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看診須知/解決長輩在醫院迷路、醫師問診不知如何應答的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長輩有定期到醫療院所回診的需求,但每一次的看診,對於年歲已高的年長者而言就有些困難,擔心在人來人往的診間迷路、等待時間過長、不曉得何時輪到自己。更重要的是,面對疾病時不知道該如何詢問、對於未來治療方向也不清楚…
有多年照護經驗的黃金時代「樂活護理專員」胡小姐分享,有些走路緩慢或行動較不方便的長者,會因為擔心家屬要請假陪同看診而帶來困擾,但千萬別這麼想,因為對於家人而言,長輩有健康身體,才能過愉快的養老生活!
另外也提醒民眾,診所與大型醫院的看診、繳費流程不盡相同,如有疑問可當場詢問醫院志工或醫護人員,可別看完診後就直接奔回家,忘了批價與領藥。
一般醫院就診流程:診間報到→等候看診→等候批價單→批價繳費→領藥
黃金時代「樂活護理專員」胡小姐,分享以下五點「長輩看診須知」:
一、在醫院迷路、不知診間怎麼走
不少人有在醫院迷路的經驗,如果前往不熟悉的醫院看診,光是找個診間、洗手間、報到,得花不少時間尋找。碰到醫院人多、其他民眾在醫院快走或跑步,就更容易與年長者發生擦撞,造成跌倒的情形。
因此建議,陪同的家屬可以先找個位子,讓長輩先坐著休息再找診間。如果是長輩單獨看診的話,可直接找櫃台協助指引,雖然可能會多花一些時間,但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二、醫師問診時,只會回應「喔喔喔、好好好」?
長輩每三個月例行性回診,不只是拿藥就好,更要告知醫師這段時間有無身體上的不適感,例如血糖血壓是否控制良好,但多數年長者跟醫生互動,只會回應醫師:「好好好、喔喔喔」,不知道要問什麼,或是一直重複想問的事情。
建議找一位了解長輩狀況的家屬或看護陪同回診,或者在事前將想詢問醫師的問題寫下,當醫師問診時有任何疑問,例如對疾病、用藥指示不懂時,適時詢問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也能降低長輩看診時的不安情緒。
三、重要的慢性病「例行檢查」別忘了
許多年長者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一年一次的例行性檢查就顯得更重要!當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恐導致腎臟、眼睛、神經、足部及大血管病變,得更加注意。
另外,長輩每三個月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要記得拿。家屬及看護要留意開始領藥的時間,因為過期的處方箋就不能再領,得重新掛號與看診醫師才能開立,這段空窗期恐導致長輩無藥可服用。
提醒:慢箋最長有效期間是90天,一般是分3次領藥,每次可拿28-30天份的藥(大部分開28天)。
四、等候時間長,也容易造成危險!
看似安全的環境,其實也暗藏了風險!少部分年長者腿部肌力不足,體力不如年輕人,因此到醫院看診時,避免讓長輩走太久或站太久,要更注意會不會有瞬間「腿軟」問題,可以向醫院服務台借用輪椅,減少跌倒風險。
年長者跌倒是一件大事,嚴重恐導致骨折。遇到需要看診報到、排隊或領藥時,也因為窗口不同,長輩常常單雙號搞不清楚,此時可以先讓長輩坐著休息,跑腿的工作就交給陪同家屬或看護。
五、候診人多,請給予多一些耐心等候
醫院門診等待的人多,難免會有些心浮氣躁。不少人在報到後會不斷敲門詢問:「請問何時輪到我?」但其實,醫師看診都有規則與順序,短時間敲門多次可能會妨礙到醫師看診,如有疑問,可以等護理人員出來後再詢問。
通常病患看完診後,護理師會從診間出來,提供病患批價單與藥單,此時有任何疑問,可以適時上前詢問。也提醒長輩,如果有身體不適,請務必告知家屬,家人才能協助掛號與看診,解決身體的不適感。
《黃金時代》樂活護理專員,可提供每日主動視訊問候,每週到府關懷。除了協助長輩的健康管理需求,更能為長輩安排VIP健檢、門診安排、看診接送及陪診。如您有相關需求,歡迎詢問。

關於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創立於2020年,提供專業樂活護理專員服務,為會員打造五星級「在家安養」新體驗;從健康、照護、特約診所到府看診、高級生活服務,都可以全方位打理、規劃。
我們期盼家人與長輩能一同享受美好時光,更希望能打破一般安養中心的傳統思維,將照顧的工作,交給貼心的黃金時代「樂活護理專員」,讓長輩「在家養老」成為新的生活型態,盡情享受銀髮生活。
