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評ll 董啟章《後人間喜劇》:生而為人?

人生,有如一齣戲,是喜劇還是悲劇卻需要在夢醒後,才能知曉。一部小說,又像一個人,生而為人的說明書。我們因為有疑惑,才開始思索,思索過後,也許沒有答案,過程卻成為一部迷人的說明,這就是《後人間喜劇》,我對它的形容。
圖片來源:點我
圖片來源:點我
開頭暗示結尾,結尾又是開頭,像日,也是夜,交替運行,形成主場景。有時,我甚至覺得故事還沒到頭,它就結束了。或許,不是它還沒結束,而是我還沒看懂。對於情節、人物,都有著許多的困惑,這些困惑,不是要讓我在書中求得解答,是要讓我從書中的虛構去反思,生活中的現實。特別是在,這個虛構與真實,早已模糊不清的時代。

何謂「人類」與「後人類」?

翻開這本書,讓我開啟對於何謂「人類」?而我們又該如何定義「人類」的疑惑,從而開始進行思索:
人類的身體與記憶是否能夠分離?假設人類的肉身雖會受傷因而招致死亡,但我們有書中的「物自身」能代替人類的記憶,那麼人們是否就能永生不死?
倘若,我們的「記憶」是一道道程式,輸入與輸出之間能在其中修改,那麼人的「選擇」又有何意義?我們的選擇,是否也只是系統內的一道命令,就算擁有記憶,能夠讀取此生命經驗,難道這樣的生命經驗便是真實?
每個人,都不曾懷疑自己生而為「人」,這個事實,是真的嗎 ?從香港到新加坡的訪問學者捲入「人」、「非人」的複雜謎題。神秘的事情,不斷的發生,作家「黑」、女學生「林恩祖」、同事「巴巴拉」、愛人「海清」,甚至是自己「胡德浩」是人類嗎?是精神錯亂的人類?是有幻覺的人類?又或者雙重人格的人類?還是死而復生的人類?
可以死而復生的人類,在書中又稱為「物自身」。是複製人,也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在書中小心的求證,引領我們思考其存在的可能。以此,劃分出「人類」與「後人類」的差別,是相容?還是替代?甚至是取代的可能。

後人類的「我」

假如我是只是科技下的機器人,複製人「物自身」,那麼我是否就失去生而為人本應有的「獨特性」?我不再是特別的人,在失去自我的同時,卻能擁有無限的可能,我可以成為任何人,那麼我還是我嗎?
同時,我也只能是一個「可控」的人,才有機會成為任何人,這樣的「後人類」不能擁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人」的一舉一動都被中央所控制,後人類們只能相信,他們被允許的事情。
而獨立思考,存在於人的腦中,對應到書中的故事情節,即是擁有「暴亂腦因」的人。突然明白,自己的自由,是被控制之下的自由,而這虛假的自由,需要去爭取,因而發起行動,成為不受控的人。
現實與虛構之間,彷彿在某個瞬間交織著。看著書中的情節,仿佛看到新聞報導的事件一樣。偶爾,從文字跳脫而出,我不禁感嘆,多希望許多的真的都能僅僅只是虛構。我依然是我,「後人類」的可能也只存在於虛構之中。

喜劇是希望,悲劇是現實

在這樣的世界裡,身為「物自身」的後人類,存在本身是一齣喜劇,因為人「死」後還有「活」著的可能。這齣喜劇的背後,卻是由悲劇襯托而出的喜劇。看著書中「物自身」的遭遇:受到壓迫、同時卻也為有心人所用。我不斷思考著,究竟他們有沒有人類所謂的「靈魂」呢?特別是在,他們沒有獨特性時,靈魂是否也只是所謂的空談呢?
我對於書中一段話印象非常深刻,書中的主角「胡德浩」在故事的尾聲提到:
現在,感知世界還是超感知世界,現象還是本體,真實還是虛構,記憶還是夢幻,我已不再去區分。而一個沉落到意識的深處,一直被壓抑的世界,又再浮現出來。
離開香港的胡德浩終究是會再回來,至於後人間的世界或許只是人間的虛幻。故事中新星上的真實,也是人間的想像。但願那些名為暴亂的行動,也如一齣劇,有美好的結局。
劇情結束,「喜」的感受,綿延不絕,心裡想著,如果也能像胡德浩一樣,對著後人類的海清說出:「就算你不是人類,我也一樣愛你」的話,那就好了。
在看完書的好久之後,悲傷襲來,這樣的現實不斷提醒著我,後人間的世界,非人,物是人非,任誰也看不清,並且很多時候是無能為力的。在這樣的無力感之中,我只能在文字裡,再次從閱讀之中思索那些來自靈魂的叩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