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半度電影空間:《焦點追擊 Spotlight》

Photo credit: Spolight劇照
Photo credit: Spolight劇照
大家有印象有一陣子天主教傳出神父性侵兒童的醜聞嗎?《Spotlight》就是一套關於這件驚世醜聞的電影。作為一個基督徒,我覺得這套電影不僅是反映一個現實的世界,更是信徒和大眾可反省的機會。
先講作為主線的醜聞,為何眾人一聽到神父性侵兒童會驚奇、憤怒,甚至覺得不可原諒?因為神父的地位不是一個常人,他們是罪人與上帝之間的橋樑,他們是眾人的榜樣,他們是分别為聖的一群。就是因為他們是神父,身上早已貼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標籤。不止是職份給予他們標籤,信徒也把一個又一個看為好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在醜聞曝光後,崩壞的不單是神父的角色,還有天主教信仰,因為他們失去了與上帝溝通的橋樑,只能作沒法與上帝認罪的罪人,沉淪在罪中哀哭切齒。
電影中(天主教)教會為掩飾數十年的醜聞,不惜使用權力、走法律的灰色地帶,甚至操縱法律。這不單是制度和權力的問題,更需注意的是教會在社會上的地位。需反省的是,在眾人心中有著舉足輕重位置的,是教會,還是信仰呢?拯救人脫離罪惡的,是教會,還是信仰呢?請留意,教會說到底都只是人所組成的。
電影中提及,在波士頓至少有90個神父涉嫌性侵兒童。我會想問,到底他們是如何會做出這樣的事?直到Sacha逐家逐户去訪問到一個神父時,我找到了答案。我沒記錯的話,電影只有這麼一個神父直接承認及回應醜聞。其實神父對自己也有一萬個標籤。也許在他們眼中覺得性是件污穢的事,對性的認知只停留在十二三歲。因為天主教神父需禁慾,理性制止對性的好奇,但越制止卻更越一發不可收拾。我並非為他們找開脫,不過可以再思考多一點,到底誰要為這負上最大責任呢?
在聽幾位受害者講述自己的經歷,只有一個想法:别讓領袖成偶像。有人會覺得自己被寵幸,成為了特别的小孩;有人會覺得自己與神父有共同的秘密,高人一等;也有人會認為如果自己不服從,就永不能在教會中存活。小孩是單純的,很小的事就會覺得自己被遺棄、不被重視,所以責任很自然落在已經懂得人情世故的大人身上。當人站到一個高的位置,容易失去自己和原則。領袖要再三留意自己的身份地位,凡事謙卑,别當上了偶像。
把目光放回電影的主角Spotlight。相比起樞機主教,他們更像是教會的人:守護公義、堅守真相、揭露醜惡、保護弱小。仔細看,其實他們中間也有可討論的地方。為何Robby當年會遺漏一宗如此重要的新聞?為何Marty一上任就發現醜聞的蛛絲馬迹?其實這可以用Marty在近片末的對白,以及「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作回應。
Sometimes it's easy to forget that we spent most of our time stumbling around the dark. Suddenly a light gets turned on, there's a fair share of blame to go around.
雖然還有很多東西可討論,不過最後想用自己的一些感受作結。《Spotlight》是一套沉重而精彩的電影(不愧是奧斯卡),無論是什麼信仰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深思反省的地方。看畢電影,慶幸自己沒走進跑新聞的世界,除了覺得自己欠缺spotlight的鍥而不捨外,更重要的是我應該沒法直接揭開與面對世界的黑暗。由衷希望世界盡是美好,就像童話世界一樣,雖然我知道不可能。
《Spotlight》 Director: Tom McCarthy Writers: Josh Singer, Tom McCarthy Stars: Mark Ruffalo, Michael Keaton, Rachel McAdams Origin: United States Year: 2015
(原文寫於2017年7月25日,發佈於 半度空間Semitonehk Facebook專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