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一轉,讓情緒回到最好狀態
如果要話說從頭的話,得從2021.10.1聯合報那則有關蔣動特展的專題報導說起。報導中刊出蔣勳特展的那幅「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令人深有所感。我想每個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處在人群中,雖然四周的氣氛熱鬧,環境喧囂,但自己卻有些格格不入,或者無法融入,帶有一點點不獲人知,不被人懂的苦澀和哀傷。也許這些人中,你和他們行禮如儀,相敬如賓,但其實你甚至對他們一無所知,連名字都不知道,是的,你在人群中,可,你又在人群外…因此,你會去沈思:那我在人群中做什麼?我花那麼多時的間想和人群和在一起做什麼?因此你會有想回歸自己的想法,因此看到「孤獨」,很自然的就會有所感觸,因此蒐集了一些資料,整理成「談孤獨」。
可是談完孤獨後,第二天似醒非醒之際,突然想起之前看過的TED,好像是哈佛的一個研究,時間非常長,研究人員好像換了四代,是研究長壽和快樂的,印象中結論是: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特別把它找了出來,再看了一遍,果然如此。人際關係是快樂和長壽的最重要因表,因此人應該要-或者說必須要-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兒所說的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社群,甚至新的朋友。然後又記起好像看過一篇報導是BBC的,提到一則關五天給千萬的實驗,提供吃的,睡的,喝的,只是不能與外界接觸,只要五天,看起來簡單,可是完成者都絕對不願意再嘗試。換句話說,孤獨自省有必要,但非必要的獨處則傷人至深;再加上前面所提哈佛的研究,在在顯示,孤獨感和歸屬感都是人在生活中,或者生命中所不可或缺者,二者不可缺一,也不可偏廢,因此乃有「再談孤獨」。
「再談孤獨」後,突然想到:不對啊!疫情期間,每個人都關在家裡不能出門,時間長達四個多月,這段期間,你不和自己在一起也不行,每個人都儘量避免和旁人-甚至是家人-接觸,以防止可能的新冠病毒。這段期間,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和自己長相左右-頂多加上老婆或老公-但除一同用餐及追劇外,也儘量各管各的。這段期間每個人各顯神通,各有能耐,或許難過難熬,或許自得其樂,不管何種,但也都安度過來了。此時提倡「孤獨」、鼓勵「孤獨」,感覺有點怪怪的,蔣勳到底在想什麼?蔣勳到底在做什麼?的疑惑油然而生。
蔣勳這樣做是靜極思動?是心得分享?是觀念溝通?是標新立異,是真情實意?總之,不管是何者?這個特展活動本身就已經不是「和自己在一起」了,強調一件自己沒在做的活動,感覺就是怪怪的。
特別再把聯合報的報導再細看一下,蔣勳提到他少年時期常在東方出版社裡面看大部頭舊俄時期的小說,老板睜隻眼閉隻眼的默許,讓他迄今猶感。這次疫情他也抱了許多大部頭的書回去看,宛若回到少年時期,重溫和自己在一起的快樂。他也提到網路時代訊息快速,人難專心,因此想強調「孤獨」的重要性。我猜想:不是在疫情期間,他應該有許多的活動,必須接觸很多的人群,因此沒有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去「和自己在一起」,此次的特殊狀況,讓它重溫了和自己在一起的快樂,重新認識了「孤獨」的重要性,所以有感而發吧?所以呢?他「在和自己在一起」時,很可能是在對過往生活進行反省和檢討,並且有所收穫。
可是就像之前所說的,大家都已經歷過一長段時間「和自己在一起」,現在要的應該是如何和人群重新連結、重新互動?並且要教導或者提供的更正向連結的方法,在大家都經歷過一段「孤獨」的階段,此時提倡「孤獨」,似乎有點不合時宜。然而,從蔣勳的特展,也可看出他因為「和自己在一起」時的安適快樂,使得他不會太顧忌別人的不同看法,而能有自信的舉辦他的特展。不管你的看法如何?他都影響到你了,不是嗎?
