之後,我便成了在推巨石的薛西弗斯,怎麼品都沒有個所以然。 - 整堂課,我都在酸與苦之間掙扎,因為我的舌頭與口腔味覺是分開的,無法給出具體的答案,也無法控制我的直覺,只能說,要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平衡,就像在演奏時,告訴自己在慢板樂章時不要因為想做更多而越來越慢,在快板樂章時,快速音群要理性,不要被拉著跑,永遠是件難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此出版專題會記錄我在生活中的一些靈感與想法,若是喜歡,可以毫不猶豫地追蹤喔!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