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懷孕之後,我甚至想去死》:即使母愛天生,也有可能無法負荷

這是一篇舊文挪移。然後新增一點字句。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懷孕之後,我甚至想去死》這是我最近在看的漫畫。內容在講母親與母職,也是作者的自白。大家都在倡導親情天生,然而實情是誰都在學習成為家長。而女性在這其中則承受著許多無法讓其他身份理解的壓力——作為母親的職責。
作者妊娠期間除了荷爾蒙劇烈變化引起的心理相關疑慮,社會上對於母親的期許也深深在折磨他的內心。作者很希望能成為一名母親,很努力想要成為一名好母親,一個可以給予愛的角色。從懷孕到產後,作者不斷在經歷自己不懂的變化,不斷感到呼吸不過來、恐懼。那是一種,想要好好努力面對卻絕對沒辦法了的絕望,在恐懼之下,只想離開。
作者在得知懷孕後,停了常用藥物,努力調養身體努力準備育兒用品。在心中規劃出理想的母子未來。妊娠中途,不明原因讓作者感到恐懼,無法停止無力抗衡之下,作者身體不聽使喚。為了中止妊娠期間的危險狀況,也為了保全母嬰,醫療團隊做出了提前剖腹產的決定。
提前剖腹產明明是醫療團隊經過評估後的當下最佳選擇,卻讓作者認為是:對不起,是我不夠好、不夠健康,才讓你不得不提早出生。對不起,沒能讓你好好長到夠大才出生。
剖腹產的過程順利,母子均安。而作者產後再次在病房中被恐懼襲擊時,精神科醫師詢問是否用藥。作者欲開口同意的當下,護士打斷了他:「請謹慎考慮,用藥就不能親餵哺乳了。」並且說了:「親餵哺乳對女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吧!」
這些話幾年前的我可能還覺得,能不能親餵的確是需要考量的。但是現在的我感到一絲絲不可思議。原來身為一個母親,社會給予的「母職」的觀感及一切考量,可以大過母親本身身為一個人是否健康嗎?
作者帶著眼淚請醫生給予藥物並且提前回家休養。而在那之後在家中見到嬰兒用品時再次被鋪天蓋地的恐懼襲捲。
當一名母親真的是重要且幸福的嗎?母親作為天職是真的嗎?還是文化強調的結果?在當今社會,還適合用「母親是天職」來要求每個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嗎?
我在這篇漫畫留言區,看到有位男性當了爸爸後,因為妻子困難所以接手育兒的工作。也看到有位男性直言不喜歡這漫畫,這漫畫讓他心理壓力非常大。前者有人讚美他是好男人,後者則是要他多體諒太太。對比作者身為女性不是完美媽媽時對自我的責難,男性接手育兒工作會受到稱讚,而女性有一點疏失即是被認定為失職。
我一方面訝異於看這篇漫畫的人還有許多停留在傳統觀念的人,認為作者「不會當媽媽就不要生啊」、「不負責任」。一方面也認為這件事情必須回到社會結構去談。
一個人是否被認定為好、良、善,是根據他所處的社會賦予他的期待所決定的。我看到的留言,都是使用漢字的讀者(繁簡體都有),可以推測國籍為中國或是台灣。作者則是日本人。這三地在育兒及教養責任上,都會認為是母親的責任重於父親。或者說,維持一個家庭有不同的性別分工,男性會被認為是非主要照顧者的經濟支柱,女性則被認為是主要照顧者。
同時這也看出了一個社會給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期待:女性較有耐心性情溫和,適合育兒。而男性則被鼓勵積極進取、好勝,適合職場。因為不同的期待,使得男女承受不同壓力。
對很多人來說,男性因為妻子產後生活遭遇的困難接手育兒的工作,是做了本職以外的事。所以給予讚揚。同樣的,女性若是育兒之外還有工作,就很容易被認為是單親或是配偶能力不夠。當這樣的觀念盛行,那麼就很容易回推成「母愛是女人的天職」、「男人不適合育兒」。而根據統計,越是如此觀念盛行的地區,生育率越容易隨著經濟條件改善、教育程度提高而下降。
雖然日本男性亦可請育兒假,但是男性普遍會擔心收入下降,以及工作成就降低。為了改變此刻板印象、挽救生育率,日本於2010年推出「育兒男計劃」。在2013年舉辦「育兒男企業獎」,鼓勵企業讓男性員工放育嬰假,以及縮短工作時間等。此舉不僅僅是將女性從傳統觀念帶來的壓力中解放,也讓男性解套。或許有一天,當親職不跟母職劃上等號,當生育跟婚家脫離,輔以補助,我們會發現更多不怕生育的父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