若您有照顧服務之需求,歡迎隨時聯繫我們。 諮詢電話:(02)7751-8053 官方臉書:「黃金時代-頂級在家養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黃金時代提供貴賓頂級到府健康照護、生活服務、休閒娛樂,期盼讓長輩的養老生活如黃金般燦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年長者原本有外出運動的習慣被迫暫停,《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提醒,長輩活動量變少,家中年輕人可以提供一些在家運動的線上影片,或是增加活動量的素材,試著做一些簡單的活動,都是有助於銀髮族肌力維持的好選擇。
年紀越大,最擔心的是身體開始出現慢性病症狀與不適感,長輩煩惱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是否會引發後續併發症狀,孩子擔心無法親力親為照顧父母。這時候,最需要有位專屬醫師為長輩整合用藥,同時追蹤年長者的健康需求。
《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分享,近期來看診的長輩,會表示身體哪裡有不適感,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些年長者原本可以定期跟朋友聚會、出遊散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物,現在因為疫情受到許多限制,心情自然大受影響。
80歲的陳奶奶,在家中不小心絆倒椅子,整個人跌坐在地後痛苦得起不來,家人緊急送醫後,發現髖關節嚴重骨折,醫師更發現,奶奶腿部肌肉流失相當嚴重,屬於肌少症,而也是這幾年常覺得走路時腿部無力的主因。
每位長輩,都希望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度過人生下半場,但是該怎麼做才讓人安心?其實,只要留意照顧上的小細節,讓爸媽「在家養老」一點都不困難!
「我們都以為照顧父母很容易,覺得自身醫學常識充足,加上兄弟手足彼此都住在附近,每天都見得到面,可是自從聘請了一位樂活護理專員後,才發現反差真大!」現年七十歲的葉先生如此感慨說道。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年長者原本有外出運動的習慣被迫暫停,《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提醒,長輩活動量變少,家中年輕人可以提供一些在家運動的線上影片,或是增加活動量的素材,試著做一些簡單的活動,都是有助於銀髮族肌力維持的好選擇。
年紀越大,最擔心的是身體開始出現慢性病症狀與不適感,長輩煩惱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是否會引發後續併發症狀,孩子擔心無法親力親為照顧父母。這時候,最需要有位專屬醫師為長輩整合用藥,同時追蹤年長者的健康需求。
《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分享,近期來看診的長輩,會表示身體哪裡有不適感,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些年長者原本可以定期跟朋友聚會、出遊散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物,現在因為疫情受到許多限制,心情自然大受影響。
80歲的陳奶奶,在家中不小心絆倒椅子,整個人跌坐在地後痛苦得起不來,家人緊急送醫後,發現髖關節嚴重骨折,醫師更發現,奶奶腿部肌肉流失相當嚴重,屬於肌少症,而也是這幾年常覺得走路時腿部無力的主因。
每位長輩,都希望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度過人生下半場,但是該怎麼做才讓人安心?其實,只要留意照顧上的小細節,讓爸媽「在家養老」一點都不困難!
「我們都以為照顧父母很容易,覺得自身醫學常識充足,加上兄弟手足彼此都住在附近,每天都見得到面,可是自從聘請了一位樂活護理專員後,才發現反差真大!」現年七十歲的葉先生如此感慨說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24 @醫院百態 這三年,平均每個月都需要到醫院,不是回診,就是做化療、看醫生。習慣了醫院的忙碌、熱鬧、人山人海景象,也看到人生的一些實相:年老、病痛、人性和無奈。所謂地獄,在醫院、病房就真實呈現。 那天看到一對年邁的長者,互相攙扶到診間看診,其他
Thumbnail
最近急診真的太多老人頭暈的患者了,因為家人頭暈掛急診的真的很多,而往往在最短的時間內都會找不到相關的任何原因,也會讓家屬蠻困擾這件事情的,今天的衛教就是頭暈,身為家屬的你能做什麼?
