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談孤獨(10.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心念一轉,讓情緒回到最好狀態
如果要話說從頭的話,得從2021.10.1聯合報那則有關蔣動特展的專題報導說起。報導中刊出蔣勳特展的那幅「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令人深有所感。我想每個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處在人群中,雖然四周的氣氛熱鬧,環境喧囂,但自己卻有些格格不入,或者無法融入,帶有一點點不獲人知,不被人懂的苦澀和哀傷。也許這些人中,你和他們行禮如儀,相敬如賓,但其實你甚至對他們一無所知,連名字都不知道,是的,你在人群中,可,你又在人群外…因此,你會去沈思:那我在人群中做什麼?我花那麼多時的間想和人群和在一起做什麼?因此你會有想回歸自己的想法,因此看到「孤獨」,很自然的就會有所感觸,因此蒐集了一些資料,整理成「談孤獨」。
可是談完孤獨後,第二天似醒非醒之際,突然想起之前看過的TED,好像是哈佛的一個研究,時間非常長,研究人員好像換了四代,是研究長壽和快樂的,印象中結論是: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特別把它找了出來,再看了一遍,果然如此。人際關係是快樂和長壽的最重要因表,因此人應該要-或者說必須要-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兒所說的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社群,甚至新的朋友。然後又記起好像看過一篇報導是BBC的,提到一則關五天給千萬的實驗,提供吃的,睡的,喝的,只是不能與外界接觸,只要五天,看起來簡單,可是完成者都絕對不願意再嘗試。換句話說,孤獨自省有必要,但非必要的獨處則傷人至深;再加上前面所提哈佛的研究,在在顯示,孤獨感和歸屬感都是人在生活中,或者生命中所不可或缺者,二者不可缺一,也不可偏廢,因此乃有「再談孤獨」。
「再談孤獨」後,突然想到:不對啊!疫情期間,每個人都關在家裡不能出門,時間長達四個多月,這段期間,你不和自己在一起也不行,每個人都儘量避免和旁人-甚至是家人-接觸,以防止可能的新冠病毒。這段期間,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和自己長相左右-頂多加上老婆或老公-但除一同用餐及追劇外,也儘量各管各的。這段期間每個人各顯神通,各有能耐,或許難過難熬,或許自得其樂,不管何種,但也都安度過來了。此時提倡「孤獨」、鼓勵「孤獨」,感覺有點怪怪的,蔣勳到底在想什麼?蔣勳到底在做什麼?的疑惑油然而生。
蔣勳這樣做是靜極思動?是心得分享?是觀念溝通?是標新立異,是真情實意?總之,不管是何者?這個特展活動本身就已經不是「和自己在一起」了,強調一件自己沒在做的活動,感覺就是怪怪的。
  特別再把聯合報的報導再細看一下,蔣勳提到他少年時期常在東方出版社裡面看大部頭舊俄時期的小說,老板睜隻眼閉隻眼的默許,讓他迄今猶感。這次疫情他也抱了許多大部頭的書回去看,宛若回到少年時期,重溫和自己在一起的快樂。他也提到網路時代訊息快速,人難專心,因此想強調「孤獨」的重要性。我猜想:不是在疫情期間,他應該有許多的活動,必須接觸很多的人群,因此沒有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去「和自己在一起」,此次的特殊狀況,讓它重溫了和自己在一起的快樂,重新認識了「孤獨」的重要性,所以有感而發吧?所以呢?他「在和自己在一起」時,很可能是在對過往生活進行反省和檢討,並且有所收穫。
可是就像之前所說的,大家都已經歷過一長段時間「和自己在一起」,現在要的應該是如何和人群重新連結、重新互動?並且要教導或者提供的更正向連結的方法,在大家都經歷過一段「孤獨」的階段,此時提倡「孤獨」,似乎有點不合時宜。然而,從蔣勳的特展,也可看出他因為「和自己在一起」時的安適快樂,使得他不會太顧忌別人的不同看法,而能有自信的舉辦他的特展。不管你的看法如何?他都影響到你了,不是嗎?
