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好好說再見

一邊聽著洪仲清醫生的直播一邊打文章 ,他剛好說了這句話:「表達禮貌社交性的恭維,剛剛好就好,太過,不管是哪一種關係,都會有困擾。」
我在孩子出生的前二年,我決定給自己的媽媽照顧,因此開始了隔代教養。我曾認為這是一個祖孫融融的美好安排,殊不知卻是我個人成長的一段震撼,但也因此而讓我更能提升,也算是我二年後決定離開的一個重大改變。 其實最後終是歸咎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即使我離開了,透過視訊我仍然感受到媽媽的心情,而她將那些傷感等一些言語會感染到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也悶悶不樂,甚至會有一些更多的情緒。我曾經有一段日子不知道如何面對,還夾雜著對愧疚與不安以及一些怨懟的心情。 經過疫情這幾個月的沉靜思考與學習,在加上孩子上學的分離與情緒的訓練。這次回到台北,某種程度上我也當成一種考驗,考驗自己的心情是否能不受影響,考驗孩子的反應。 畢竟分離一直是我的母親很難面對的議題。當然現在或許我能看清為何分離對她這麼難受,她也是受到過去的種種事件與歷程。過去的分離事件被母親過度的放大,而引發身為孩子的我們不小的風波,背後這些分離也是代表著母親的不安及焦慮。或許你看來容易,說來的這一句分析,卻是身為子女與母親之間理不亂的交錯複雜,以及曾經彼此傷痛以及留下的多少淚水所理解而成的濃縮咖啡。 理解後,輕輕放下。母親依舊會難過,但是經由時間的沉澱或許能慢慢理解。身為大人的我們自然不會跟著流露太多的情緒,但孩子無法。但我希望能夠正視這些情緒之後,可以為孩子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 離開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先生出門辦事,出門前孩子難過我跟先生出去把她丟著的感覺,我安撫理解情緒,接著阿嬤接手。回來時看到孩子跑到房間哭,說難過隔天要離開阿嬤的心情。我持續安撫與同理,並不是能夠確認她是否又被阿嬤的心情所影響。過去的我或許會去批判,但現在我希望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待。 隔日早上,在阿嬤的情緒起伏之前,我女兒輕輕的做了很好的示範。 在過去抱抱時,母親會過度難過,也會說出孩子小可憐,不能決定去留等等言語,以致小孩也跟著哭泣哀傷而導致分離更難過。這次,阿嬤又要求抱抱時,她先拒絕了我母親,到房間找我跟我玩一陣子,我感受到阿嬤的情緒要來,而我女兒或許是在思索如何面對。 沒多久她跑了出去,跟阿嬤說:「你不用擔心我拉。」 阿嬤說:「阿嬤沒有擔心,阿嬤只是想你耶。」 我女兒說:「想念就想在心裡就好了啊。」 阿嬤說:「這樣喔。想在心裡。」 想在心裡,是女兒剛上學時哭哭啼啼跟老師說想媽媽的時候,老師跟她說的。我沒有想到她用在這裡。而這招,好像也對我母親奏效。女兒的一句話,就像濃縮咖啡倒了牛奶,成為苦中帶甜的一杯拿鐵。就這樣,母親不再透過抱抱去渲染自己的難過,女兒也不會接受到而影響自己的心情。彼此依舊想念,彼此都知道要離開,可是可以帶著這些想念,放在心裡,然後再去面對彼此要走的路途。 其實我女兒比我更勇敢吧。我整理好東西也決定到客廳去,跟母親女兒玩醫生護士的扮演遊戲,我想做的就是珍惜現在,就像喝一杯濃醇的拿鐵,享受這種溫潤的氛圍,在離別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親子,母親,兒子、女兒,永遠是個糾纏難解又親密的關係。我想慢慢紀錄從小到大的一些紀事與回憶,去探索我跟媽媽之間的相處與矛盾緊張衝突,再來思索自己對女兒的關係。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