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中年人壓力最大,而且越來越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年初發表的英國研究,透過三個長期追蹤的世代研究,得到一個結論:在各個人生階段裡,中年人壓力最大、有憂鬱、焦慮症狀的比率最高。大致來說,年輕成年人在25歲之前會有個小高峰,然後隨著年齡症狀漸漸減輕,30-35歲之後又開始昇高。45-50歲左右時到達最高點,60歲之後又漸漸下滑。
中年人該如何察覺自己可能有憂鬱、焦慮症狀?文章後半段會補充。先來說說這篇發表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的原著論文。研究者分析了三個英國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長期追蹤出生於1946年、1958年、1970年的三群人。這些研究從1980年代開始蒐集資料,總共追蹤28362人。
這三個世代研究都呈現一致的趨勢:四十幾歲到五十幾歲,是人生壓力最大、心理痛苦(psychological distress)最多的年齡。老年人以及較早的年紀,有憂鬱、焦慮症狀的人相對沒有那麼多。這或許反應,現代西方社會到了這個生命階段,工作上可能成為管理者或領導者,要做決策、要承擔的責任比較大;然後在這階段小孩從青少年到要上大學,父母教養的課題也不好處理。有時除了房貸、車貸,中年人還要照顧老邁的父母,休閒時間不多,有時還要面對離婚與家庭重組的變動。在這樣雙重或三重壓力夾擊下,導致中年人的精神狀況最多。
這研究的重要意涵是:過去我們可能會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會重視老年人的自殺與憂鬱,但往往忽略,戰後世代的「中年人」有著最沉重的壓力與精神問題。中年人的憂鬱與焦慮,值得投入更多政府資源與媒體報導。
在這些研究裡,有心理痛苦的中年女性,比例還比男性高一些。這顯示多數女性在現代社會要同時顧好事業與家庭,然後還有「前更年期」與「更年期」的身心變化,更容易成為精神疾病的高風險群。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自殺致死」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但在這三個研究裡,老年人承受心理痛苦的比例比起中年人是緩緩下降。這有一小部份是因為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平均壽命較短,有可能六十歲前後就死於自殺、酗酒或慢性疾病。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進入老年階段,多數人不再承擔重大責任,擁有較多選擇空間,可以把時間投入在建立人際關係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各種人事(不像中年人必須以功利角度來看待,還得常提防暗箭與鬥爭),這也就是「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有意思的是,研究者把1946年這一群定位為「早期戰後嬰兒潮」,1958年的是「後期戰後嬰兒潮」,1970年則是「X世代」,也就是西方社會用來稱呼「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世代。統計分析後發現,1958年出生的世代,中年時的心理痛苦是最低的(15%),比早期戰後嬰兒潮世代還低(19%),這就有點像台灣在說的,「四年級」後半與「五年級」已脫離戰後重建的貧困與慌亂,出社會時遇到台灣經濟的高度成長,發展的空間較多,要創業也比較容易。
英國研究裡,不過差了12年,1970世代中年人的心理痛苦則又攀升到高峰(20%),這也如同台灣人常說的,「六年級」之後遇到經濟成長趨緩、失業率增加,高學歷的競爭者多、一起競爭有限的就業市場,然後房價高漲、存錢不容易。台灣六年級的軍公教人員,面臨的退休金制度比四、五年級差。類似問題在歐美許多國家也都存在,經濟成長放緩後社會福利不得不打折扣,然後房價、物價高漲,生活餘裕不如上一代,這都會造成許多心理壓力。
如果這些研究繼續做下去,等「七年級」、「八年級」也邁入中年,他們的心理痛苦會繼續增加或減少呢?
最後摘要英國《每日電訊報》一篇文章裡提到的六個警訊。如果你常出現這些問題,就要注意是否陷入中年人常見的心靈風暴了!
  1. 連續兩星期的心情低落
  2. 容易莫名流淚
  3. 容易發脾氣
  4. 沒有人可以幫忙自己的感覺
  5. 記憶力變差
  6. 睡眠開始出現問題
(本文資訊取自下列文章)
  1.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rom early adulthood to early old age: evidence from the 1946, 1958, and 1970 British birth cohorts
  2. Up to a fifth of adults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midlife
  3. Six signs you could be suffering from a midlife mental health crisis
◎按讚、分享都是鼓勵!也可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鼓勵陳豐偉寫作寫到七十歲!《你的訂閱,是我的多巴胺:讓台灣人進入「人類心智與大腦功能」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80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經過複雜的統計分析,研究者發現,對寵物依附程度高的飼主(也可以說是比較愛寵物的人類?),如果是中度、強烈的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會比較高。 但如果是精神健康問題「非常嚴重」的飼主,對寵物依附程度越高,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也就越低。
這些喜歡養寵物的人,能分辨貓貓的喵喵聲嗎?答案很淒慘,正確分辨的機率很低。等待餵食的喵喵聲,正確率40.44%。孤單呼喚聲,正確率26.67%。刷毛舒服聲,正確率32.89%。女性的分辨成功率較高,有養貓經驗的人高一點點。
人類常覺得貓咪遺世而獨立、不太愛理人,的確有一部分貓咪是這樣。我們心裡是拿貓跟狗比較,自然會覺得狗活潑好動、體貼人心,貓貓常臭臉不理人。但如果跟其他寵物或畜牧動物比較,貓咪理解人類動作、語言、心情、與人類互動的能力,其實比狗差一些些而已。
這有趣的發現讓我們知道,男生比較喜歡打斷人,也更喜歡打斷女生。但是,女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並不會比男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低。但相對的,女生比較不會打斷男生。這研究結果對研究兩性行為有許多延伸意義,但在此先不談。可強調的是:無論男女,在跟女生講話時,都要注意自己是否常打斷對方,讓對方有話說不出來。
65歲之後,多數人退休了,在職場上、社會團體裡、甚至家庭內部,漸漸沒有角色。肌力變差、腦力衰退,有些人面臨伴侶死亡、好友死亡,慢性病變多,隨時面臨重大疾病的威脅。這時,原本支撐「自戀」的各種條件,一個一個消失。有人稱為「自戀危機」。當一個人「自戀不起來」時,不見得是好事。