在整理完「再談孤獨」後,知道人生需要孤獨感-和自己在一起-,也需要歸屬感-和他人在一起-,因此,給自己訂了一個每天做三件讓自己高興的事;也做三件讓他人高興的事。
一早載淑琴去搭車,原本只想到載她到路口,再讓她自己走進轉運站,結果她提出了到機車停車場入口,下車即轉運站,不用走;機車不用進停車場直接回轉回去。這樣走法沒想過,添新知了。既然到了轉運站,乾脆再前行一點國小旁吃煎餃,點了三個,熱熱的,好好吃;和老板近況,恭喜他沒受到疫情影響,生意興隆,而且有兒子可接班,他很高興的多聊了好一些…
打球時,看到一上週五邀打球卻未見縱影的球友,不免責備了幾句,他滿臉愧疚的表示自己沒能及時爬起來,很抱歉…心情也好了一些-朋友相處,誠信最重要-也是自己要警惕的。打球時,有幾球他攻得用力,我擋得漂亮,引起鄰桌矚目和喝采,覺得滿不錯的。
臨走時,一球友趕過來問我能不能和他打幾球。該球友因為疫情關係,已經幾個月沒見,他說近日沒看到我所以換成下午班,如果我常來,他也會多找時間過來;攻防時又引起旁桌另一以往沒見過的球友注意。和我對打的球友還特別向他介紹和我打球有多過癮,並歡迎他找機會和我練練,受到重視和誇獎,當然是感覺滿不錯的。
發放球衣時,特別感謝工作人員的辛勞。感謝時還特別指出,訂名冊,選球衣,選尺寸,然後訂時間發放都需要費神費時費力,有了他們的服務和熱忱,才有球隊的興隆和茁壯,他們特別提及要球友領球衣的困難處,因為大家工作的時間不一樣,而且也不知道有沒有接到通知?也不知道何時會來領,因此只能把時間,把人耗在這兒了…
兩點許接到理髮店電話,問我有沒有空去理髮?去了後,她提及昨天沒能找到我,因此她特別去查了一下我以前留下的電話,確定是我…我問她如何整理電話號碼?因為她是寫在簿子上的…我也提到疫情好像對她沒什麼影響,她提到之前不敢修面…提到她沒吃過外面的較大的自助餐店,因為太浪費了…提到林盷儒小時候也曾到她的店裡…因為我誇了她電話整理得很厲害,結果可能因沒客人吧,所以話比以往要多了很多…
看維尼所著<心念一轉,讓情緒回到最好狀態>一書(2018,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重點是:想改變情緒和行為,首先要改變認知和看法。意思和:「影響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該事件的看法。」相類似。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半杯水,你可以說:「竟然只剩半杯水」、也可說是:「竟然還有半杯水」,試說看看,情緒亦隨之而異。
書中最值得深記並實際去做的是下面這段文字:「無論古今中外,人都有一個普遍的心理規律:面對挫折和失敗,如果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很糟糕、很嚴重,難以接受,那麼自然會感到沮喪、痛苦、懊惱、焦慮;但是如果能改變自己的認知-發現壞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或者事情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糟糕,可能很正常,沒什麼;或者雖然有些糟糕,但應該接受現實,努力之後可以順其自然,那麼自然會淡定平和些,也就容易坦然面對了。」(64頁)
上述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這個情緒的背後一定是因為什麼事,這件事或許源自他人,例如某人對你無禮,讓你很氣憤;或許源自自己,這次考試竟然沒考好,使你很難過。碰到類似狀況,首先要靜下心來,把事情看清楚,描述清楚,然後1.想想看該事能不能往好的方面去想,或者想想它有什麼優點?2.此事是不是很正常?會不會是我自己太敏感了?3.努力改善,盡力後就放下一切的牽掛。換句說,認知變了,情緒跟著變,然後你和世界也將會隨之而改變。所以<心念一轉>,一切都會好轉。
當你想到什麼的時候,實際上那個「什麼」已經影響到你了。蔣勳想到了「孤獨」,表示「孤獨」已經引發或撩潑了他的內心裡面的某個情緒,是對過往的追思?是對現況的檢討?是對未來的規畫?不管是什麼,我們看到了蔣勳所提的「孤獨」,雖然我們剛籨長期的自處中解脫出來,但也引發了一些感想,也受到了他的影響。所以呢?我們想到了孤獨,我們也想到了孤獨的對面-歸屬,我們想到了二者間的平衡。我們也想到了二者所可能帶來的情緒,並且知道:認知變,一切都將跟著變。
只要認知變,一切都會跟著變,所以佛光山的三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就成了我們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每天都可以嘗試做三件讓別人高興的事;也做三件讓自己高興的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oneliness kills. It’s as powerful as smoking or alcoholism.” — Robert Waldinger  在人的生命中,孤獨和歸屬(與他人連結並被他人所接納)都是必要的。孤獨時間太長,可能對歸屬造成負面且嚴重的影響;但太過重視歸屬,則又
聯合報(2021.10.1)有一則關於蔣動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書法水墨展的專題報導,展出八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裡面「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相當醒目。 總之,孤獨是單獨一人的狀況,是「和自己在一起」,然而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是怡然自得,也或許是惶惶不安,也因此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趨其吉,避其害,也
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  看起來我好像有點吹毛求疵了,但最少是另個角度來省思當紅連續劇在擄獲人心餘可能加入的功能。也就是說,編劇在設定角色後,似乎應更深入的了解該角色可能表現出來的言行,思想等。我記得觀賞日本動漫<3月的獅子>,顧問就是一個九段將棋手;我相信<心            
just for today 今天打了球,看了書,健了身,解了詩,聽了歌,吃了美食,讚美了人,與親人有互動…當然也罵了政客,鄙視了一些垃圾,有正有負,正的比負的多,而且多很多,感謝又是美好的一天過去了,晚安。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 只是情緒來來往往,起起伏伏,把聯語中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暫時刪除不顧,單留<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邊雲捲雲舒>倒不失為調劑心情的良方。不管得意失意,煩燥或憤怨時,不妨走向大自然,或者接近花花草草,即使是多肉植物或小盆栽也有助於心境的平
