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怎麼做兒童哲學?

最近比較少更新,主要是在研究兒童哲學。
近來台大兒童哲學工作坊漸上軌道,週末會在臺北、新竹開課,夏令營更是接到台南、高雄的合作案。本來在和同事討論更進一步的課程模式,現在遇到疫情,也得嘗試做線上版本。
講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問:兒童也能懂哲學?其實早在上個世紀的七零年代,就已有人提出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概念,隔了幾十年,早已出現各式各樣不同的教學嘗試。2018年我去北京參加世界哲學大會時,就有好幾個兒童哲學的專門場次。
但這裡就不細數發展史了,直接講我自己的體驗與認知。
和學院哲學比較的話,兒童(這裡主要指小學生,但有人認為中學生也算在兒童哲學的概念裡)的確不太可能搞懂哲學術語或理論,就算能搞懂也很快就忘掉了。但要提供利於思辨的環境,讓兒童們熟悉哲學討論的方式與流程,絕對可行。
據我經驗,小孩子的想法與反應很直接,如果你能找到他們感覺新奇的點,加上好的提問,他們會很踴躍發言(雖然難免歪樓)。
對於新奇點,我目前還沒辦法很好地描述,它不見得要是內容上的新奇,而比較像是情感、情境或情節上的,講直接點就是敘事或對白手法。所以有時同一件事你換個角度講,或是加入一些特殊元素(譬如兩人之間某種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往往能收到莫名熱烈的反應。當然,吸引小孩子注意有很多種方式,我只是講我比較擅長的。
這也就代表,相較於給中學生或成人的課程,兒童哲學對互動性的要求更高。除了許多小孩子沒辦法乾坐著聽你講幾十分鐘,有時更直接說好無聊以外,這也能夠突顯兒童哲學與其他兒童教育的差異。
簡而言之,我們必須藉由互動來讓小孩子熟悉哲學式的反思與討論,也就因為如此,如何開發出完整的互動風格與模式,幾乎就決定了課程的品質。
此外,隨著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家長們更關注教育,也更願意投資於下一代身上,這使得整個教育市場逐漸擴大。
有人可能會說,台灣不是有明顯的少子化嗎?我的答案是,對台灣的未成年教育市場而言,少子化與M型化是同時發生的。雖然受種種壓力影響,許多人無法在小孩子身上投資太多,但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們,其實更願意嘗試也更願意投入心力與資源。
這就導致,雖然中小學生的人數逐年減少,但願意投入金錢的比例則可能在升高,所以整個市場不降反升。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推測,也沒有什麼統計或調查證實。
總之在我看來,台灣整體的社會文化氛圍,正在往強調思辨或靈活思考的方向走,教育市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趨勢。在先前一段時間裡,很多人想要做高中哲學推廣,但國中、小學其實也可以做,甚至更應該做,因為學生越早對思辨有好感,就越多機會來接觸與學習哲學,或是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
有人說,教育是我們關注下一代的最佳方式;也有人說,大家花一堆資源在爭少數頂尖大學名額,是一種浪費。有時我會覺得,現在研究並實踐兒童哲學,就是在投資未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