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構思一份「心得型」簡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這幾年有機會受邀到不同單位觀看學生們的簡報,有些是「閱讀」心得簡報,有些是「電影」心得的簡報,有些則是「參與完某個活動或營隊」之後的成果心得簡報,但在我看來這些其實都算是屬於同一種「心得型」的簡報,有的只是「形式」的不同罷了。
但觀看的過程中發現,常會發現一些簡報有些可惜,例如有時候一場十分鐘的簡報,有些同學的報告卻花了八到九分鐘極大的篇幅在介紹書籍、電影或是活動本身,但是簡報中卻少了最重要最關鍵的元素,也就是「報告者」本身的身影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觀眾想知道的是看完書看完電影參加完活動,你自己的「觀點」是什麼?你與其之間的「交集」是什麼?
有時候「極端」一點來說,我甚至認為心得簡報不應只是單純的摘要與資料整理,應該是一種「再創作」的概念,就像是拍攝者拍了一張照片,但是不同的觀看者可能在影像中看到不同的映射、意義與內涵,甚至或許拍攝者本無意但觀看者卻在當中看到新意,某個角度來說也是一種有趣的共同「再詮釋、再創作」的概念。
重要的並不只是書籍、電影或是活動本身,重要的是你與其交織碰撞而產生的「共鳴」、「連結」、「思辨」與「漣漪」才是你的心得型簡報與別人與眾不同最具價值的「賣點」所在
否則書摘、電影預告與活動介紹網路上關鍵字隨手一查,就可以查找到一堆資料,而你的心得簡報跟這一堆資料又有什麼不同與意義呢?
因此,為了改善這樣的問題,下面江江將會分享 3個讓心得型簡報內容更具交集、深度與廣度的小訣竅:

(一)積極的自我提問與對話:

不管是閱讀書籍、觀看電影或是參加講座活動,你會在這過程中輸入很多新的資訊與知識,但是如果你想要把學習到的內容輸出做成一份獨一無二的精采心得簡報,單單只是把你記錄的重點做報告是不夠的。
你必須開始在過程中積極的與創作者展開「提問與對話」,在演化的過程中,人的大腦本能上是很依照慣性很懶得動的,以避免能量上的消耗,因此,如果要讓你的腦袋動起來,就必須有意識更「主動」的進行自我「提問」,這樣可以刺激大腦讓輸入的資訊可以不斷被重複提取,與自我腦中的資訊建立更多的「連結交集」關係,無形中可以讓知識之間建立更多更穩定的結構與脈絡,也才有可能內化成為更長期的知識記憶,成為我們簡報內容最好的素材庫。以下分享兩個我常用的提問架構:
(1)自我提問架構一
(a)輸入未知:書籍、電影與活動參與告訴我哪些我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b)打破已知:書籍、電影與活動參與在哪些地方改變我過去既有的觀點
(c)啟發應用:書籍、電影與活動參與讓我有什麼新的啟發與點子
不管觀看任何主題的簡報,本月質上觀眾都不希望浪費時間,都希望在這份簡報中得到啟發得到收穫,但這背後往往源自於三件事情的問答思考,你必須先自己能回答這些事情,觀眾也才有可能從你的簡報分享中獲得類似的收穫。
(a)輸入未知:書中能不能告訴我一些與我有關,但我原本卻不知道不瞭解的事情,透過你的分享,我在當中獲得了我需要的新知。
(b)打破已知:書中能不能打破翻轉一些我過去既有的觀點,能不能讓我有新的角度重新來審視觀看一件事情,這往往也會讓觀眾有強烈獲得的感覺。
(c)啟發應用: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輸入吸收只是基本,該如何內化實踐應用在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才是重點,可以思考這些藉由書本活動的輸入,能否為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的種種帶來一些啟發,該怎麼轉化成一個小行動,看是否能真的帶來一些不同的可能與改變,甚至於久而久之內化成長久的習慣系統,不斷累積複利將會非常可觀。甚至如果時間許可,更鼓勵你在簡報中放入你第一人稱親身將書中所學應用在生活與工作後的心得與體會,是否符合你當初的預期?又或是哪裡產生了不同出入?背後有什麼可能的原因等等,這份簡報就會因為你的這個部分變得獨一無二更具價值,而不再只是網路上二手資料的整理而已。
(2)自我提問架構二
在搜尋引擎上搜尋 「ORID」四個字應該就可以搜尋到不少相關資訊,不管是用在課程、會議或讀書會的引導提問,甚至是唐鳳以ORID 焦點討論法的架構來更適切回覆網友留言等等,你會發現它是從左到右,由淺至深,像撥洋蔥般從客觀事實出發,透過接連的問題慢慢與個人產生更多更深層的連結與交集,也很適合用來對自己提問,藉由問題的刺激促進自己的反思,深化簡報的內容,不管是閱讀或是電影心得,又或是活動參與的心得簡報都相當適用。
自我提問不管是架構一或是架構二,扣除掉一些天賦異秉或是經過訓練的高手,老實說如果你只是快速將書翻閱一次的話,光是要快速理解書中內容的重點就已經很辛苦了,更遑論要進行「提問對話」了。因此,建議也可以嘗試將一本書在不同時間點多翻幾遍,每次帶著不同的問題觀點來快速翻閱書的內容,有時會發現原先沒有注意到的重點與內容,或是把同一本書看出新的滋味,也是挺有意思的,推薦給大家。

