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跟阿嬤平日的互動,我時常覺得阿嬤在某些時候其實沒有失智;確切的說,我是在一個神智清楚的老人談天說笑。前陣子跟系上的教授討論到我阿嬤的狀況,教授乍聽之下,他認為阿嬤根本就是個沒有失智症的老人呀!我也呼應,因為在我也是這麼認為;但教授這時候突然丟了一個問題:
「會不會我們其實把沒有失智症的老人,當成失智症患者在照顧,結果長時間的累積下,這些受照顧者真的變成失智症了?」
當時我們都沉默了一會,因為這的確值得讓我好好思考。老化帶來的身體機能衰弱是必然的,有時甚至會連帶影響大腦的記憶功能;可是這一些指標並非足以說明一個人罹患了失智症,何況我自己也不會用「罹患」來描述患病者。在我目前訪談的對象,有家長、議員、個案專員、長照服務員,他們經常跟我說,是家人認為自己家中的長輩罹患失智症,或者會直接拿身心障礙手冊給我看
「上面都說我爸失智了,不然還能是甚麼?」
彷彿我們可以用這些證明、診斷書去概括我們對家人幾十年的認識。聽到我採訪的對象這麼回應我時,我經常會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假設今天家中的長輩有80%的失智行為(提問、忘記自己吃過藥、或是記不得今天星期幾)﹐20%的正常行為(平常的聊天、對談、開玩笑)。在這樣兩者交織的狀況下,你要如何分辨呢?
╴
我用阿嬤的例子舉例;有次我坐在阿嬤旁邊陪她看電視,我問阿嬤
「阿嬤要不要去洗頭?」
倒也不是我真的要帶阿嬤去洗,只不過平時我會利用這些小問題來跟阿嬤互動;不過次很特別的是,我重複問了四次,問到阿嬤都覺得我很煩(很像平常手足間的打鬧)當我問到第四次的時候,阿嬤突然說
「诶~阿維(阿嬤都這麼叫我)你是要問幾遍,你已經跟我講第四遍了耶!」
當下我覺得好笑,便打住了繼續問下去的念頭。因為阿嬤竟然知道我問了四遍!之前在長期照護的個管師來評估時,不管個管師問了甚麼阿嬤都記不太清楚,也回答的支支吾吾。然而,在那一次半開玩笑的打鬧間,阿嬤的那20%充分地在跟我互動;或者說,其實不只20%也許會更多,就如同我對於失智症的觀點,是一種連結的缺失所導致的行為異常。
滿足了長輩渴望被關愛的心情,正常化的跡象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