為什麼人到中年,「自戀」反倒是個保護因子?有其他研究指出,青少年期的自戀分數最高,之後逐漸下降,到中年之後,下滑的趨勢加大。或許,一部分因為老化的自然演進,一部分因為漸漸接受社會的現實、人生的殘酷,有些人漸漸放棄自己比較特別、身負特殊使命、做的事情有特殊意義的想法,變得保守、退縮,覺得無助、無望。
在經過複雜的統計分析,研究者發現,對寵物依附程度高的飼主(也可以說是比較愛寵物的人類?),如果是中度、強烈的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會比較高。 但如果是精神健康問題「非常嚴重」的飼主,對寵物依附程度越高,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也就越低。
這些喜歡養寵物的人,能分辨貓貓的喵喵聲嗎?答案很淒慘,正確分辨的機率很低。等待餵食的喵喵聲,正確率40.44%。孤單呼喚聲,正確率26.67%。刷毛舒服聲,正確率32.89%。女性的分辨成功率較高,有養貓經驗的人高一點點。
人類常覺得貓咪遺世而獨立、不太愛理人,的確有一部分貓咪是這樣。我們心裡是拿貓跟狗比較,自然會覺得狗活潑好動、體貼人心,貓貓常臭臉不理人。但如果跟其他寵物或畜牧動物比較,貓咪理解人類動作、語言、心情、與人類互動的能力,其實比狗差一些些而已。
這有趣的發現讓我們知道,男生比較喜歡打斷人,也更喜歡打斷女生。但是,女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並不會比男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低。但相對的,女生比較不會打斷男生。這研究結果對研究兩性行為有許多延伸意義,但在此先不談。可強調的是:無論男女,在跟女生講話時,都要注意自己是否常打斷對方,讓對方有話說不出來。
65歲之後,多數人退休了,在職場上、社會團體裡、甚至家庭內部,漸漸沒有角色。肌力變差、腦力衰退,有些人面臨伴侶死亡、好友死亡,慢性病變多,隨時面臨重大疾病的威脅。這時,原本支撐「自戀」的各種條件,一個一個消失。有人稱為「自戀危機」。當一個人「自戀不起來」時,不見得是好事。
為什麼人到中年,「自戀」反倒是個保護因子?有其他研究指出,青少年期的自戀分數最高,之後逐漸下降,到中年之後,下滑的趨勢加大。或許,一部分因為老化的自然演進,一部分因為漸漸接受社會的現實、人生的殘酷,有些人漸漸放棄自己比較特別、身負特殊使命、做的事情有特殊意義的想法,變得保守、退縮,覺得無助、無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常將中年與「危機」、「衰老」等負面詞彙連結,但事實上,中年是人生充滿轉機與成長的階段,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所謂的中年危機,經常是源於對自我的懷疑、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過去的遺憾。危機其實並不可怕,請將之當作是一個轉折點,一個帶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人生的重要關鍵。 跟年輕人相比,中年人似乎比較不愛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中年危機是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心理、情緒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會深刻地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與最親近的人。 在中年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會遇到事業上的瓶頸、身體上的逐漸老化,甚至對未來產生的不確定感,這些情緒和壓力往往會延伸至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親子和與父母
Thumbnail
中年危機是一個伴隨著心理和生理變化的特殊人生階段,對許多人來說,它象徵著挑戰和迷茫。然而,這個時期也蘊含著許多成長的契機,讓人能夠重新審視自我價值、生活方向以及未來的選擇。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面臨生理衰退、人生目標重塑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化。這篇文章我想帶你一起探討中年危機的常見五大徵兆,以及如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我已經接到超過五個人跟我分享中年危機的心情。 就在今年,我也正式邁向中年。 一個中年人聽著其他中年人訴說著焦慮,心情其實很複雜。 我聽到的焦慮大部分來以下: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常將中年與「危機」、「衰老」等負面詞彙連結,但事實上,中年是人生充滿轉機與成長的階段,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所謂的中年危機,經常是源於對自我的懷疑、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過去的遺憾。危機其實並不可怕,請將之當作是一個轉折點,一個帶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人生的重要關鍵。 跟年輕人相比,中年人似乎比較不愛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中年危機是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心理、情緒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會深刻地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與最親近的人。 在中年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會遇到事業上的瓶頸、身體上的逐漸老化,甚至對未來產生的不確定感,這些情緒和壓力往往會延伸至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親子和與父母
Thumbnail
中年危機是一個伴隨著心理和生理變化的特殊人生階段,對許多人來說,它象徵著挑戰和迷茫。然而,這個時期也蘊含著許多成長的契機,讓人能夠重新審視自我價值、生活方向以及未來的選擇。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面臨生理衰退、人生目標重塑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化。這篇文章我想帶你一起探討中年危機的常見五大徵兆,以及如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我已經接到超過五個人跟我分享中年危機的心情。 就在今年,我也正式邁向中年。 一個中年人聽著其他中年人訴說著焦慮,心情其實很複雜。 我聽到的焦慮大部分來以下: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