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智上,我們會希望能夠擁有很好的溝通品質,然而這個理想中的目標為何會這麼難以達成?
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溝通中我們會不知不覺透露情緒」,我們並不是照鏡子說話,所以我們很難發現自己在溝通時候的各種反應,許多的情緒透過我們的話語、動作、表情等等,正在悄悄地透漏給對方。
三種會不自覺做出情緒的方式
話語傳遞訊息可以分為「內容」「聲音語調」兩種,內容是最為直接
內容:「你很過分」「你這麼做很不公平」「你太得寸進尺」,這些話聽起來都是在「指責對方」,但這其中也透露出「情緒」,可能是一種憤恨、生氣、怨恨」的情緒。
然而我們可能沒有察覺到,表面上這是一種給對方「貼標籤」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情緒」。但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被貼標籤,用貼標籤方式表達情緒,就會容易造成一團亂的溝通
聲音語調: 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人正在生氣,我們都會發現對方的音量會開始逐漸的放大,而且口氣會不斷地加重,儘管對方的言語不定帶有攻擊性,但是我們卻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就是因為「聲音語調」透露。
雙手環抱於胸前,這個動作是一種「保護自我」的動作,從這樣的肢體語言,對方會感受到眼前的這個人,也許正在有些不安。或是我們會發現, 如果一個人正在生氣,他的動作通常都會加速,動作幅度也會大很多。
其實我們對肢體動作是非常敏感的, 如果是一個平常很熟悉的人,我們會很容易猜測他的一舉一動代表的涵意。 而且這些肢體動作,通常連本人都不自知,因為是屬於「下意識動作」
表情是我們最容易觀察到「情緒的反應」的方式,因為我們天生就很善於觀察別人的臉上,現在帶著什麼樣的神情。無論是哭、笑、沮喪等等, 我們對於表情的判斷速度會非常的快,只需要瞄一眼,我們大概都能夠猜測到對方目前的情緒是什麼。
無論是話語、肢體動作、表情都會洩漏我們的情緒, 也許會有人想到「如果能控制這些因素,不要透漏出不適當的情緒,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溝通品質呢?」
這當然是可以的,透過訓練或是有意識的控制,的確可能辦得到。不過我想這樣的方式屬於「治標不治本」。 刻意隱藏情緒很辛苦, 而且如果沒有釋放,這些情緒就會像壓力鍋一樣,隨著壓力不斷地增大,總有一天還是會爆炸。
下一篇我們會再來談談,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真正有機會做到「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