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Think Again心得後語

究竟什麼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我覺得閱讀時總是可以讓人不斷的遭遇驚喜,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尤其當這樣的書是建構在所謂的科學硬知識之上時,卻能夠在作者精緻的論述中,令讀者讚嘆:「啊!原來可以這樣想!」、「原來可以這樣組合」、「原來可以這樣延伸」。這樣的作者讓我敬佩,這樣的知識讓我雀躍。
特別是讀這本書時,剛好各群組戰成一團。我當然也有立場,也不免加入戰局。但是,讀書的過程也是一種反省的歷程,彷彿在照妖鏡中看見了自己的偏執。所以,試著用一些觀察對照著寫了很有個人詮釋的三篇心得,其實也在一個好友群組中嘗試用書中所建議的方法去與朋友「討論」。雖說,在不純熟的技巧下,談不上成功。但絕對很清晰對自我的反省過程。我也因此感謝作者。

知識的樂趣,是創造出新的理解之可能性
讀這本書,除了照妖鏡效果之外,我特別想再多強調把知識更延伸出去的喜悅。其實,書中所列的很多心理學研究結果,過去多少也有些熟悉,但是Adam Grant組合這些研究的聰明,以及敘說的方式,又賦予了這些研究資料新的生命。
有人說,我們這些做科學心理學研究的人太強調實徵主義,一直追求其實不存在的「客觀」,所以也陷入了另一種偏執。這我倒是覺得冤枉了!我完全不覺得做研究是在找客觀的真理。即便是實徵性的研究其實也只是透過一個共同接受的程序下的對話方式罷了。而對話,是為了知識與理解的延伸。
先前讀E. Langer的書,她講到一句話讓我還蠻感慨的。她說:我們研究的是「可能性」,而不是「事實」。過去幾年心理學陷入很多經典研究結果無法被複製的危機,也因而產生不少對心理學科學性的質疑。但我記得我的老師(M. Zuckerman)曾經說:「不用太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我覺得他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者的失職。

還在等待討論著被繼續討論的議題
雖然心得書寫告了一段落,但其實應該這書還有不少可以持續寫心得的議題,例如在這本書中還提出下面一些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例如:
  • 謙虛怎樣和自信並存?
  • 親和性高的人是否就不能與人有好的爭辯?
  • 向不同論述的對方問「How」,比問「Why」更能解決爭端?
  • 好的協商者,為何其實講得不多,不是靠多能表現說服力?
  • 最佳未來預測者的重要特質是什麼?
  • 為何提供相反訊息反而會強化防禦?「理性辯論」為何得到相反的結果?
  • 有影響力的傾聽(influential listening)以及促發動機的晤談(motivatoal interview)有什麼特性,所以能夠促發改變?
  • "inverse charisma";被下屬評量為最糟的經理人中,94%的人自認為是很優的傾聽者。三分之一的女性認為他們的寵物都比伴侶更能聽懂他們。這個誤差是怎麼出現的?
  • 為何一個很有魅力的講者,反而可能是造成學習的陷阱?
  • 快樂,究竟來自於人們擁有簡單或複雜的思考?
  • 像這樣強調開放的書,要怎樣寫下「結論」?
但寫了這三篇,我囉唆得也差不多了。等中文版出來後或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加入閱讀,我會耐心等待各位朋友持續讓我眼睛一亮的論述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