在整理完「再談孤獨」後,知道人生需要孤獨感-和自己在一起-,也需要歸屬感-和他人在一起-,因此,給自己訂了一個每天做三件讓自己高興的事;也做三件讓他人高興的事。
一早載淑琴去搭車,原本只想到載她到路口,再讓她自己走進轉運站,結果她提出了到機車停車場入口,下車即轉運站,不用走;機車不用進停車場直接回轉回去。這樣走法沒想過,添新知了。既然到了轉運站,乾脆再前行一點國小旁吃煎餃,點了三個,熱熱的,好好吃;和老板近況,恭喜他沒受到疫情影響,生意興隆,而且有兒子可接班,他很高興的多聊了好一些…
打球時,看到一上週五邀打球卻未見縱影的球友,不免責備了幾句,他滿臉愧疚的表示自己沒能及時爬起來,很抱歉…心情也好了一些-朋友相處,誠信最重要-也是自己要警惕的。打球時,有幾球他攻得用力,我擋得漂亮,引起鄰桌矚目和喝采,覺得滿不錯的。
臨走時,一球友趕過來問我能不能和他打幾球。該球友因為疫情關係,已經幾個月沒見,他說近日沒看到我所以換成下午班,如果我常來,他也會多找時間過來;攻防時又引起旁桌另一以往沒見過的球友注意。和我對打的球友還特別向他介紹和我打球有多過癮,並歡迎他找機會和我練練,受到重視和誇獎,當然是感覺滿不錯的。
發放球衣時,特別感謝工作人員的辛勞。感謝時還特別指出,訂名冊,選球衣,選尺寸,然後訂時間發放都需要費神費時費力,有了他們的服務和熱忱,才有球隊的興隆和茁壯,他們特別提及要球友領球衣的困難處,因為大家工作的時間不一樣,而且也不知道有沒有接到通知?也不知道何時會來領,因此只能把時間,把人耗在這兒了…
兩點許接到理髮店電話,問我有沒有空去理髮?去了後,她提及昨天沒能找到我,因此她特別去查了一下我以前留下的電話,確定是我…我問她如何整理電話號碼?因為她是寫在簿子上的…我也提到疫情好像對她沒什麼影響,她提到之前不敢修面…提到她沒吃過外面的較大的自助餐店,因為太浪費了…提到林盷儒小時候也曾到她的店裡…因為我誇了她電話整理得很厲害,結果可能因沒客人吧,所以話比以往要多了很多…
看維尼所著<心念一轉,讓情緒回到最好狀態>一書(2018,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重點是:想改變情緒和行為,首先要改變認知和看法。意思和:「影響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該事件的看法。」相類似。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半杯水,你可以說:「竟然只剩半杯水」、也可說是:「竟然還有半杯水」,試說看看,情緒亦隨之而異。
書中最值得深記並實際去做的是下面這段文字:「無論古今中外,人都有一個普遍的心理規律:面對挫折和失敗,如果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很糟糕、很嚴重,難以接受,那麼自然會感到沮喪、痛苦、懊惱、焦慮;但是如果能改變自己的認知-發現壞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或者事情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糟糕,可能很正常,沒什麼;或者雖然有些糟糕,但應該接受現實,努力之後可以順其自然,那麼自然會淡定平和些,也就容易坦然面對了。」(64頁)
上述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這個情緒的背後一定是因為什麼事,這件事或許源自他人,例如某人對你無禮,讓你很氣憤;或許源自自己,這次考試竟然沒考好,使你很難過。碰到類似狀況,首先要靜下心來,把事情看清楚,描述清楚,然後1.想想看該事能不能往好的方面去想,或者想想它有什麼優點?2.此事是不是很正常?會不會是我自己太敏感了?3.努力改善,盡力後就放下一切的牽掛。換句說,認知變了,情緒跟著變,然後你和世界也將會隨之而改變。所以<心念一轉>,一切都會好轉。
當你想到什麼的時候,實際上那個「什麼」已經影響到你了。蔣勳想到了「孤獨」,表示「孤獨」已經引發或撩潑了他的內心裡面的某個情緒,是對過往的追思?是對現況的檢討?是對未來的規畫?不管是什麼,我們看到了蔣勳所提的「孤獨」,雖然我們剛籨長期的自處中解脫出來,但也引發了一些感想,也受到了他的影響。所以呢?我們想到了孤獨,我們也想到了孤獨的對面-歸屬,我們想到了二者間的平衡。我們也想到了二者所可能帶來的情緒,並且知道:認知變,一切都將跟著變。
只要認知變,一切都會跟著變,所以佛光山的三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就成了我們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每天都可以嘗試做三件讓別人高興的事;也做三件讓自己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