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舒適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重新思考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面向都不是難事。說到我們的所有物時,我們會樂於更新 — 當我們的衣物過時了,我們會汰舊換新;當廚房趕不上流行,我們會重新裝潢。然而,如果說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我們傾向於堅持己見。心理學家把它稱為抓住及凍結。


我們喜歡確信的自在勝過懷疑的不自在,而且我們會堅定信念之後不再更動。我們會嘲笑別人還在使用Windows 95,卻對自己在1995年就形成的看法緊抓不放;我們聆聽那些使我們感覺良好的觀點,而不是讓我們更努力思考的想法。」


《逆思維》的作者Adam Grant,在他的學術生涯中,他發現人們習慣用最舒適的方式來思考,很少去懷疑或挑戰自己的信念,導致堅持己見、自以為聰明、離不開同溫層的情形不斷發生。


這讓我想到去年修了一堂整學期都在自我介紹的英語溝通課,那堂課唯一的收穫就是老師告訴我:「人們常說要勇於跳出舒適圈,但舒適何嘗不是好事?是不是可以換個思考,想辦法讓自己”擴大”舒適圈。」


這句話也烙印下來了,整學期唯一記得的。


「舒適圈」是人創造出來形容生存於世界上最自在的環境,但舒適圈往往不是刻意製造而是自然形成的,從陌生的嘗試到經驗的累積,形成判斷的自信後再重複循環,最終長成「自在」的舒適圈。


在關鍵評論上的一篇文也提到「跳脫」其實是一個假議題,更健康的思考應該是「擴大」,找尋原有累積舒適圈的連結,利用連結,減少從陌生嘗試到判斷自信的循環過程。


「人類的天性就是在一個陌生危險的環境下,會自動激發拼命生存下去的潛能,但同時亦會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等副作用,所以在陌生事物挑戰及已知舒適環境的平衡上一定要拿捏。常勝將軍經常打勝仗,並不是因為他最會打仗,而是他懂得選擇戰場。」


曾經也和朋友討論到舒服和舒適的差異,有人用房間來比喻他的心態:在那個他自己的房間,常常會覺得舒服但不一定舒適。


這就是中文字本身和人們解讀有趣的地方了。


在我看來,舒服是出自於自身的感受,而舒適除了自己,可能還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會被世俗框架制約;就像舒適圈這個議題,通常也是會受到自己以外的人或環境影響,決定我們擴大/跳出的方向或意願。


如果可以舒適度日,誰想要難受,對吧?


這不是容易的事,這個社會多數時候不是那麼友善,願我們都能換個角度思考,以積極和讓自己舒服的心態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avatar-img
1會員
34內容數
爺爺還在世時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現在他走了,留下我繼續蓋房子。 如果你需要聯絡我,可以寄信到這裡:nininglemon@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泥的黃金屋 的其他內容
在《大人學選擇》這本書的前導第三章開頭就提到,「選擇」是很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就是在未知的狀況下「賭一把」。 大部分的人生悲劇,往往來自於當事人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做了可能影響後半輩子、數十年的選擇。這讓我想到曾經學長說的「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只是一句屁話。」
在網路上打TED 一定會跑出這則影片: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拖延大師的腦袋在想什麼),目前在youtube上有5118萬次觀看,是目前TED頻道最多人看的短講。
有個對千禧世代的研究,問他們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超過八成說主要的目標是變得富有,另有五成的說另一個主要的目標是有響亮的名聲;我們被灌輸概念-為了有美好的生活,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追求的。 大家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為他們帶來什麼結果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人生所知道的絕大部份來自於訴請別人記起過
「這十年來,我特別將創作焦點放在自己與他者的身分認同,描寫孤獨現代人的實存樣貌。 然而『我是什麼?』這個問題,在現今急遽改變、多樣化的世界裡,有著更複雜的樣貌。」 ——平野啓一郎
「不一樣」是正常的, 你活著就值得被好好對待、尊重,不論對象是他人還是自己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 你會發現 你會訝異 你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 你會鼻酸 你會流淚 只要你能聽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 /
在《大人學選擇》這本書的前導第三章開頭就提到,「選擇」是很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就是在未知的狀況下「賭一把」。 大部分的人生悲劇,往往來自於當事人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做了可能影響後半輩子、數十年的選擇。這讓我想到曾經學長說的「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只是一句屁話。」
在網路上打TED 一定會跑出這則影片: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拖延大師的腦袋在想什麼),目前在youtube上有5118萬次觀看,是目前TED頻道最多人看的短講。
有個對千禧世代的研究,問他們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超過八成說主要的目標是變得富有,另有五成的說另一個主要的目標是有響亮的名聲;我們被灌輸概念-為了有美好的生活,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追求的。 大家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為他們帶來什麼結果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人生所知道的絕大部份來自於訴請別人記起過
「這十年來,我特別將創作焦點放在自己與他者的身分認同,描寫孤獨現代人的實存樣貌。 然而『我是什麼?』這個問題,在現今急遽改變、多樣化的世界裡,有著更複雜的樣貌。」 ——平野啓一郎
「不一樣」是正常的, 你活著就值得被好好對待、尊重,不論對象是他人還是自己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 你會發現 你會訝異 你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 你會鼻酸 你會流淚 只要你能聽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例如:親密的關係、有趣的工作、舒適的家等等,但我們卻常常對這些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喜悅和感激。同樣地,我們也可能對周遭一些負面的事物,例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人際關係中的裂痕、工作中的效率低下等,漸漸麻木,不再試圖改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我們又该如何重新發現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原先腦海中的「新生活的想像」發生了變化,新是特別的新,但卻不太確定還足不足以生活下去。我們喜愛任何人事物與生活方式的時候,總是使用現在簡單式,那雖然只是當下的一種感受,卻被我們誤以為永恆。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Thumbnail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是《Think again》,重新思考,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思考有慣性,喜歡用舒服的方式思考,很少挑戰固有的信念,長久下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來僵化,看不到其他想法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例如:親密的關係、有趣的工作、舒適的家等等,但我們卻常常對這些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喜悅和感激。同樣地,我們也可能對周遭一些負面的事物,例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人際關係中的裂痕、工作中的效率低下等,漸漸麻木,不再試圖改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我們又该如何重新發現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原先腦海中的「新生活的想像」發生了變化,新是特別的新,但卻不太確定還足不足以生活下去。我們喜愛任何人事物與生活方式的時候,總是使用現在簡單式,那雖然只是當下的一種感受,卻被我們誤以為永恆。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Thumbnail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是《Think again》,重新思考,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思考有慣性,喜歡用舒服的方式思考,很少挑戰固有的信念,長久下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來僵化,看不到其他想法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