我也不知道,老是在急診內,看到老者是誰?裡頭擔任如工蟻般推床員,聽從醫師護理師,將病人運送至觀察室、檢查、病房,日復一日的工作。 中元普渡後、過年前後的寒冬,很奇妙,某些觀察床號會站著位老人,手比個數字,沒有人能發覺,也不會有人知道?知道方式,往往殘酷…… 一位年輕剛入職的小護理師
Thumbnail
醫病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建立,剛開始我的醫生病患不多,我們能聊得很多,後來他的名氣逐漸響亮,每次門診都上百人,我們能說話的時間大量壓縮,有時短到只能用一個眼神來表達那段時間的情緒。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一看就知道,有時無聲勝有聲。 從我二十多歲發病,這十幾年的時間想起來也是不可思議。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Thumbnail
時隔兩週,我又來診所報到了。 這種心情說起來複雜,知道自己基本上拿的會是一樣的藥,卻又覺得花了錢該和醫生說點甚麼才好。與上回不同的、發人深省的。這位醫生總能給我許多人生的反思,很奇妙。 我又一如往常地坐在櫃檯旁的椅子上等待著,發現這個時間看的病人變多了,有些年紀較長的,有些可能年紀和我沒差幾歲的
人上了年紀,難免都有些大小疾病要去找醫生。 最近腸胃不舒服,所以到新竹台大掛號看病。 像往常一樣,一共有5~60號的人, 大家都按診間燈號排隊, 每個人看的當然是自己快輪到了沒有, 以及過號後還要等幾個人才輪到自己。 約莫過了一個多小時,這時候候診人群中出現了狀況: 「護士,我44號, 剛剛去上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對於年長者而言,復健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不如以往,年輕時可能休息個幾天就可以復原,但到了老年階段,卻變成無法根治的問題,甚至不去醫院都不行,需要時時刻刻的到醫院進行復健,而許多年長者不希望麻煩家人,甚至家人因為工作上的繁忙,沒辦法陪伴就醫,所以長輩有時候會選擇隱瞞家人。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24 @醫院百態 這三年,平均每個月都需要到醫院,不是回診,就是做化療、看醫生。習慣了醫院的忙碌、熱鬧、人山人海景象,也看到人生的一些實相:年老、病痛、人性和無奈。所謂地獄,在醫院、病房就真實呈現。 那天看到一對年邁的長者,互相攙扶到診間看診,其他
Thumbnail
最近急診真的太多老人頭暈的患者了,因為家人頭暈掛急診的真的很多,而往往在最短的時間內都會找不到相關的任何原因,也會讓家屬蠻困擾這件事情的,今天的衛教就是頭暈,身為家屬的你能做什麼?
我也不知道,老是在急診內,看到老者是誰?裡頭擔任如工蟻般推床員,聽從醫師護理師,將病人運送至觀察室、檢查、病房,日復一日的工作。 中元普渡後、過年前後的寒冬,很奇妙,某些觀察床號會站著位老人,手比個數字,沒有人能發覺,也不會有人知道?知道方式,往往殘酷…… 一位年輕剛入職的小護理師
Thumbnail
醫病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建立,剛開始我的醫生病患不多,我們能聊得很多,後來他的名氣逐漸響亮,每次門診都上百人,我們能說話的時間大量壓縮,有時短到只能用一個眼神來表達那段時間的情緒。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一看就知道,有時無聲勝有聲。 從我二十多歲發病,這十幾年的時間想起來也是不可思議。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Thumbnail
時隔兩週,我又來診所報到了。 這種心情說起來複雜,知道自己基本上拿的會是一樣的藥,卻又覺得花了錢該和醫生說點甚麼才好。與上回不同的、發人深省的。這位醫生總能給我許多人生的反思,很奇妙。 我又一如往常地坐在櫃檯旁的椅子上等待著,發現這個時間看的病人變多了,有些年紀較長的,有些可能年紀和我沒差幾歲的
人上了年紀,難免都有些大小疾病要去找醫生。 最近腸胃不舒服,所以到新竹台大掛號看病。 像往常一樣,一共有5~60號的人, 大家都按診間燈號排隊, 每個人看的當然是自己快輪到了沒有, 以及過號後還要等幾個人才輪到自己。 約莫過了一個多小時,這時候候診人群中出現了狀況: 「護士,我44號, 剛剛去上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對於年長者而言,復健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不如以往,年輕時可能休息個幾天就可以復原,但到了老年階段,卻變成無法根治的問題,甚至不去醫院都不行,需要時時刻刻的到醫院進行復健,而許多年長者不希望麻煩家人,甚至家人因為工作上的繁忙,沒辦法陪伴就醫,所以長輩有時候會選擇隱瞞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