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菜編。
從1846年開始,人類才開始使用吸入式麻醉,在那之前的麻醉方法真是想到就怕。
小時候對《三國演義》關公刮骨療傷也感到毛骨悚然。
--
目前已有許多藥物供予麻醉用途,也有不同方式,如吸入式、注射式麻醉等,能做到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全看這些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平常如乙醇(Ethanol)跟受器結合後,開啟離子通道,改變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濃度,調控中樞神經系統(CNS)亦能達鎮痛、麻醉效果。
今天讀書會學姊分享的論文提到:
連烏賊也為之神魂顛倒
長久以來適用於頭足類麻醉的乙醇,雖然大家都在用,但沒人知道作用機制的細節。
這篇研究用了兩個方法檢視麻醉是否讓大腦中物質濃度產生改變。
- Proton NMR: 利用質子核磁共振的方式確認分子結構(詳情請見普化課本)
-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 ):
以色譜分析的方式,確認混合物中各成分比例
--
數據分為控制組、麻醉組、麻醉後恢復組。
皆在實驗處理後取出虎斑烏賊(Sepia pharaonis)大腦進行分析。
首先NMR分析出23種代謝物,根據HPLC的數據發現不同組別間物質組成不相同。
以上都算全面式的物質組成瞭解
最後,這篇論文的重點應該是在那張直方圖,針對GABA、Ach、Glu、DA、Gly、5-HT等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做了比較。
乙醇會提高GABA、Gly的濃度,卻減低Ach、DA、5-HT的濃度
本研究算是對頭足類麻醉領域做了些基本瞭解。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方法,但對原因卻不甚理解
可惜的是,除了知道有什麼改變外,還是不知道這些改變中哪些是「主因」
除此之外,裡面測試麻醉作用持續時間的方法,我們認為應是具有爭議性的。
反覆遷移實驗動物應該會造成緊迫,而且不確定是否會有累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