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生存》導讀—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在生物學的教學現場上,我經常聽到學生高談「適者生存」、「某某種特質或性狀比較好」(例如高、黝黑、腿長、長壽)。在台灣的諸多社會議題中,我們也常看到某些媒體寵兒高談「物競天擇」與「達爾文怎麼說」。事實上我們的教育與社會認知對演化生物學有許許多多的誤解,而在那種以訛傳訛、自以為很懂、又一知半解的狀態下,整個社會對演化生物學的理解就全部轉向「社會達爾文主義」那套邏輯,所以每每在面對與評論議題時冒出對「人」與「其它生物」各種特質的偏見(例如:什麼樣的膚色與身高是正常),還會振振有詞而不自知。
但是真正的演化生物學者絕對不會輕易地把任何生物的任何特質稱之為「絕對的好」、「絕對的壞」、「絕對的優勢」,或「絕對的劣勢」。這又是為什麼呢?
就算沒有任何生物學基礎,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什麼叫「此一時彼一時」、「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幫你關上門時必然又幫你開了一扇窗」、「有一好沒兩好」、「有一失必有一得」、「因禍得福」或「禍福相倚」。以上這些成語的意思不外乎是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雲」,外在環境的變動是很快,而且不易預期的,而且什麼樣的因子在什麼樣的的組合?什麼樣的時間點?什麼樣的強度與頻度,能夠對一個生物個體、族群,或整個物種造成短期、中期或長期的效應是不容易推測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輕易地把一種特質,在此就稱為「性狀」好了,貼上「好不好」或「有沒有用」的標籤。
在演化生態學上有幾個中心思想是可以支持「此一時彼一時」或「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觀點的。在普通生物學的演化學章節上經常會提到「天擇的三個基本模型」。第一個被稱為「方向性天擇」、第二個被稱為「穩定性天擇」,而第三個則被稱為「干擾性天擇」。所謂的方向性天擇的意思是說,有一群生物的某個性狀的頻度與性狀的寬度之間原本可能呈現一個常態分布,但是受到某種天擇壓力之後,演化的方向朝向性狀的一側(例如身高變高),而另一側的性狀(例如身高矮)在族群中的頻度就變得很低。而穩定性天擇的意思是說,天擇的作用有利於原本頻度就較高的性狀,使得具備該性狀的個體頻度越來越高,但身高很高的,和身高很矮的個體卻越來越少。而干擾性天擇的作用則恰恰相反,其作用的後果會讓性狀朝向多元發展,不會偏向一方,也不會集中於多數個體。而這些天擇作用之所以在不同的個體或族群有著不同的效應,便因為時空環境的多變能造就生物遺傳的多樣性。如果沒有這樣的多樣性產生機制,我們這樣的生物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此外演化生物學還有另一個中心思想就是「面對任何現象都會考量好處、代價與權衡」。好比說在水族館中很常見的寵物魚——花斑劍尾魚(俗稱紅太陽)的身上有很多黑色斑點。這些黑色斑點其實來自於黑色素細胞的過量產生,簡言之就是類似皮膚癌的東西。如果這樣的黑斑長在身上還不要緊,但若長在尾鰭上就可能造成尾鰭的破損。但是這種看似病態的特徵為何能夠在這種魚類身上留下來呢?那是因為這類魚的雌性在婚配上偏好有這種大量黑色素細胞的雄魚,所以天擇作用或許不利於這種魚的雄性的生存,但是雌性選擇卻又能夠給予這種性狀在婚配上的優勢,使得這種遺傳性「疾病」有機會被保留下來。
那麼這樣的利益一定會惠及個體?還是也能惠及整個族群或整個物種呢?這當然也得視情況而定。許多人之所以奉行社會達爾文主義,以為人完全是弱肉強食的產物,是因為他們忘了除了利己主義之外,演化生物學說一樣支持利它主義的存在,並視利它主義有利於整個群體或物種的延續與適存。
而這樣的案例不只在人類,也在許許多多的生物身上都能看見,但是難就難在如何偵測與衡量那些在一個時空環境看似是病,但在另一個時空環境卻成為優勢的特質。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叫《病者生存》,聽起來似乎是有些顛覆一般人的認知,然而其實這個書名並沒有任何誇飾,反而是很真誠地描繪演化理論如何解釋芸芸眾生各種面貌的生成、適應,與茁壯的過程。所以在觀看這本書的時候,請記得一定要丟掉你對很多特質的成見、丟掉你對你以為的演化論的成見。請仔細地閱讀這本書中所有的案例與故事,相信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們更能夠理解疾病,也能夠理解一個性狀之所以被稱為「病」是有時空因素的,當時空因素錯置、倒轉、或交換之後,過去的劣勢就有可能成為日後的優勢,而今日看似風光得意,誰又知道在另一個空間或地質年代,風水輪流轉,就只能屈居下風了呢?
- 書名:《病者生存:為何我們需要疾病?一位美國怪咖醫生顛覆你對疾病的看法!》
- 作者:沙隆.莫艾倫(Sharon Moalem,1977~)、強納生.普斯(Jonathan Prince)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