這種狀況,孩子是無力處理的,他們只能接受,因此唯有父母才有辦法改變…,父母知道可能後果,或者看到可能後果,或許才會去省思自己的作為吧?像小女孩的遺書,我相信就會給父母很大的刺激…最少也要讓他們看看公視改編的電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活生生的獨立個體,不是你能隨意揘塑的東西,你應該要做的
“Loneliness kills. It’s as powerful as smoking or alcoholism.” — Robert Waldinger  在人的生命中,孤獨和歸屬(與他人連結並被他人所接納)都是必要的。孤獨時間太長,可能對歸屬造成負面且嚴重的影響;但太過重視歸屬,則又
聯合報(2021.10.1)有一則關於蔣動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書法水墨展的專題報導,展出八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裡面「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相當醒目。 總之,孤獨是單獨一人的狀況,是「和自己在一起」,然而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是怡然自得,也或許是惶惶不安,也因此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趨其吉,避其害,也
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  看起來我好像有點吹毛求疵了,但最少是另個角度來省思當紅連續劇在擄獲人心餘可能加入的功能。也就是說,編劇在設定角色後,似乎應更深入的了解該角色可能表現出來的言行,思想等。我記得觀賞日本動漫<3月的獅子>,顧問就是一個九段將棋手;我相信<心            
just for today 今天打了球,看了書,健了身,解了詩,聽了歌,吃了美食,讚美了人,與親人有互動…當然也罵了政客,鄙視了一些垃圾,有正有負,正的比負的多,而且多很多,感謝又是美好的一天過去了,晚安。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 只是情緒來來往往,起起伏伏,把聯語中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暫時刪除不顧,單留<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邊雲捲雲舒>倒不失為調劑心情的良方。不管得意失意,煩燥或憤怨時,不妨走向大自然,或者接近花花草草,即使是多肉植物或小盆栽也有助於心境的平
這種狀況,孩子是無力處理的,他們只能接受,因此唯有父母才有辦法改變…,父母知道可能後果,或者看到可能後果,或許才會去省思自己的作為吧?像小女孩的遺書,我相信就會給父母很大的刺激…最少也要讓他們看看公視改編的電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活生生的獨立個體,不是你能隨意揘塑的東西,你應該要做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面對孤獨感和、面對與人相異的成長經歷時,我們隨時都能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享自己從不同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自我發現:藉著思考過去的點滴,我們其實能夠意識到身邊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以及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找到心中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在一場作者親臨的講座上,買了一本書,名為《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有位校長發問:如何讓國中生也關心這話題;因為他們學校早就有在辦關懷老人的活動了,比如到安養中心表演樂器⋯⋯但是,如何讓國中生多多認識這個 issue?孤獨,是一個客觀現象。 寂寞,lonely 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心情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蔣勳,以下選出一些書中內容和我的想法
熱死鸚鵡透過助手的愛而不得講述潛藏於人性當中的孤獨情愫,在我看來,熱死鸚鵡內涵的孤獨並非容易就能察覺出來,其餘用來混淆視聽的元素好比鸚鵡死因、實證論、情詩,將主題給隱密的裹著。  於蔣勳個人的孤獨六講當中,熱死鸚鵡作為解釋情慾孤獨的例子,我一開始閱讀時幾乎 被裏頭對於實證論的說法給牽著鼻子走,幾乎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面對孤獨感和、面對與人相異的成長經歷時,我們隨時都能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享自己從不同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自我發現:藉著思考過去的點滴,我們其實能夠意識到身邊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以及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找到心中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在一場作者親臨的講座上,買了一本書,名為《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有位校長發問:如何讓國中生也關心這話題;因為他們學校早就有在辦關懷老人的活動了,比如到安養中心表演樂器⋯⋯但是,如何讓國中生多多認識這個 issue?孤獨,是一個客觀現象。 寂寞,lonely 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心情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蔣勳,以下選出一些書中內容和我的想法
熱死鸚鵡透過助手的愛而不得講述潛藏於人性當中的孤獨情愫,在我看來,熱死鸚鵡內涵的孤獨並非容易就能察覺出來,其餘用來混淆視聽的元素好比鸚鵡死因、實證論、情詩,將主題給隱密的裹著。  於蔣勳個人的孤獨六講當中,熱死鸚鵡作為解釋情慾孤獨的例子,我一開始閱讀時幾乎 被裏頭對於實證論的說法給牽著鼻子走,幾乎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