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學習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讀書心得|生涯迷惘的引導方針

覺得職場、人生好迷惘,卻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跳脫困境?透過史丹佛設計學院的「生命設計」課程,引導你如何用產品設計的概念及設計方法,重新思考人生。
想到設計,你腦袋裡面最先浮現出來的是什麼?
想到設計,你腦袋裡面最先浮現出來的是什麼?
想到設計,大家最容易連結到表層圖像的產出,卻忽略了
「設計」其實是一種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了解當下的狀況及資源、定義真正的問題、發散思考不同的解決方式、執行並收集反應回饋當作下次設計的參考,而不單單只是平面視覺、動畫、網頁等輸出結果。
前期這段思考路程,正定義了設計師為何是設計師。如果能將設計思考的想法實踐在生活中,即使不會畫畫、不會操作繪圖軟體、不會寫程式,也可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設計師」。
史丹佛設計學院中有堂知名的生涯規畫課程,正是教導學生用「設計思考」的方式重新定義人生,幫助職涯和生命中遇到迷惘的人們,有效的釐清問題並降低焦慮,看清目標並往前進。
我想要透過產品開發的流程,分享如果轉換成人生階段時,要如何切換思考點,並利用設計方法解決當下的困境。
我將產品開發跟生命設計的流程整理,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產品開發與生命設計的流程整理

探索理解

掌握現況
結束一天枯燥乏味的工作,回到獨自一人的房間,在夜深人靜時你是否會問問自己「我為什麼在這裡?」
Here 這裡,並不單單只是地點的概念,而是你現在的人生狀態:工作、家庭、朋友交際、興趣、身體狀態等。也許每年都有一次的健康檢查,幫你衡量你的健康狀態,但你了解你目前工作、家庭、朋友交際及興趣的狀態嗎?
  • 試著用五顆星的評比方式,逐條列項這些項目的狀態分數,並紀錄獲得高分以及低分的原因,必須先瞭解當下狀況,才能適情況調整。

核心觀念
收到需求後,設計師通常需要做需求訪談來更了解需求的目標與核心觀念,而這裡的訪談對象,正是你自己。
重新檢視自己「我是誰?」,你信奉的人生觀、工作觀及價值觀,會影響了你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維持價值觀的一致性,可以至少確保你想要進行的事情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非彼此矛盾,在做有意識地選擇時,可以貫徹自己的價值觀。
  • 可以透過詢問自己幾個問題,來逐漸建構自己對這些項目的想法:
  1. 人生的意義?
  2. 個人與他人的關聯?
  3.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4. 為什麼要工作?
  5. 工作與個人、他人、社會的關聯?
  6. 金錢與工作的關聯?
  7. 什麼才是好工作?
這些像是哲學性的題目並不會有標準答案,如果突然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也可以試著回想上一次情緒起伏較大的時候,發生什麼事情?產生什麼樣的情緒?那件事情中什麼原因,讓你產生這樣的情緒?記住你的感覺,並寫下你的答案。

創意發想

重新命題
重新看待問題本身,以理想工作的題目舉例,問題不再只是「我不喜歡這份工作,該怎麼辦?」,而是轉換成為「我該怎麼找到讓我喜歡並投入其中的工作項目?」。
  • 好時光日誌,幫助我們分析一天之中的細節,找到能專注當下的時刻。記錄一天之中的「所有」事務,並且分別註記這些事物的專注程度、精力程度,並且透過反省找到讓自己精力充沛的項目。
而在重擬問題時,有兩個重點,放棄重力問題與船錨問題。重力問題是指你無法因為付諸行動,而產生改變的問題:例如先天條件、或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應該選擇接受現實並以此為出發點,向前思考未來的路;船錨問題則是指受困在同一個解決辦法,因為沈沒成本讓你繼續堅持,卻沒發現其實根本是條走不通的路。
發散思考與收斂:
「只要考上好高中,就能考上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然後結婚生子,就可以過著幸福的人生。」這段話是不是似曾相識呢?從小到大,我們在師長父母的教育下成長,以為只要照著這種方式,就能找到幸福的青鳥。
但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與愛好,當然也有屬於自己幸福的形狀,單一的人生路徑,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只有你放棄第一志願式的思考,才能重新認知到:你目前的生命,只是你眾多生命體驗的其中之一,你可以想像各種可能。
  • 奧德賽計畫,就是透過制定自己的三個五年計畫,來試想自己不同的人生藍圖。因為這是計畫而非夢想,所以要有實際的內容,例如執行計畫的資源、你的喜好程度、實現目標的自信心、這個計畫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等。
一開始你可以先從這三個版本發想:
  1. 你目前正在做的事
  2. 萬一事情生變,你會做的事
  3. 如果錢、時間、面子都不是問題,你會做的事

