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文系,不知道你想到什麼?
就大家的印象裡,大概覺得中文系,一定有很多愛看書的人吧?
不不不,絕對大錯特錯。
對於受到中文系的學術氛圍熏陶之下,我們能感受到讀書人一詞,其實不僅僅是上過學這最簡單的意義。但就僅僅閱讀這麼一個基礎條件,其實是連中文系的人都不一定具備的——有些人至少為了升學還願意讀,有些人是根本就不看任何課程外的書了。
但閱讀本就不該是僅為了學業,更不是為了呼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句,在中文系裡鍾愛閱讀的人們,往往其實被文字裡那更流傳下來的情感所吸引。那些一代代人流傳下來在文字裡的瑰寶,是一片值得我們去探尋的寶藏,閱讀在以前就為讀書人所追捧,現在更是難以忽視閱讀這件事了。
然而,現在世界紛亂,我們更要閱讀。
和平年代的尾巴?
我成長的年代,應該說我的童年是所謂的2000年~到2015年這段日子,說它是和平年代是斬釘截鐵的事實也不為過。台海之間的關係逐漸進入相對緩和且密切交流的時期,雖然政治聲量仍然處處被打壓,但也確實處處都是安逸。
而近年來,台海之間的兩岸關係確實緊繃了不少,那如惰性氣體般的安逸也衝散了許多。但就我個人而言,紛亂的狀態其實早就在我的內在存在很久了。
坎坷不斷的青春期、難以癒合的心理創傷,還有也許是我自身的軟弱,逃避現實成了我最熟練的事情了。在那些遠離現實的日子裡,我都躲在一部部小說的世界裡,隨著主角冒險,看人情世故裡最黑暗的、最光明的所有人性。
也許是種天賦,我在看小說時是有圖像的,角色們在我閱讀時總是能夠在我腦裡活過來,忘卻了自身的存在;在劇情上甚至不太需要往前回顧,而且看完後劇情要多年以後才會忘掉(當然細節會流失的相對快速)。所以我對小說裡的情節,總是能夠切身體會。
也因此,我從來不認為文學是無用的;相反的,文學恰恰它的有用是最不彰顯的。
註:《百年孤寂》跟《紅樓夢》我真的沒辦法不翻回去看角色關係圖⋯⋯能不看的人,請收下我的膝蓋(跪)
紛亂的從來都不是世界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都是在闡述閱讀對於人的淺移默化,可見書,或者說閱讀這個東西,向來是作用在我們內心,而非世界;在人類廣泛接收到知識以前,世界不如現在紛亂,人心則自古不變的複雜。
當我們以為讀書是在躲避紛亂的世界,其實是在躲避紛亂的自己,忘卻自己的存在,在文字裡漂流、生根、發芽。
支撐你在世界裡立足的是什麼?
文字看似是虛的,依憑在紙上、聲音,甚至很脆弱會被風化,可是恰恰也是最銳利、最踏實的事物了。我們的所有信念,其實都在文字裡,被傳承下來,然後被我們偶然發覺,便以為是自己的了。
閱讀是當你看得越來越多你便會發現,那些你看過的東西都成了你茁壯發芽的養料,那些你以為是的、以為不是的,都在你的腳下。
或許你不認可,但沒關係。
想想最後一次閱讀是什麼時候?那個時候的你又看了什麼?
它成為你的養料了嗎?
至少,我最近一次便是在今天的下午閱讀了原子習慣,而裡面改善壞習慣的方法也成了我使自己變得更好的養分了。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個愛心,也歡迎至我的臉書粉絲專頁
閱讀時光按讚追蹤。 或是追蹤我的IG帳號
@daybooks2020 跟著我用一句話和幾張照片認識一本書。 我會不定期更新文章資訊,也歡迎你們前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