(二)增加廣度,建立橫向聯繫

心得型簡報我覺得或許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種「小型策展」的概念,可以提煉出書籍或是電影中的某一個重點概念,概念絕不會只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孤島,試著把概念建立更多連結聯繫,回想自己過往的生活經驗與工作經歷,或是課堂會議上聽過的案例,或是網路上瀏覽過影片與故事,試著與書中概念相互進行比對與驗證,是否能一樣行得通?或是只有部分行得通,部分是有差異的?又或是完全與書中概念相反衝突?又或是能補充延伸書中所提到的概念,讓概念更具體有更多不同的面向。
這樣的分享往往是過去我參加讀書會經驗中最精采的部份,你可以看到跟你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專業的夥伴,明明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卻有完全不同角度面向的剖析,甚至是聽到不少產業案例背後的八卦祕辛,那就又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了 XD,幫助你跨出自己知識邊界的限制與盲區,否則總是跟同領域的一群人聊天對話,你會發現大家的觀點都很像,拿起鐵鎚看什麼都像釘子,但是這樣其實很難增加自己思考的廣度與眼界,反而失去了讀書會的價值與意義。
「相同」創造了連結聯繫,但「相異」才能有更多的突破與成長,更豐富我們的認知,更增加我們的思考層次。
甚至更進階你也可以考慮發展「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主題閱讀」,找出關於同一主題幾本有代表性的書籍或是電影,或著用書找書追本溯源,幾本書同時觀看閱讀進行印證比較,看看有哪些共通點與相異點,甚至是完全相反論點的書籍相互辯證更好,可以讓你對主題可以有更完整更全面的知識脈絡。

(三)增加深度,發展「批判性思考」

第三個心得簡報的建議,老實說是我認為生長在台灣的我們最難也是最少做到的,包括我自己,因為傳統填鴨式教育的養成,大多是訓練我們資訊來了,就要以最快的速度照單全收,有效率的背誦吸收應用某些知識,但是卻鮮少有機會回到根本,去懷疑質疑某些觀點意見是否必要?真的是對的嗎?到底這些資訊是「事實」還是作者的「意見」? 還是只是部分正確?觀點推論是否有錯誤?觀點背後的論據來自於什麼單位?是否具有足夠的公正性?等等問題,這些就是我的第三個建議:「永遠要記得帶著質疑態度去批判性思考」。
生活在現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觀看書籍也好,欣賞影片也罷,如何避免人云亦云,建立自我的「觀點」很重要,而建立觀點前,對資訊養成謹慎質疑的習慣就變成必備的功課,可以在過程中試著與書本或電影來對話,進行提問質疑與反思,例如:
0、 區分內容是社會「事實」/還是創作者「意見觀點」?
1、創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2、他的觀點中關鍵詞是什麼定義?
3、他對觀點提出了論據嗎?
4、他的論據是可信來源的嗎?
5、 他從論據到論點的論證符合邏輯嗎?是否過度簡化了呢?
6、決定,你為何選擇支持或反對或部分支持
批判性思考倒不一定是如同字面上比較負面批判為反對而反對的意味,是一種不斷正反思辨跳進又跳出的過程,有時候我們跟作者意見不同,可以思考是為什麼?到底哪裡有差異?有時候我們覺得跟作者意見一樣,但是你可以挪出這個意見,想看是否有對立面的人或說法,為什麼她們這樣說?甚至可以歸納出自己的想法(說不定是綜合歸納或提出某種修正限制、或根本是全新的看法)。不一定是要站在「主流」又或是「邊緣」的價值觀,試著跳脫原本的認知框架換位思考,變身成別人以更多元的角度面向來謹慎反思,便是批判性閱讀希望達到的位置,也藉由這樣的過程幫助你更容易在寫作或是簡報的過程中,跳脫一般普羅大眾的認知,能以更不同更吸引人的視角切入觀點。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能維持正常的能力。– 轉錄自《高手思維》一書
此外,有時候思考不只「往前」追問(why), 例如可以對事物的發生現狀連續追問五個為什麼,強迫自己找到根本原因,也可以「往後」追問影響, 對現象的出現連續推理五個可能產生的結果,找出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影響與未來趨勢, 在腦中建立更長的「因果關係鏈」,然後串連寫出有效的「前因後果」觀點分析。
必須說有時候為什麼有人想聽你說話,某個角度就在於你在某個觀點是否有辦法比聽的人想得更遠更深而已。