應用執行

製作原型
原型的目地是製造體驗、快速失敗、找出成見、並偷窺未來,透過製造生命角色的原型,讓自己用最快速且低成本的失敗,累積經驗。
當然我們不可能真的像產品設計一樣,複製出一個的自己,但我們可以透過原型對話原型體驗的方式,幫助我們進一步試探「藍圖中的未來」是不是真的符合想像?
很多人的夢想都是開一間自己的咖啡廳,但可能只是因為嚮往每天沈浸在咖啡香的文青氛圍,卻忽略掉實際營運咖啡廳時,所需要負責的工作項目還包含瑣碎的行政處理、環境清潔、倉儲管理等等。如果先透過兼職或打工的方式進行原型體驗,在過程中審視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同,就能減少現實跟夢想之間的想像差距。

回饋意見
沒有人可以獨自活著,所以生命設計的過程,也同樣需要他人的參與,周遭身旁人對你所抱持的想法也一樣重要。
    正如產品開發時的會有一群忠誠用戶,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支持者團、參與者團以及親友團(討拍專區很重要😂),在你進行生命設計的過程中與你討論、分享,甚至給你建議。
另外,因為原型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失敗,所以應該要慎重看待每次的失敗經驗,紀錄並分析原因,當作之後做選擇時可以參考的依據,並以此當作成長的基底。

迭代更新

生命設計就跟產品開發一樣,執行上線後才是重頭戲,不停的在變動的環境中觀察反應、收集意見回饋、並執行優化更新,並沒有真正完結的一天。
因為生命並不在於計較輸贏,而是一場在乎誰可以玩得更久的無限遊戲,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延續這場遊戲所發生的有趣過程。
也因此,與其受限於過去的問題或既定發生的事件,不如專注現在所做的事(Doing),並持續改變自己,一步步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Becoming)。
上述這些階段,可以用這五種重要的心態含蓋:好奇心、行動導向、重擬問題、狀態覺察與通力合作。
抱持這些心態,並不代表從此之後就可以人生一帆風順、工作順利,但至少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選擇可以很不一樣。
「生活並不完美,但不代表他不美。」-程又青

總結

這是在讀完《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這本書之後整理出來的心得,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後來也在《一個人的獲利模式》、《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等其他書籍中,讀到類似的概念,都十分強調「放棄第一志願」、「核心價值」、以及「原型體驗」的重要性。
也許現在的我,幸運地沒有過多限制與反對,也沒有經濟之虞,所以有能力分享這些文字,幫助正在迷惘的你。如果這篇文字,給你一些啟發,產生一點點正面力量,那麼歡迎你也發揮自己的力量,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以上文章同步刊載於:UIGATHERING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 用一本書的價格交換一位作者的人生觀點吧!
靈感來自於 瓦基的公益計畫,希望透過平台的力量,來增加內容的長尾影響力。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使用此 博客來連結、 MOMO連結 、Readmo 讀墨連結 購買。透過此行銷回購連結購書,你不會有損失,而我會預計將會把這 2% 的回饋統一捐助非營利公益教育團體!希望透過內容分享的方式,累積社會善意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