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自我意識其實很像大雜膾,在成長過程中,累積一大堆由外界接收而來的信念,就像你能賺錢後,房間內越來越多的東西一樣,有的是用得上的,有的是用不上的,甚至是有害的,平時沒去檢視時,只覺得房間越來越擁擠,越來越有壓力,但你只要用心去感覺,就會覺察到,有很多是不太可能用得上的,甚至是丟掉更好的,留下的也能更好的整理,但這需要有意識地去下功夫。
我在另一本書高敏人的優勢練習課中,看到一個案例很適合說明這現象:
在雜貨店工作的A,喜歡低價的便利用品或創意商品,他說一面預測後續要發售的新商品「那件商品可能會大賣」然後一面下訂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雜貨批發店工作的B,看到低價格的商品大量流通就覺得心裏不舒服。他發現自己的想法是「要珍惜地球資源,想賣的是可以長久使用的物品」,於是正在準備轉業。
同樣是在雜貨店工作,因為重視的價值觀不同,就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A的價值觀和工作性質相符合,所以他在工作中如魚得水,做得很開心:B的價值觀和工作性質相牴觸,就導致工作得很辛苦,甚至可能因此影響成果。
作者是強調其實兩者並沒有對錯,重要的是
「你看重的,就是你該為之努力的」,
「你覺得甚麼才是「好」呢?那正反映你心裏重視的是甚麼?」
個人覺得B其實可以有兩個選擇
1.為了適應工作性質,改變價值觀或找到能相容的想法
2.另尋適合自己價值觀的工作
兩者有不同困難,選擇1的,理論上有可能順利保住工作,並從中找到快樂,但也可能到頭來,只是硬加一個「應該」,假裝接受現況,實際工作時依然卡卡的,個人是覺得,人的信念,很難覺得「應該」怎麼樣就能改變的。
選擇2的自然就是要面對重新找工作,進入新環境要重新適應的不確定性。
我發現自己對1的選擇感覺很不舒服,對2的選擇感覺很害怕,所以之前在面對類似的情況時,就無意識了選擇了3.拖延到工作嚴重失敗,無法繼續,這其實可以說是最糟的選項了。
個人其實蠻佩服B選擇2的勇氣,看似1的選擇聽起來有可能工作與興趣兼顧,但真是完美還是只是粉飾太平?很多時候就要誠實問自己的感覺了。
相信自己並不容易,尤其是在發展可能不如預期,或周圍人不認同時,你可還能「聽從內心呼喚,依循價值觀而行」?
但背離了自己覺得對的事情,當下是避免了衝突和困難,但實際上卻會讓自己越來越自卑、越不快樂,能力也越來越發揮不出來,代價其實並不見得小。
何況做自己只是個開始,在那之後還有持續堅持與摸索的漫漫長路。
如何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既能活出自己,也能維持適當的人際關係,並對社會有所貢獻,恐怕是一生都要去反覆琢磨嘗試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