文章總結

以上是三點關於「心得型」簡報的建議,一般來說心得型簡報有三個不同進程:
(a)最初階段,在於能掌握書中的內容,能選出把握書中的幾個讓你感到特別印象深刻的部分,「用自己的話」來將重點陳述說明,大概就會有所謂的基本分數。
(b)中間階段,如能將書中的內容對外延伸產生交集,例如連結到個人的成長經歷與生活經驗來說明會更有說服力,不然就是延伸相關的新聞時事、案例與網路影片作為例子,能補充延伸書中所提到的概念,讓概念更具體有更多不同的面向。
當然如果你看過同類型的作品或同一個作家、導演的作品,也可以拿來比較一下其中的差異,突顯其特色。常常可以讓觀眾覺得你涉獵廣泛,也會讓簡報更加有深度。
(c)進階階段,能進行批判性思考,是一種不斷正反思辨跳進又跳出的過程,有時候我們跟作者意見不同,可以思考是為什麼?到底哪裡有差異?有時候我們覺得跟作者意見一樣,但是你可以跳出這個意見,想看是否有對立面的人或說法,為什麼這樣說?慢慢帶出屬於自己的觀點。(觀點可以是綜合歸納或提出某種修正或根本是全新的看法)。
甚至如果時間許可,進階階段更鼓勵你在簡報中放入你第一人稱親身將書中所學應用在生活與工作後的心得與體會,是否符合你當初的預期?又或是哪裡產生了不同出入?背後有什麼可能的原因等等,這份簡報就會因為你第一手經驗而更加值也更獨一無二。

延伸文章與書籍參考

培養批判思考習慣,快速辨識數位產業界的各種吹牛/Mr. Sophie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你每天都從不同管道,接收到極多「含水量」極高的資訊;例如某新創公司的驚人成長數據、某產業大神神奇的成功故事、某媒體的產業發展趨勢研究等等。medium.coma
閱讀分享|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考」?(WTF is Critical Thinking?)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常常很看見批判性思考(Critial Thinking)這幾個字出現在各種地方,舉凡像是:各種 Job Requirement…medium.coma
我是Chuck 江江,對簡報演講與資訊視覺化表達有濃厚的興趣與鑽研,也在不同的公司行號、政府機關與大專院校進行簡報相關主題的教學與分享,累積超過上百場的教學經驗,有這方面開課的需求,歡迎與我聯繫,用簡報談你所想傳你所愛。
我的聯絡信箱:chuck30804@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9內容數
我是江樵 Chuck,對簡報演講與資訊視覺化表達有濃厚的興趣與鑽研,也在不同的公司行號、政府機關與大專院校進行簡報相關主題的教學與分享,累積超過上百場的教學經驗,有這方面開課的需求,歡迎與我聯繫,用簡報談你所想提升你的價值。 我的聯絡信箱:chuck30804@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uck Chi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每天新聞媒體都是「武漢肺炎」的議題,剛好在臉書塗鴉牆上看到朋友分享了這場五年前比爾蓋茲彷彿「先知」「神預言」般的 TED 演講,花了些時間在看完之後,也試著拆解比爾蓋茲在這場簡報所運用的簡報架構與手法,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演講時間不長只有八分鐘,有興趣也可以看看(可以打開右下角的
常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公部門或是網友們的簡報,有的時候收到網友們不少的批評與指教,例如上頭這份行政院法務部前陣子發布的「毒品危害防制修正」懶人包簡報就面臨著這樣尷尬的問題與狀況。 因此本篇的重點將依作者過去的經驗,分享在設計製作簡報時,該如何盡可能運用一些簡
最近每天新聞媒體都是「武漢肺炎」的議題,剛好在臉書塗鴉牆上看到朋友分享了這場五年前比爾蓋茲彷彿「先知」「神預言」般的 TED 演講,花了些時間在看完之後,也試著拆解比爾蓋茲在這場簡報所運用的簡報架構與手法,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演講時間不長只有八分鐘,有興趣也可以看看(可以打開右下角的
常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公部門或是網友們的簡報,有的時候收到網友們不少的批評與指教,例如上頭這份行政院法務部前陣子發布的「毒品危害防制修正」懶人包簡報就面臨著這樣尷尬的問題與狀況。 因此本篇的重點將依作者過去的經驗,分享在設計製作簡報時,該如何盡可能運用一些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嗨,在準備客戶簡報或會議活動時,是不是有一些困惑或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幾個常見的簡報迷思,幫助你提升簡報效果,讓你的表達更有力!
1) 使用反思來推動行動: - 「思考,不是為了找到‘我是誰’,而是為了促進行動,並歸納反饋的經驗。」這句話摘錄自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50講課程,強調思考應該用來促進行動,並從中歸納出有價值的經驗。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可以定期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行為和結果,從中找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
寫短文是為了與有趣的想法邂逅,然後把有趣的想法在自己的腦中過一過。 讀書讀到一段有意思,如果沒有寫作,那留下的印象少, 其實跟沒讀書一樣。 而避免這樣徒勞無功的秘訣,就是利用山口拓郎說的,要將自己的意見「具體化」。
很少看到大家寫漫畫心得,這邊想來簡單舉例一下我怎麼寫一個漫畫的心得。看到喜歡的漫畫第一個心得通常是「這真好看」之類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不夠具體,所以可以透過拆解自己如何被感動的過程,來描述出一個大家都能共感的心得,當然大家被感動的點不同,但是具體說出自己被感動的地方,是很重要的呢。此外,心得並非只是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了什麼是簡報,以及一些應用簡報能力的職場和生活場景,今天我們來聊聊「問題簡報」中的常見症狀,以及如何避免它們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可能看似微小,但卻很有可能大大影響我們的交流效果。 常見症狀一:忽視觀眾需求 很多簡報講者只關注自己想說什麼,而忽略了觀眾想聽什麼。這會
  如果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最直接有效不是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是把重心放在描述自己看過或經歷過,使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些「畫面」。如果我認識到這個對象的方式能夠被盡可能清晰地再現出來,我相信看到的人總能或多或少產生我產生過的感受,去自發地認識到所謂「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閱讀或學習的機會,但如果只有單純輸入,沒有輸出的話,其實等於白白浪費掉當初看書/閱讀/學習的時間了。想提升自己,最有效的鍛鍊方法就是「寫讀後感想」。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寫讀書心得的方法,讓你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學習。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是否會跟創作者討論作品的內容? 創作者的內容是他獨一無二的部分,我要做的是強化這個部分,讓實體成品在視覺、觸覺、甚至嗅覺上有更加不同的感受。
寫作是一個無盡發想的過程,在各個主題下有著多樣的分享類型,然而,若欲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持之以恆地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分享是不可或缺,依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邏輯的建構文章主題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嗨,在準備客戶簡報或會議活動時,是不是有一些困惑或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幾個常見的簡報迷思,幫助你提升簡報效果,讓你的表達更有力!
1) 使用反思來推動行動: - 「思考,不是為了找到‘我是誰’,而是為了促進行動,並歸納反饋的經驗。」這句話摘錄自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50講課程,強調思考應該用來促進行動,並從中歸納出有價值的經驗。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可以定期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行為和結果,從中找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
寫短文是為了與有趣的想法邂逅,然後把有趣的想法在自己的腦中過一過。 讀書讀到一段有意思,如果沒有寫作,那留下的印象少, 其實跟沒讀書一樣。 而避免這樣徒勞無功的秘訣,就是利用山口拓郎說的,要將自己的意見「具體化」。
很少看到大家寫漫畫心得,這邊想來簡單舉例一下我怎麼寫一個漫畫的心得。看到喜歡的漫畫第一個心得通常是「這真好看」之類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不夠具體,所以可以透過拆解自己如何被感動的過程,來描述出一個大家都能共感的心得,當然大家被感動的點不同,但是具體說出自己被感動的地方,是很重要的呢。此外,心得並非只是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了什麼是簡報,以及一些應用簡報能力的職場和生活場景,今天我們來聊聊「問題簡報」中的常見症狀,以及如何避免它們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可能看似微小,但卻很有可能大大影響我們的交流效果。 常見症狀一:忽視觀眾需求 很多簡報講者只關注自己想說什麼,而忽略了觀眾想聽什麼。這會
  如果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最直接有效不是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是把重心放在描述自己看過或經歷過,使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些「畫面」。如果我認識到這個對象的方式能夠被盡可能清晰地再現出來,我相信看到的人總能或多或少產生我產生過的感受,去自發地認識到所謂「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閱讀或學習的機會,但如果只有單純輸入,沒有輸出的話,其實等於白白浪費掉當初看書/閱讀/學習的時間了。想提升自己,最有效的鍛鍊方法就是「寫讀後感想」。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寫讀書心得的方法,讓你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學習。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是否會跟創作者討論作品的內容? 創作者的內容是他獨一無二的部分,我要做的是強化這個部分,讓實體成品在視覺、觸覺、甚至嗅覺上有更加不同的感受。
寫作是一個無盡發想的過程,在各個主題下有著多樣的分享類型,然而,若欲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持之以恆地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分享是不可或缺,依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邏輯的建構文章主題變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